党的创新理论研究
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系统性学理性
安翔宇 王明生(1)
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资本逻辑的意识形态批判性超越
王浩斌 杨思齐(2)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沈跃春(3)
数字向善与共同体愿景的交互:基层治理目标的实现
吴新叶 郑天一(4)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建构
陈海若(4)
关于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的思考
姜长云(5)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数字法治政府建设
程雁雷 马锦涛(5)
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意蕴及其实践路向
颜晓峰 张艳红(6)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崛起的逻辑必然、核心意涵及进路展望
严仍昱(6)
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与路径选择
曾凡银(1)
梅洛-庞蒂超越胡塞尔现象学的边界了吗?
[美]伯特·C·霍普金斯(2)
分析哲学史两个教条的批判
[英/德]毕明安/文 徐 弢/译(3)
政党势能如何破解公共服务多层级供给中的条块分割
——以A市家政基层服务站建设为例
肖 滨 姚 媛(4)
明清徽商:徽州宗族建设的强化剂
王世华 李志翀(5)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动态影响分析
陈诗一 朱渝铖(6)
数字资本主义批判视角下的时间重构、加速与自由
陈道武(2)
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视野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建构
段光鹏 王向明(2)
歌声中的革命: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早期实践
张 屹(2)
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逻辑理路
孙强强(3)
复杂性治理:村干部领导力的适配性考察
冷 芳(4)
效能统合:面向共同富裕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发展机制
——基于浙南A村的田野调查
张剑宇 刘玉侠(5)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传统“修齐治平”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秦立海 孙春惠(6)
数字时代我国社会政策分配正义的实现
——基于制度公正的视角
张世青(6)
清华简《畏天用身》的结构与义理
曹 峰(1)
清华简《畏天用身》思想探微
陈民镇 宋亚飞(1)
创制建神
——清华简《五纪》“建神正向”章研究
马 上(1)
由分而合:清华简《畏天用身》与战国天人观念重构
刘子珍(1)
荀子哲学的元哲学标准分析
——中国传统哲学现代转型的一种路径
张伟特(2)
论冯契的“智慧说”对中国传统哲学汇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代利刚(2)
《牟子理惑论》之论理辨
张立英(2)
《马氏文通》语言哲学的初衷、架构及理想
彭传华(3)
“名”如何言说“道”
——语言哲学视角下《老子·一章》解读
张锦波(3)
钱锺书语言哲学思想发微
林合华(3)
圣人在实践上如何可能
——由《实践理性批判》反思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论题
李 锐(4)
古公亶父避狄事之哲学分析
李若晖(4)
《论语》“小德出入可也”历代判读及适用
——以朱熹的判读为中心
乐爱国(4)
略论中国哲学话语的现代转化与建构
——以“新理学”形上学为例
迟浩然(4)
隐私的空间现象学
张旭 王金柱(4)
数据拜物教的生成批判与破解
王晨 贾淑品(4)
密尔主义的终结
——多重承担者、非专有名称与组合性意义
[美]杰罗德·J.卡茨/文 寇静茹 刘叶涛/译(5)
知识限度的逻辑分析
徐召清(5)
原则主义在人工智能伦理领域的应用、反思及其超越
李学尧(5)
差等的极限与仁爱的局限
——对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一个失当类比的反思
王觅泉(6)
实现能源脱碳目标的进展、挑战与应对策略
张 坤 潘家华(1)
降低创新不确定性:产业集群根植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机制及路径
宋盛楠(3)
构建我国新型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协同机制
祁毓 周睿 徐彦坤(4)
新质生产力的劳动意涵、要素特性与发展路径
黄志斌 娄博华(5)
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
高海波(5)
绿色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
刘纪鹏 敦志刚(6)
论能源转型正义性的困境与实现
张 艳 李 丁(6)
隐秘的成本:环境治理对发电企业雇佣行为的影响
黄汝婷 姚昕(6)
论中国田野的现场感
周大鸣 云 娇(1)
统合治理视野下创新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和机制
——以陕西省S县为例
何得桂 韩 雪(1)
资源下乡与乡村景观建设:一种财政社会学分析
林辉煌(1)
回归日常:论“生活型养老”的政策维度与建构合力
芦 恒 董 默(2)
“士志于道”:基于社会学本土化理论与方法的思考
郎友兴 赵云云(2)
塑造绿色新常态:社会实践论视角下的农业绿色转型
耿言虎(3)
服务型治理:转型期村级治理的范式转变与实践图景
吕德文 陈瑞燕(4)
差异化调适:农村电商主体的行动逻辑与关系建构
马良灿 李净净(4)
资本形态现代性转换与中国城市空间生产
郭王玥蕊 陈建华(4)
跨越新的区隔:数字赋能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何怡 杨发祥(5)
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对社会空间的形塑
——以西部典型村庄为例
卢春天 王辰光(5)
兴衰的辩证法:数字资本下乡与城郊村的城乡融合发展
钱霖亮(6)
智能时代人—机主体的症候反思与共生实践
石润民 蓝 江(6)
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财税公共法律服务的信息权利风险及其治理
——以Chat GPT为例
杨颖 曹有康(1)
论刑事诉讼的轻罪预防性治理模式
——以附条件不起诉为中心
余 沁(1)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立法选择
吕忠梅(1)
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思路和构建方法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和逻辑主线
汪 劲(1)
生态环境法典的权力基础与编纂策略
巩 固(1)
涉企债权执行竞合程序的有效衔接
——以权益的及时实现为切入点
梁 平 潘 帅(2)
“双碳”目标立法的安全维度考察
张梓太 张叶东(2)
环境公益诉讼中的社会科学证据审查认定标准及适用研究
钭晓东 肖庚奇(2)
再认识与再出发:中国环境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之道
方 印 付秋池(2)
论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法典化
王灿发 王 政(3)
“海环法”再法典化视角下的生态环境法典编纂
刘卫先(3)
生态环境法典中的自然与人文遗迹保护:立法缘由和文本安排
岳小花(3)
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协同治理的法典编纂方案
黄智宇(3)
国家认同的算法驱动与风险规制
张爱军(3)
数字时代身份欺诈行为的刑法应对
李怀胜(3)
防治环境污染需要《刑法》与“污染事故罪”再告别
徐祥民(4)
自然资源使用权冲突的理论反思与裁判规则构建
曹 炜(4)
法权范式下环境法益的双层构造及保护路径
高雅楠(4)
生物安全风险公私法协同治理的价值基础及实现路径
朱姝尧 刘建利(4)
论参考行政罚款制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金数额计算规则
曹明德 袁野阳光(5)
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中生态修复责任与金钱类环境责任适用的调适
余耀军 李舴玉(5)
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制度的体系建构
杜 辉 杨景晖(5)
利益平衡视角下劳动合同经济补偿制度的调适与优化
简洪利(5)
人工智能在行政规则制定中的作用及其法律控制
宋华琳(5)
合同成立与生效之理论重述
——从“两质态论”与“三效力说”出发
江必新 马生安(6)
人性论意蕴下的中华法系及其现代意义
向 达(6)
低空智联视域下无人机的分类监管及其法律规制
郭丁铭(6)
沈廷芳“真味”说与桐城诗学新境界
萧晓阳(1)
社会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桐城派传记文书写
张秀玉(1)
孔子制语:安大简“仲尼之耑语”新说
杨泽生(1)
安大简《诗经》异文的文献学价值
程 燕(1)
由安大简释战国齐玺印“”字
薛培武(1)
文论关键词研究的“正名”法
——以刘师培的“文学”论为中心
李建中 刘纯友(2)
说“疑惑”
——论《史通》关键词的文化批判精神
李小兰(2)
分化与精进:晚清民国时期的花间词学批评
蒋昕宇(2)
论新世纪美国旅华游记中的互文式想象
王婧苏(2)
柯润璞论元杂剧的剧场性艺术特征及翻译策略
范方俊 范宁(3)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
段吉方(3)
“左联”成立前后中国左翼文坛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接受
王建刚 许 楠(3)
毛泽东《讲话》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的理论构建
沈文秀(3)
奥拉夫·斯特普尔顿科幻文学的未来时间维度
戴从容(4)
科幻乌托邦视角下的中国当代科幻未来叙事
江玉琴(4)
朋克科幻小说的技术怀旧书写
——以英美蒸汽朋克为例
霍盛亚(4)
徐玑山水诗论
诸葛忆兵(5)
方苞文性论
许 结(5)
刘开与桐城雄肆文风的转向
谢邱荣(5)
乾嘉之际浙西词派思想之嬗变及其词史意义
——以王昶与王初桐为考察中心
赵远震(5)
安大简《诗经》疑难古文字新考
侯乃峰(6)
《曹沫之阵》“句见短兵”及相关字词新释
张新俊(6)
《论语·述而》“夫子为卫君”章的安大简考释
蒋伟男(6)
交互性视角下AIGC时代算法传播的转型研究
陈小燕(1)
君子人格的核心文化心理特质及其现实涵育路径
高志强(1)
历史契会、时代适变与文化本体特征
——论桐城派存续演变的机理
罗时进 张 浩(1)
“器”与中国古代艺术创造
黄念然 黄天飞(2)
先秦“知止”文化观念发微
赵 昉(2)
环境·社会·文化:历史地理视野下的淮河流域河湖水文化探究
陈业新(3)
电子游戏文化认同机制的哲学阐释
——基于唐·伊德的文化诠释学
倪山川 蔡 仲(3)
网络文化消费:价值机理、思潮辨析及引导机制
潘金刚 李 苏(4)
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元规制进路:以企业监管为焦点
钟浩南(5)
儒家民意观的历史价值与现代转化
孙 康(6)
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侯怀银 岳 蓉(2)
从“跨”到“转”:中国教育学国际传播的问题与路径创新
宁莹莹 冯建军(2)
教育研究的情感转向:多维审视、学理分析与实践进路
蔡婉怡(2)
创造性劳动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耦合的三维探赜
周召婷 周兴国(3)
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内涵式发展:价值机理、行动框架与推进策略
陈 林(3)
以中国知识书写引领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周仕德(4)
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的逻辑、特质与使命
朴雪涛 李宏宇(4)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人机关系审思
冯 琳 李东坡(6)
数智时代教育的离身性风险及其规避
王 强 王 帅(6)
在断裂与关联之间:技术世中的教育图景及其未来建构
赵梓含(6)
本刊自2025年1月起采用中国知网投稿系统:https://jhlz.cbpt.cnki.net,原投稿邮箱自2025年4月1日起停止使用。热诚欢迎学界专家学者惠赐佳作。
微信号:jhlt1958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徽州大道1009号
邮编:230051
电话:0551-63438336
网址:www.jhlt.net.cn
投稿平台:https://jhlz.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