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了一天,今天没事了,那就继续!
大毛和美帝携手太空,先后扑街
嫦娥6号回家,十多个莫名其妙的国家伸手白嫖,也包括美国日本,要好好的看住了
这模型把设计师CPU干烧了,加油口变炸弹仓了还让人活不活??
#万金油天鹰攻击机继续
昨天匆匆忙忙赶稿子,太累了,有朋友说细节没交代清楚,尤其对攻击机的设计选择重点一笔带过,还是补上一点,做个简单的回顾。
其实,这就是简单的空气动力学原则,同样一架飞机,飞2马赫和飞1马赫,所需要的推力比例高达4:1,这就是空气动力规律,阻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一点基本就卡死了美国,原定想通吃高速和大载荷大航程,最后发现,基本无解。
反过来看发动机,正常而言大部分亚音速攻击机最大飞行速度就是0.9马赫,和2马赫飞机状态相比,推力 比是1:5倍!按照正常的发动机加力推比比0.5计算,不开加力状态下的最大推力将是1比3.35倍!
费了很大的劲头搞出了2马赫的飞机,但是代价太大了,仅仅推力这一项,就要4倍的付出,这种基础能力的暴涨,就卡死了大部分国家干战斗机的野心,也是尖端国家疯狂卷的小平台。
这还不是全部,按照空气动力常识,大部分飞机从0.8马赫就开始出现局部激波,阻力就开始小小暴涨了,所以,大部分高亚音速客机,正常飞行速度大多是0.7-0.8马赫,这也是昨天说强-5的设计,有点过分生硬了,挂弹后速度马上就退步到0.7-0.8马赫,甚至更低,撤了炸弹油箱之后,最大速度才1.1马赫,和0.9马赫差距也太小了,在响尾蛇导弹的威胁下,这么点差距几乎可以忽略。
在气动规则的影响下,飞机设计显示出了很多不同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极端,战斗机则追求高速性能,设计偏向追求阻力低,这就牺牲了高速的挂载能力,实际上,几乎所有战斗机外挂大型载荷,比如副油箱炸弹,大型空地导弹反舰导弹等,立马退化到亚音速,即使开加力也无济于事。
再牛逼的战斗机,也做不到外挂副油箱和重磅战斗机保持速度,要高速就得降低载荷,降低外挂的尺寸和重量,就这个角度而言,人类打造的飞机,主要飞行状态还是亚音速状态,超音速是短暂昂贵的。
另外一种极端则是运输机,他们放弃了高速性能,但是追求极致的运载效率,极度降低了对推力的需求,最明显的客机和战斗机对比,都是两台12吨最大推力的发动机,比如737NG和苏27战斗机,前者最大起飞重量85吨,后者则只有28吨,比例是3倍!
昨天看了A4D攻击机单台推力3.8吨,由于飞行速度低,实际载荷航程能力,和2台7.7吨的J79发动机的F-4战斗机类似,这就是运输机和战斗机中间缝隙的衍生品:攻击机!
攻击机没有运输机那么极端的升阻比和运载能力,但是偏向运输机成分更多一些,战斗机的偏向是高速和机动性,攻击机相比运输机而言,速度差距不大,但是机动性好不少,普通运输机过载就是2-3G,昨天可以看到A4攻击机最大过载达到了7G,这是保密的技能,我们的强5和歼轰7也一样。
攻击机作为一个比较廉价的作战平台,首先就得控制飞机的尺寸和重量,这也是本身选择的偏向,总体而言,攻击机算是一种机动性提高,但是尺度极度缩减的运输机,也可以说,攻击机是一种速度慢但是强调挂载和航程的战斗机,因为不需要运输机那么大的载人载货机内空间,除了内油和机炮外,所有载荷都外挂处理。
虽说如此,A4攻击机的设计,还是有些不一般,该机作为一款速度不快的亚音速飞机,却采用了比较大的后掠角,简单测量后发现居然高达42度,正常亚音速飞机,机翼前后后掠角采用25-35度比较多,这么大的角度设计,主要基于简化甲板操作,降低翼展取消机翼折叠设计,事实证明,这个设计很成功,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飞机尺度对舰载机非常重要,为了上舰,该机采用较大的后掠角,缩减了翼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高速阻力,为此降低了飞机的升力系数,这个损失由更大的机翼面积以及更强力的前后缘增升装置弥补,总体来看,设计师的水平还是非常可以的。
从这个机翼大后掠的外形来看,更像高速飞机,机翼后掠角和尖锐的机头,细长的机身,除了进气道采用常见的 皮托管式样。
这才是比较正常的亚音速攻击机机翼设计典范,这是大蝌蚪A-6的设计图,可以看到机翼翼展比较大,后掠角也比较小,只有28度,几乎就是A-4机翼后掠角的一半多点,展弦比几乎高一倍,但是该机采用这种比较常见的大展弦比机翼,后掠角较小,获得了更好的升力特性,载弹量有巨大的提升,当然,也必须使用机翼折叠机构,这是不可避免的。
好了,天鹰攻击机的事情,基本告一段落。
下面是新的话题。
#麻雀空空导弹:靶场大牛和实战垃圾
要评选一种最争议最大的空空导弹,麻雀导弹可以算是世界第一号,别的导弹,要么特别牛逼,比如响尾蛇导弹AIM-9,要么纯粹垃圾,比如猎鹰空空导弹AIM-4。
太牛和太渣之间有没有选项,很明显就是有的,这就是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霸占西方高端市场的空空导弹:麻雀。
该导弹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可以算是第一种大量普及的超视距空空导弹,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可以迎头痛击来袭敌机的中距导弹,对于任何战斗机和轰炸机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恶梦。
麻雀导弹开启了一个空战新时代,驾驶员可以不依赖肉眼发现目标,仅仅盯住雷达屏幕就可以击落数十公里之外的敌机,这是所有飞行员的理想,目视空战距离太近,太危险,能躲则躲,这是百多年空战的智慧结晶。
1947年3月,斯佩里公司提出三点式导引法单波束系统,5月签订合同,7月正式命名为“麻雀”,用于第一批“麻雀”导弹的研发费用约3000万美元,设计历时6年。
1955年,AIM-7A开始进入美海军服役,装备在F3H-2M和F7U战斗机上,1969年,AIM-7E-2被用于越南战场,类似性能的导弹,中国在2003研发打靶成功,这就是霹雳-11,前后差了48年。
麻雀导弹射程领先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采用雷达全天候工作,发现距离远的特色,而且对敌机迎头最最敏感,这是雷达波的多普勒效应带来的频率增加效果,虽然最早设计师想安装一个主动雷达导引头,但是当时雷达技术太落后,根本做不到,最终就变成了一个高度简化版本的被动雷达,该雷达就负责吸收从敌机反射过来的本机发射雷达波,然后形成动作指令,可以说,响尾蛇导弹采用红外制导是不折不扣的爆菊大神,那么麻雀导弹则是爆头大神。
由于雷达的复杂性,所以,该导弹采用了比较大的直径,203mm,后来被中国霹雳11和霹雳-12导弹继承,这也带来了非常昂贵的造价,目前美国的AIM120大约一发100万美元,AIM9X大约50万美元。
麻雀导弹实战,在越战中,命中率几乎就3%和4%,到了海湾战争大约13%,并不好看,但是美国空军海军一直没有放弃,在马岛战争中,英国海鹞挂载的响尾蛇导弹取得了20多次绝杀,听证会的时候,大家都一致认定麻雀导弹就是垃圾,绝对不值得购买,但是海鹞飞行员的证词却让人大反转,他表示,响尾蛇导弹的战绩基本都是麻雀导弹带来的,面对麻雀导弹的迎头锁定发射信号,敌机假如不想死,只能转弯把菊花露出来,这时候才有响尾蛇导弹的机会,就远程驱赶迎头高速冲过来的敌机,麻雀导弹的功不可没。
麻雀导弹的弱点,就在于导弹需要载机持续不断的对准敌机照射,假如敌机做机动后造成雷达脱锁,短时间内搜索不到,导弹失去目标,就彻底飞了,这就是麻雀和苏联的R-23,R-27一类导弹战绩不佳的根本远距,实战中,大多就作为一款利于迎头射击的增强版格斗导弹使用,对敌机的尾追攻击距离大约也有10km左右,几乎是响尾蛇导弹的3倍,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到了90年代后,AIM120导弹的出现,立即将该导弹的命中率提高了许多,大多数同类导弹命中率基本都能达到50%水平,这是非常高的一个水平,从这个时候起,近距格斗比例开始减低,虽然各个国家的空军海军战斗机部队都没有放弃近距格斗的训练,但是开战之时首先迎来就是敌机从20-30km甚至更远处高速冲杀过来的导弹,要开始格斗,就必须最少躲避50km,30km这2波攻击,最近些年中美欧的导弹射程大幅度增加,最大射程提升到了200km级别,现在不仅仅是50km外不安全,100km外也开始不安全了!
AIM120导弹为啥命中率高,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机载雷达性能提高,发现距离更远,而且抗击敌机机动和干扰能力更高,敌人采用动作摆脱后,大约5-6秒后就可以再次捕捉,这还是平板相控阵雷达时代,现在的有源相控阵时代,基本没啥机会摆脱。
而且雷达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导弹的雷达导引头性能暴涨,虽然导弹直径大多在180-200mm水平,但是导弹使用的雷达,可以探测F-16一类的目标从最早的20公里增加到了30-40公里,还在持续提升中,已经非常好用了。
而且高速数据链技术和先进的导航(卫星和惯导结合)系统结合,使得机载可以实时精确制导目标的位置,也清楚发射出去的导弹的实时精确位置,可以使用高速计算机给导弹策划一条最优化的飞行路线,并且实时更新。
从导弹架构来看,麻雀最后一个版本的动力射程,其实和AIM120A导弹差不多,但是实战效果差距很远,根本的原因就是架构落后,不支持远距离射击。
麻雀导弹疯狂的改,性能不断提高,还是顶不住架构的升级,1972年美国海军开发的AIM-54不死鸟导弹装上了F-14战斗机,使得美国空军颜面尽失,最终在20年后,他们终于用上了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这就是AIM-120,几乎晚了20年。
从原理来讲,雷达探测比红外探测靠谱得多,尤其远距离探测,但是实用起来,红外导弹很快就立竿见影,雷达导弹,则耗费了几乎40年才比较成熟,整整2代导弹才完成最早设计师的假想目标,可以算是坑死人。
就这一点来看,战略方向要对,但是具体的战术进展,却不一定的完全顺利的,在这一点上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一点点向前走,没有足够的铺垫,谁都飚不起来,最近写了很多美国型号的发展,无一例外都是如此。
PS:下面针对考生和家长说几句
最近些天,高考中考分数下来了报志愿也结束了,家长和同学要淡定对待,木已成舟,不要过度的指责,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极度脆弱,容易引发各种难料的结果,再说了考前犯错改正才有意义,都考试结束了,后悔懊恼殴打,难道对结果会有啥影响,摔碎的油瓶,该丢就丢,哭也没用,下次吸取教训就是了。
总体来说大考仅仅是人生很短暂的一刻,不能完全决定未来,要一直牛逼,就高考牛不够,还得大学牛,研究生牛,博士牛,找行业找单位牛,贵人赏识牛,贤妻牛,所以,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游戏,一关差点,还有下一关,很少有人一直牛到头,每个阶段都会淘汰一大批过去的牛人。
so 放松,好好享受,辛苦了12年,该吃吃该喝喝,不要愁,人生是个很长的马拉松,舒服跑到最后才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