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军区司令对调,除“对调”外,中央还作出一至关重要的决策

文化   2024-11-30 23:54   四川  

1973年年底的八大军区司令对调,最重要的当然是明面上的“对调”,但当时中央经过开会研究,还作出一至关重要的决策,或者说“调整”,作用和意义不下于“对调”。


这一决策就是:大军区司令,从对调开始一律不在地方兼职。当时全国十一个大军区,八个大军区进行对调,还有三个大军区司令在任工作时间不长所以并未对调。那三个大军区司令不进行对调,但他们同样不再兼任地方职务。

大军区司令都如此了,那省军区和地方部队的军长、师长,是不是也不能再兼任地方职务呢?应该是的。毛主席定下的八大军区司令对调,可以说一个办法解决了多个问题。

八大军区司令对调,政委却无需调换,这也是经过慎重思考才做出的决定。除了北京军区,其余大军区的军事主官——即司令,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武汉军区的陈再道是例外,“720”的影响实在太大),没怎么挪位置——主要也是因为不好挪位置。司令“安全”,但并不代表政委也是。


以武汉军区的政委为例(特指66年到76年),钟汉华在1967年7月去职,刘丰从1967年7月做到1971年11月——牵扯进“913”,刘建勋长期兼职又有一段时间是第二政委,肖思明做了4年的第三政委,王六生做了4年不到的第一政委,张体学兼职做了2年不到,吴烈做了4个月,王平做了1年又1个月。

无论是兼职还是主职,武汉军区政委在任的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刘建勋一人,而且他还是主要兼职的。武汉军区如此,其他大军区不遑多让,情况大同小异。大军区政委职务如此频繁的流转,何须跟着一块对调。

八大军区司令对调,主要就是因为司令们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太长了。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搞久了油了呢。”


再说回“对调后不再担任地方职务”的决定,66年后为了保障运动和军队的稳定,大军区司令们纷纷兼任起地方职务,军政一手抓。

如南京军区司令许世友,1968年3月担任江苏省革委主任,1970年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如济南军区司令杨得志,1967年2月山东省革委刚成立就担任第一副主任,1971年3月、4月又成山东省革委主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如广州军区司令丁盛,1972年担任广东省革委主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

这样的军政一肩挑,终究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做法,不能长久。而且也不是所有大军区司令都喜欢在地方兼职,权力是更大了,但工作更多更繁琐了,责任同样也大了。比如韩先楚,他就对不再兼任地方职务感到由衷高兴。军政全才、文武全才还是少数的。


韩先楚在战争年代都没做过军中政委,地方行政工作更是碰都没碰过,所以兼任起地方职务,真是“一个头两个大”。

毛主席曾在1973年下半年,问过王洪文和邓公一个问题,自己死后的中国将是怎样。前者回答的是美好前景的套话,后者则说“可能天下大乱,军阀混战”。

“八大军区司令对调”,正是毛主席为避免这一可能的成真,所采取的措施。“八大军区司令对调”,能起到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你们带个头,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就会照样去做”。


毛主席的“对调”实在英明,四两拨千斤,又能一举多得。也可以讲是“釜底抽薪”。


今人说古
读史不能纠结是非,要读懂人心,要知其所以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