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20240619,胖子导弹鹰击63,苏30MKK,套娃无人机

文摘   2024-06-19 22:31   云南  

这2天天晴,随便吃点饭就冒汗,看温度,最高有28了,高温,难受很。

最近写国产战斗机太频,换个口味,整国产导弹,那就从头开始。

#胖子导弹

这是一款很肥的导弹,中国鹰击63B远程空地导弹,按照网络的说法,这导弹也称为KD-63,最近些年武器编号又大变样,不知道改啥了,KD-63于2002年定型投产并装备部队,KD-63导弹的服役标志着我国拥有了中远程防区外火力投射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空军对地打击能力,配套的载机是西飞公司的轰-6H,该型飞机基于轰-6D改进而来,轰-6D飞机之前挂载鹰击61反舰导弹,曾经在中东取得过一些战果,这是上世纪80年代西飞的创汇拳头产品。

到了新世纪,随着形势的急剧变化,中国空军对远程对地攻击有了急迫的需求,外购了大量的KH-59M导弹配套苏-30MKK战斗机,该弹是一款射程115km的远程空射巡航导弹,采用涡扇发动机推进,弹长5.6米,重960公斤,导弹直径0.38米,翼展1.3米,采用320公斤的侵彻式战斗部,主要用于攻击敌人坚固目标,载机速度为600~1000千米/小时,导弹可从200~11000米高度发射,发射后,采用中段无线电指令加末端电视制导。

导弹是大量使用的产品,采购非常烧钱,中国空军购买了大量俄制KH-59M,该弹设计很有特色,涡扇发动机吊装在弹体下方,这是全世界少见的设计,这种设计好处是进气效率高,弱点是结构复杂,需要一个收放支架,而且增加雷达反射截面比较明显。

总体评价,导弹昂贵而且打靶命中率不高非常不高,导航系统落后难用,而且末端光电系统图像质量极差,能熟练命中目标难度极大,而且导弹射程不够远,面对敌人的远程防空导弹系统,载机还是有一定的风险,以此同时,国内也有类型的竞争型号,尺寸重量类似一点是南昌飞机公司的KD-88导弹,总体指标类似,但是国产导弹的器件质量高得多,打靶相对很容易。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引进了大量俄罗斯的导弹,比如KH-59M空地导弹,KH-31反雷达导弹,R-73空空导弹等,也包括一些KH-29空地导弹,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发现俄制导弹名不副实,性能没有想象那么好,除了KH-31P导弹,高速性能惊人,后来换被动导引头升级成鹰击-91导弹大量生产外,剩余导弹都没有得到被山寨的荣幸,KH-59M导弹打靶太难,R-73空空导弹导引头太渣,抗干扰能力不可描述,KH-29导弹也不好用,最终结果,俄制导弹遭到大鄙视,中国国货更好,最近20年,俄罗斯导弹进口几乎全部停止。

这是另外一个角度,鹰击63导弹来源于鹰击61导弹升级,导引头和发动机都有重大变化,最终也获得了大量的订单,作为2005年前后,空军的远程杀手锏,采用这款导弹之后,打击距离和命中率比进口导弹强悍很多。

鹰击63相比KH-59M导弹,吨位更大,但是速度类似,最大速度都在800km左右,但是该弹的弹头很重,经过特殊设计后弹头威力类似美国MK84炸弹,一发拆一栋敌军大楼没有问题。

而且命中精度非常高,达到了2米,几乎可以对准一扇窗户准确攻击,这是轰6第一次具备对地面目标的超远程精确打击,后续的鹰击12导弹更偏重反舰,替代品应该是长剑100或者更新的隐身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射程更远,而且对抗敌人防空系统能力更强,可以选择更灵活的弹道。

卵圆形的巨大头部,外表做的非常光滑,导弹的导引头设备检查舱在正上方,很容易检查,该弹的工艺还是很不错,虽然是一款接近退役的老弹。

这是机翼下的导弹挂架挂梁上缘和机翼贴合很严重,根部还有一个密封胶条,防止漏气,靠前端有一堆外伸的吊耳,吊耳和机翼下方连接,和挂梁侧面连接,这种设计主要用于增加横向挂载稳定性,挂梁中央有个很小的窗口,挂梁截面类似机翼,前端迎风面有个角度转折。

这就是导弹的适配器,可以看到最上面是用两对销钉,将4个耳片对称的安装在挂梁的连接孔上,挂梁和导弹适配器之间有一个很明显的空隙,而且可以看到前后都有管子,估计是导弹的控制信号电缆等。

适配器形状和挂梁类似,但是高度较小,截面宽度基本一致,前后比挂梁更长一些,可以看到导弹有2个挂耳,挂在适配器上,外侧则是4个外伸的稳定耳片,压住导弹,不让飞行时候左右乱滚,这是大型导弹挂载的常见设计。

适配器每个侧面,可以看到3个保险销,销子上面是红线,上面写着remove before flight(起飞前取下的意思)。

这是该弹的固定式进气道设计,可以看到采用了一个很大的扁平风斗设计,进气效率比较好,进气道是一个方口,KD-88导弹则是一个前伸的舌头,这个进气道根部好像还有一个1-2cm高的附面层排气口,可能用作设备冷却之用。

很有意思的是,进气道的后缘侧面能看到好多凸头铆钉,一共5排,这是一款不追求速度的亚音速导弹,这些细节带来的阻力微乎其微。

最有意思的是,进气道侧面前后还有2对方形平台,外露的设计,有点奇怪,估计是导弹地面安置的顶升点,特别设计加强过,大部分的导弹,大多采用红线标记,顶升点一般安置在加强框位置,这个设计有点意思,带来了一点点附加阻力和重量。

仔细看,还可以发现这个平台上有螺栓孔,可以和地面支架用螺栓稳定连接,这也是老导弹延续过来的导轨配套零件设计,可有可无。


这个弹翼设计,基本延续了老冥河导弹来的格局,可以看到根部非常肥硕,这是亚音速弹的常态,但是流线也很漂亮,尖端安装了数据链天线,和载机的数据链吊舱通讯,KD-88有4个弹翼4个天线,数据链天线做成了亚音速流动最低阻力的水滴形,前头圆钝,后头尖锐,和KD-88导弹的不太一样。

尾翼也是带升力面形状的,看唯一的尖端就知道,有点好玩的是,这个尾翼的前缘不是直线,而是带了一个很小的折线,这些地方说明,这个弹的气动设计,细节还是经过了好多调整。

尾翼后面那么一大坨三角形,里面安装的是导弹舵机,舵机位置和飞机的还不太一样,我们特别注意到,该弹的平尾舵面后面一小条可动,上面的尾舵有个很明显的下垂。

#苏-30MKK


这是东部战区的一架苏30MKK战斗机,大家可以看到白头雷达罩,机翼两端的电子对抗设备,一个重量大约200kg,左边接收右侧干扰,是俄罗斯原版,最早干扰得歼10A战斗机雷达和通讯昏头涨脑的,后来国产化后,全部内置,重量大约只有零头,这些地方就从外表看不出来了,也是战斗机需要严格保密的地方,雷达性能参数,还有电子战设备参数,各国都是如此。

我们可以看到机翼下有一对空战吊舱,还有一对霹雳-12训练弹,这也是中国空军对俄制R-77导弹和R-73导弹表现太渣的抗议,最终选择国产霹雳-8和霹雳-12导弹替代,性能更好。

这也是战斗机出口中,特别罕见的火控代码被客户破译,用自己的武器平替原厂配件,后续的苏-35战斗机出口中,大毛就挂不住面子,不准再破了,再破就没有弹药厂家的饭碗。

作为一个空气动力深度强迫症,很不喜欢苏30MKK的高耸后座舱,带来了很大的阻力,还有1.2吨的重量增加(几乎是正常双座设计增加重量的两倍),气动原教旨分子,还是喜欢美国F15E的后座舱,后座专心操作雷达发射导弹,不用管飞机起降,阻力重量代价也比较小。

苏-30的侧面视野确实很好,比国内任何一款战斗机都好

这是后座拍摄的场景,可以看到,能看到机头,以及跑道,对于新手起降而言,很好用,这种兼容教练机和战斗轰炸机的设计,苏-30好像是独一份,后座视野确实无敌的好。

苏30MK战斗机,虽然极度加强对地对海攻击,但是在中国空军,长期用作战斗机,操练的很厉害,虽然双座设计,带来了更大的阻力和较小的航程,但是空战时候,两人配合起来效果也不错。

总体而言,苏-27这个平台,在苏联材料设备和加工制造计算测试比西方差距几乎一代的情况下,做出了一个机动性很好,航程无敌棒,挂载超强的平台,可以算是一次意外。

和采用单台同样发动机的歼10(AL-31F发动机)相比,苏27有2台发动机,而且还有3倍内油空间,最有意思的是,飞机空重基本也是差一倍,苏27的最大速度比歼10更高,加速性和爬升更好一些,就这个角度来看,苏-27这飞机设计确实很牛逼,内部空间很大,但是总体阻力很小,还不到歼10战斗机的两倍,这就是战斗机设计师的牛逼之处,就这一点,永远值得飞机设计师认真学习,正常而言,战斗机造大了,空重很难控制,阻力也很难减小,苏27创造了一个奇迹,更大的内部空间,更小的阻力。

F15E的后座设计,和前座基本相同高度,前方向下视野几乎没有,这种设计增重和阻力增加比较少,我们的歼20S,现在也采用了这种设计哲学。

俄罗斯人采用这种设计,主要是兼容苏-27UB教练机的架构,加强结构还有升级火控后,直接摇身一变变成强悍的双用途战斗轰炸机,而且也带教练机功能,算得上通吃。

美国欧洲所有飞机基本都没有苏-27UB这种bt的设计,F-18和F-16后座反而更低一些,他们觉得,起降问题很好摆平,不需要教官随时看着,这也是他们的一致看法,实际来看,也不存在太大问题。

或许这是俄罗斯二代机时代飞行事故频发给设计师带来的应激,这种bt的设计,未来估计不会再有了,除非专门的教练机。

对座舱视野最bt的满足,还是俄罗斯人的雅克130和衍生到西方世界的M346教练机,比美国的T7A红鹰教练机强多了,M346换个加力发动机,同样可以飞超音速。

这是我们中国的L15猎鹰教练机,总体设计来自雅克130飞机,后机身做了改进,适应超音速飞行。

就这一点来看,俄罗斯人的个性是很好玩的,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极致,视野要么稀烂,要么好到要死。

最近几年海军航空兵大幅度裁剪,保留特种机,还有舰载机,普通陆基战斗机机队基本都归空军所有,其实意义也不大,海航的战斗机磨损腐蚀比空军厉害太多,移交过去的飞机,剩余寿命也不多了。


海航的歼10A,作为一款单发战斗机,出海飞行距离并不远,主要考虑飞行事故救援问题,大多远海飞行还是双发飞机完成,比如飞豹还有苏30等。

最早进口的苏27寿命消耗几乎完毕,晚了10年左右进来的苏30MKK,也好不了多少,使用太频繁,飞机结构和设备老化很快,基本没有太多价值继续大修升级维持服役,未来基本是歼16和歼20的天下。

#螺旋桨推进的无人机挂载隐身无人机

这可以算是无人机里的套娃无人机,也是一款比较怪异的无人机,采用头部螺旋桨推进,还采用了一个比较扁平的隐身机身,外加后掠弹翼,还有尾部的倾斜双垂尾。

这是该无人机的侧面,可以看出机身短粗,但是问题也很严重,头部被发动机占领,没安装光电设备的空间,不知道设计师如何考虑这个问题,有螺旋桨之后,雷达隐身基本没多少办法解决,这种自相残杀的设计,还能在美国人这里看见,确实很有意思。

无人机挂载,发射无人机,哈哈,正常而言,要有点像样的信息能力,最好是机头有空间和视野。

这是机头进气道封闭后的情况,就一条很小的缝隙,唯一的解释是,飞机腹部有单独设计的光电窗口。

最近很多朋友都很焦虑,这里有个解忧的图。

PS:今天就这样了。

大水来
航空技术爱好者,哲学爱好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