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摄图网授权
▲ 杏林早报特邀主播〡莎莎
你是否经常感到疲倦无力、脸色苍白,或者手脚冰凉?这些看似普通的小毛病,可能暗藏着气血失调的信号。
在中医理论中,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健康。一旦失衡,轻则表现为疲劳乏力,重则可能诱发疾病。
气与血的正常关系
◎图片由摄图网授权
气可生血:气的推动作用帮助脾胃运化,将食物化为精微物质,再经心肺功能生成血液。若气不足,则血液生成减缓,导致血虚。
气可行血:气为血液运行提供动力,推动血液正常运行。气的温煦作用,使血的循行快慢适宜。气滞则血行不畅,易形成瘀血。
气可摄血:气具有统摄作用,可防止血液溢出脉外。若气虚,气统摄血液的功能减弱,就会导致出血证,如便血、尿血。
🔸血为气之母
血可化气:血液充盈,脏腑功能才能正常,气的生成和运行才有保障。
血可载气:血液是气的载体,将气运载至全身各处发挥作用。血虚时气的运行也会受阻,表现为乏力、气短等。
🔸气血互根互用
气属阳,血属阴,二者相互依存。气足则血充,血足则气强。中医强调“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体现了它们密不可分的关系。
气血失调的表现及原因
◎图片由摄图网授权
🔸气血两虚
表现:同时出现气虚(乏力、气短)和血虚(头晕目眩、唇甲淡白)的症状。
病因:久病体虚、年事已高、饮食营养不足等,导致气血化生不足。调理建议:补气养血同调。
🔸气滞血瘀
表现:局部胀痛,刺痛,位置固定、经血色暗有血块。
病因: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瘀血。调理建议: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气虚血瘀
表现:疲乏无力,少气懒言,伴位置固定的疼痛或瘀斑。
病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导致血瘀。调理建议:补气益脾,活血化瘀。
🔸血随气涌
表现:头胀痛、面红目赤,严重时可能吐血、脑出血。
病因:肝气上逆、肝火上炎,导致血液随气向上而涌动。调理建议:清肝泻火。
🔸气不摄血
表现: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伴脾虚症状。
病因:气虚无力统摄血液,血液溢出脉外。调理建议:健脾益气止血。
🔸气随血脱
表现:大出血引起气血两脱,气血两脱的危重病理状态,常见于大出血患者。
病因:血液急剧流失,气无依附而散脱。调理建议:送医急救。
气血失调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不容忽视。通过中医的智慧,我们不仅能从根本上了解气与血的关系,还能通过饮食、中药、经络按摩等方式来平衡气血,提升健康水平。
正本清源讲中医
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复习《零基础轻松学中医》书籍第71讲:虚实夹杂病机。
复习思考题
实中夹虚:如在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伤阴,可形成( )、阴气耗伤的病证。其表现既有( )、心烦不安、( )、尿赤便秘、苔黄脉数等实热症,又见口渴喜冷饮、( )、舌燥少津等( )之象。
答案大家可以在留言区留言,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或身边人有用,请您点赞和分享,让更多人因我们的点赞和分享而受益。
🔸昨日问题答案
如脾虚湿滞证,由于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导致(湿邪)内生,阻滞中焦。其表现既有神疲肢倦、(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不实等脾虚不运的症状,又兼见湿滞病变的(口黏)、脘痞、舌苔(厚腻)等症。
往期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