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人文学科十大学术热点”发布

文摘   2025-01-24 10:04   安徽  










2024年度“人文学科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文编辑部策划组织。经过热点征集、文献调研、网络投票、专家咨询等环节,评选结果现已出炉。评选结果覆盖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和文化研究等学科,兼顾研究热度与深度、学术性与理论性、前沿性与基础性。本次活动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和支持,感谢所有参与征集、投票与研讨的专家学者!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研究

  •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开新

  •       “大一统”的历史书写

  •       世界中国学研究

  •       人工智能的哲学反思

  •       儒家生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       康德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       全球史视阈下的文明特性与文明互鉴

  •       数字批评与文学研究范式变革

  •       影游融合与影视业态发展新趋向



热点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研究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标识性、创新性意义的重要概念、重要范畴、重要论断、重要观点。系统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握其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内在机理和具有原理性、学理性、规律性的内容,探究体悟明辨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是学术理论界当下的重要任务。2024年有关研究主要是:1.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容、实践要求,推进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性认识。2.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性研究,包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论、系统论、价值论、文明论、发展论等。3.发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涉及文化领导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个结合”、文化发展目标和根本要求、新时代文化使命等方面。4.多学科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研究,阐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厘清标识性概念的内在意蕴。5.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之用,主要包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


热点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开新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全球化时代建构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与文化现代化转型的题中之义。坚持“两个结合”,重新解读和阐释传统伦理思想,成为学术理论界近年来研究的重点。2024年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和学理性阐释。从价值原则、伦理内涵、社会理想、内在发展路径等方面探讨传统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结合,力求突破传统伦理的价值限域。2.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代表性人物伦理思想的返本开新与意义重建。3.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转化。探讨“为政以德”“宽猛相济”“经世济民”“尊贤使能”“天下大同”等传统政治思想的创新性转化,服务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4.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探讨“知命畏天”“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物以时”“废奢崇俭”等早期生态伦理意识与现代生态伦理理念的耦合,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夯实思想文化基础。5.传统伦理思想的当代应用。探讨如何吸收、借鉴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方式方法,创新道德实践,规范社会行为


热点三:“大一统”的历史书写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孕育的一套内涵丰富的观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备受学界瞩目。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其展开研讨,涉及王朝统治、民族凝聚、社会治理、文化认同、疆域变迁、中外比较等众多维度。2024年,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三大主题:1.梳理总结“大一统”的源流、实践及其在王朝国家形成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研究指出,“多元一体”与“天极宇宙观”共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大一统”观念,经过历朝历代的诠释和实践,这一观念内涵不断丰富,被中华各族认同,为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滋养。2.剖析“大一统”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研究指出,汉代形成的华夷同源、天下一家、四海归一的历史记忆,将华夷各族紧密地整合为一个世代相传、绵延不绝的“文化血缘”共同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孕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源泉,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3.“大一统”与西方国家形态理念的比较研究。分析比较中西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指出中国传统王朝与欧洲帝国的统治方式存在结构性差异,“大一统”作为中华政治文明精髓,不仅对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推动了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


热点四:世界中国学研究

世界中国学是以中国为研究对象,汇聚世界各国学者智慧的中外交流之学、文明互鉴之学。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世界中国学正在成为“时代显学”,它不仅是海外学者对中国的研究,也包括中国学者对海外中国学的“再研究”。2024年,世界中国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不断推进,主要体现在:1.以跨文化视角对海外中国学进行批判性思考,探索构建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揭示中国知识与思想的世界化历程。2.探讨世界中国学的定义、定位、性质、功能,辨析“国际汉学”“海外中国学”“世界中国学”等概念的内涵,在学理上将海外中国学和国内对海外中国学的再研究统一为“世界中国学”。3.考察中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整理域外汉学与域外汉籍文献,包括海外汉籍书目梳理、海外汉籍影印出版、重要汉学著作翻译等,为国内的中国文化研究提供域外“回流”的新材料。4.梳理中国学四百多年学术史,开展汉学家个案研究,让中国的知识和思想深度参与全球知识创建与思想互动,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热点五:人工智能的哲学反思


近年来,人工智能不断取得跨越式发展,对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人工智能不仅通过愈加广泛而深入地介入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实际改变着社会分工、经济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而且伴随着对人类认知边界的不断突破,在激起人们对未来的想象和期待的同时,也引发了围绕人类存在的诸多担忧和思考。2024年学术界对人工智能的哲学反思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人工智能的本质属性。基于这一主题,学者们着眼于人工智能的现状和未来,从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维度对具身智能体、通用人工智能、智能算法等个案开展了研究。2.人工智能的价值对齐。这一主题着眼于如何使人工智能的自主性与人类的意图和价值观保持一致,实现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涉及技术实现路径、伦理规范和治理框架的构建,以及如何平衡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社会价值的需求。3.人工智能与人类存在。学者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应保持在能够“与人共存”的合理限度内,坚持人作为社会主体的本位价值,明确以人为主导、智能技术为辅助的“人机共生”关系,从而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4.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学者们主要围绕二者之间的界分、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可能性、人类思维和知识习得模式等主题展开了研究。5.人工智能的风险与治理。学者们围绕意识形态、公平正义、权力与自由、社会制度、科技伦理等主题,对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之策。



热点六:儒家生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早期的经典文献《易传》把“生生”视为天地或宇宙的功能。人效法、辅助天地使万物更具生命的活力和力量,本质上也是生生。近年来儒家生生思想的研究为学术界所重视,相关的话题成为中国哲学的研究热点。2024年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1.对早期儒家“生”及“生生”概念的辨析。学者们对“生”的本源、方式、条件、特点以及宇宙万物化生的过程等方面展开了讨论,对“生生”的意涵、结构及理论深度进行了挖掘。2.儒家“生生”思想发展脉络的梳理。学者们认为,先秦儒家的“生生”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至宋明理学时期经由周敦颐、二程、朱熹、王阳明、王船山等思想家的诠释和创新而深化。近代以来,生生思想又因新的境遇而表现出了新的气象,未来的研究则当沿着先贤的道路继续前行。3.对“生生”思想的比较研究。学者们通过本体论、生存论、过程哲学的视角在比较中解读“生生”思想,努力推动中西方哲学有效对话和沟通。4.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挖掘生生思想的现代价值。学者们通过研究儒家生生思想以建构当代的生生哲学、生生伦理学、生生美学,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5.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挖掘生生思想的现代价值。学者们认为生生思想能够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及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热点七:康德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具有强大的时空穿透力,不仅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走向,也影响了现代中国大批学人,构成了“我们时代”的思想资源。2024年是康德诞辰300周年,学术界开展纪念活动,梳理其思想遗产,并结合现时代对其哲学展开多维度、多层面研究。主要聚焦于:1.康德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论证与方法。探讨与“物本身”“先验”“形式与内容”“自律”等核心概念相关的重要论题或学说,以及康德哲学建构的方法和启示。2.康德哲学的源与流。探讨康德哲学的渊源、发生与转向,康德形而上学革命的思想史意义,康德与后康德哲学家的思想关联,包括康德与德国唯心主义、德国浪漫主义、当代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之间的关系。3.康德的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探讨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与道德法则、伦理义务与法权义务、道德哲学与德性理论、人性与尊严、所有权理论与共同体理论等。4.康德哲学的当代价值。探讨康德哲学与我们时代的契合之处,康德启蒙哲学对反思当代文明的价值,康德哲学对人工智能哲学研究的意义,当代哲学何以需要康德,如何回到康德探索和发掘其哲学遗产,以及康德在当代中国的学术面相与价值


热点八:全球史视阈下的文明特性与文明互鉴

明史研究是历史学的经典话题,近年来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论断再次掀起了学界研究热潮。本年度历史学者在文明史领域潜心专研、推陈出新,为文明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1.重新厘清了文明史的基本概念、理论的原始内涵和现实意义,诠释了“文明”概念的全球化传播和本土化过程中被赋予的不同政治意义和政治诉求,揭示出文明背后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演化。2.再现了世界范围内的古典和现代文明的特征和兴衰,深度对比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世界文明史上其他国家文明特性的异同,凸显出中华文明的优秀历史传统对于促进各国文明共建的世界价值。3.以全球史的研究视角,全面考察了文明的历史互动互鉴,深刻反思和批判了“文明冲突论”的局限性,认为未来全球文明的历史书写需要以全人类的文明发展为核心,破除各种狭隘的中心主义,努力构建全新的客观的文明史书写范式。这种理论自觉和研究实践既有助于史学界突破目前全球文明史书写中存在的全球化与地方化、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等难题,又有利于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全球各种文明间消弭隔阂达成共识。


热点九:数字批评与文学研究范式变革


新兴技术与媒介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文学与文学研究亦深受影响,人工智能创作、跨媒介传播、算法阐释等现象层出不穷,文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学研究需要更具阐释力的批评方法,数字批评既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因此,近年来数字批评与文学研究范式变革为学界所重视,相关话题成为中国文学的研究热点。2024年度,学术理论界围绕数字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了不同维度的探讨:1.数字批评的研究实践与方法论反思。主要探讨了数字化工具的“人文计算”逻辑与理论化的可能,以及远读、计算建模、量化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数字批评方法如何应用,对数字批评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供优化思路。2.作为新研究范式的数字批评与传统文学批评的互动。主要研讨了理论界原有的思潮流派与传统审美体悟等批评方式在文学研究不断数字化的进程中如何发展,数字批评得到的数据如何理论化阐释,以及数字批评在知识转型中怎样将算法与传统有机融合等问题。3.数字批评视域下的文学观思辨。相关研究在数字批评更新文学研究范式的背景下,对文学的概念与边界、作者身份与数据赋权、艺术情感与主体思辨、人与批评的关系、批评的方式与目的等重要议题展开讨论


热点十:影游融合与影视业态发展新趋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电影和电子游戏两种娱乐形式之间互相借鉴,相互促进,将电影的艺术性和游戏的互动性深度结合,以影游融合这种全新的跨媒介融合方式推动了影视产业的新发展,在为影视产业注入新的生产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影视理论的扩容与创新,为文化自信的提升开辟了新的路径。2024年度,影视学界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围绕影游融合展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跨媒介融合下的叙事特征。学者们探讨了电影叙事的游戏化倾向和电子游戏对电影叙事的影响,分析了在影游融合的视角下,通过结合视觉、听觉等元素,创造出全新的美学形态,为观众或玩家带来的娱乐体验。2.面向技术变迁构建影视产业新格局、新生态的可能性。数字电影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运用推动了电影制作技术的变革,为影游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用户和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叙事和互动方式。技术变革不是数量上增减损益的变革,而是整体的生态变革,推动了人们对电影未来发展新趋向的思考。3.电影与游戏IP间的互化、开发与再创作问题。学者们探讨了增强IP的生命力和商业价值的路径,力求推动文化产品的多元发展、找到文化产业市场新的增长点



媒体支持单位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公众号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公众号

  • 郑大文苑-公众号 

  • 河南大学文学院-公众号

  • 山大易学-公众号

  • 中州学刊-公众号

  • 东南学术-公众号

  • 江淮论坛杂志社-公众号

  • 江西社会科学-公众号

  • 广东社会科学-公众号

  • 河北学刊-公众号

  • 船山学刊-公众号

  •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公众号

  • 湖南师大社科学报-公众号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公众号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公众号


江淮论坛杂志社
《江淮论坛》是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现为国际交流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投稿平台:https://jhlz.cbpt.cnki.ne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