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20241022,抄袭到超越:米格21和苏27在中国,南北四级跳。

文摘   2024-10-22 12:48   云南  

今天太阳出来了,好好爽啊,继续飙升吧。


#高机动轮式装甲车到无人机

最近10年,国产高机动轮式装甲车大量装备陆军部队,从过去的履带化升级到了轮子化,这是一个特别明显的区别,这也是陆军增加机动性的一个重要特征,轮式底盘的车辆成了主流,履带式的坦克和火炮占比越来越少,这是一个趋势,不可逆转。

最近2-3年,无人机开始成了作战的主角,更早一些时候,纳卡战争,利比亚冲突,也门战争,都有零星的无人机加入作战,但是不如最近3年俄乌冲突的无人机使用广泛,网络的信息显示,从2022年2月24日开始到现在,俄乌双方已经消耗了220万架无人机,基本都是大疆类型的四旋翼小型无人机,夹杂一些别的种类,比如固定翼螺旋桨推进的,还有火箭发射喷气式的。

今年陆军和无人机对抗的消息做了披露,演习中,陆军的防空火力面对敌人来袭无人机机群,拦截概率就4成,这个结果很让人吃惊,但是背后的逻辑却非常清楚,目前世界各国所有的防空系统,都完全不能应付大量的无人机攻击,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或者俄罗斯,以及欧洲,全世界所有防空导弹高炮集中在一起,还是顶不住便宜无人机海攻击。

按照国内无人机研发的经验,从长远来看,货运全部交给无人机,安全省事,费用大幅度下降,效率直接拉满,对于作战需要的物资运输,无人机无人车将成为主宰,目前笨重复杂的平台将会大规模淘汰,或者转做他用。

这时候,中国陆军海军空军也和世界各国军队一样,做的所有准备,都是应付过去的战争模式,更新的挑战很快来临,面对无人机的冲击,谁都没底,但是谁都没有闲着,三军疯狂的采购和测试各种无人机战术战法,各个军种都特别建立了无人机管理部门,或许,这也是中国军事在新一轮军事技术革命中翻身做带头大哥的最好时机,错过这个500年来最好的时机,将会失去一切。

某些专家则预测,未来打仗更疯狂,快捷而且血腥,一场战役下来,几百万架高智能无人机发动攻击,几天之内就可能完全结束战争,地面没有可以动的东西,一切车辆,甚至包括一切能发出热信号的生物。

#南北三级跳:从米格-21到枭龙,从苏27到雪鸮

最近几天,看到了不少歼7G战斗机的图,心有所感,那就继续推进,说说这个事情。

1962年,中国从苏联 引进了米格-21F-13战斗机技术(国产化编号叫歼7),也附带了R-11F300发动机(国产后变成了涡喷-7),以及K-13红外制导空空导弹(从中国获得的AIM-9B残骸的苏联山寨品,中国生产编号叫霹雳-2空空导弹)的生产技术,这也算是最早期的型号,中国拿到时间比较早,这也是当时苏联想改善关系的一个信号,还是赫鲁晓夫当家时期。

战斗机配套航空发动机外加空空导弹,这个组合就当时甚至到现在来看,都是非常非常有诚意了,最近30年的国际军贸合作,能给这些成套的东西真的很不多见。

西方体系下,也有类似的做法,比如韩国从美国引进F-16C战斗机,日本从美国引进F-15C战斗机,同时引进的也有航空发动机技术,但是代价极高,还是核心盟友才有的独特待遇,就米格-21战斗机引进这事情,还是得念苏联人的好处,虽然苏联的前身沙俄给中国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这里也分开,一码是一码,爱恨交织是人间常态,就像中医的寒热错杂。

迫于能力所限,中国对于米格-21战斗机的改进,最初就是小打小闹,后来才升级为大动干戈,米格-21进入中国后,很快空军和航空部门的专家对其展开了严格的测试,立即发现了很多毛病,并抓紧时间进行修正,就这一点来看,中国人做事就是比较强,即使在经验技术非常欠缺的年代,也是不缺头脑和行动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

中国拿到米格-21战斗机后,很快组织仿制生产,过程很是漫长,最早是沈飞1962年组织生产,1965年开始三线建设,生产线开始从东北转移到遥远的大西南:贵州和四川,最终成都飞机公司则成了歼7战斗机最主要的生产基地,而安顺的贵州飞机公司,则生产了少量的歼7之后,后来转移到仿制米格-21UM双座教练机,国内编号歼教7,后来升级成了山鹰教练机,这里不提。

成飞对歼7战斗机的贡献超过了苏联原厂米格局,总体分成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按照苏联的原始图纸制造,第二阶段则是小规模改进,分成了歼7I和歼7II,第三阶段则是大改升级机翼的歼7E,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在歼7基础上魔改,从二代机升级到三代机的枭龙。

歼7I战斗机的主要改进是:机身左侧增加一门航炮(原型的主要武器为1门右侧机身航炮和2枚外挂导弹),加强了近战火力;进气道调节锥由3级调节改为无级调节,改善了平飞加速性能;进气道唇口的圆弧半径由0.5毫米增加到2毫米,改善了低速飞行时的气流流动特性,提高了起飞推力,但是高速性能有所损失。

歼7II在歼7I的基础上继续改进,1978年12月30日首飞成功。主要改进有:以自行研制的火箭弹射救生装置代替了原苏联设计的带离式弹射救生装置,座舱盖由整体向前开启改为向后开启,前风挡固定(之前的歼7弹射系统飞行不可靠,事故高发,飞行员反应非常强烈,同时期还有轰6的弹射座椅设计,也是如此,尤其向下弹射,几乎九死一生);改装了涡7乙发动机(增加推力);着陆阻力伞舱上移至垂尾根部,减少了着陆滑跑距离;机身副油箱加大,增加了载油量,以扩大作战半径。

歼-7Ⅱ飞机弹射救生系统经过改进,多次成功地挽救了飞行员的生命,受到部队和飞行员的肯定,成为以后歼-7系列飞机改型的基础,歼7II后续的改进主要是换装外国引进电子设备,提高作战性能也非常的明显,这些改进主要包括从英国引进平视显示仪(简称平显)、测距雷达、电台、大气数据计算机和雷达高度表等7种火控电子设备。为配合上述7项电子设备的应用,飞机又换装了国产的LZ-2综合罗盘、XS-6A信标机、WL-7电罗盘、GGJ-7空速管、大气总温传感器等。

这里对机载雷达说一句,在中国上世纪70-80年代,对于脉冲多普勒雷达的摸索,长期处于停滞阶段,主要原因是国内技术人员对原理不清楚,长期耗费时间在相参技术上折腾,不知道外国雷达都是依靠计算机做高速傅里叶变化,接触到外国雷达技术后,还是耗费了10多年时间搞出了可用的第一代脉冲多普勒雷达,在2005年前后服役,前后花了20多年时间,非常的离谱,但是这个路径窗户纸一经捅破之后,中国雷达的井喷就开始了,一款又一款更加强悍的雷达不断出现,到了2010年后,开始突破相控阵雷达,从俄罗斯引进的无源相控阵雷达技术起步,到自己自主研发有源相控阵雷达,时间很快,而俄罗斯人在长期冻结在无源相控阵雷达阶段,几乎停滞了20年时间。

这一阶段是中国空军第一次接触到了部分西方先进航电设备,结合后来接触到的美国AN/APG-68平板缝隙阵脉冲多普勒雷达,以及以色列的EL/M-2032雷达,引发了90年代开始对航电大规模的投资,并最终在2005年后形成了第一次航电技术的井喷。

第三阶段,则是双三角翼的歼7E/歼7G的问世,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意味着成飞完全吃透了米格-21的设计,具备了研发下一代战斗机的实力,后续也推出了歼7FS和歼7MF改型,主要变化是增加机头雷达罩尺寸安装大型火控雷达,配合国内即将成功的中距空空导弹,具备中距攻击能力,但是性能提升不大,很快被更先进的枭龙战斗机取代。

双三角机翼的出现,使得歼7战斗机的格斗能力飞速提升,其中包括起降性能,还有载重能力,但是针无两头尖,由于外侧机翼后掠角减小,使得飞机阻力增加,高速性能有所下降,即使采用了更新更大推力的涡喷13发动机也是如此,在当时,可以算是向三代机靠拢的唯一一款二代机。

从外表来看歼7E/G和老的米格21差不多,最大区别就在于新增的前后缘机动襟翼,类似美国F-16战斗机,这么一点点改进,就获得了很强的格斗能力提升,这一点直接给中国设计师带来了冲击:机动性的提升机翼设计最重要。

除此之外,为了配合机动性的提高,飞机还用单片式风挡取代了老旧的三块式风挡,获得了更好的前向视野,更利于作战,同时期的歼8II一直没有进行类似的改进,有点可惜。

歼7E到歼7G主要改进是雷达和航电,也是中国歼7战斗机第一次装备脉冲多普勒雷达,配合国内的新一代空空导弹霹雳-5/霹雳-8,作战能力得到了不小的提升,但是弱点也很明显,飞机雷达天线直径太小,就300mm口径量级,对于敌机的发现距离极短,基本不可能支持超视距作战,这缺陷一直保留到了最后,直到新一轮魔改歼7(巴基斯坦叫超7),现在叫枭龙JF-17战斗机的研发成功,才彻底的获得三代机的完全作战能力,包括跨音速高机动,超视距空对空攻击,而且还获得了先进的对地对海精确攻击能力,一跃成为一款轻型多功能战斗机。

从歼7战斗机1962年首飞到枭龙战斗机2006年交付,前后耗费了40多年时间,这个期间,中国航空工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也补齐了几乎所有短板,在新一代战斗机枭龙上,可以看到几个亮点:大推力加力式涡扇发动机,电传飞控系统,边条翼加中等后掠翼高升力气动布局,大型机头火控雷达,以及中距空空导弹,和近距高离轴角格斗导弹等,这些技能全部点亮之后,才算彻底掌握三代机技术,并为下一代战斗机研发提供比较厚实的基础,几乎同时研发的歼10A战斗机,则是更大型更先进的型号,长期保密,不外贸,基本技术也是这些套路。

天眷之地:从苏27到歼16

沈飞112/601所的组合算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老大,到了任何航空工业相关单位,提起这2单位名字,那都是如雷贯耳,某些人也去看过风水,就一句话,顶级的配置,靠山极佳,非常好的地方。

1955年后,中国从苏联引进了大量飞机,包括歼5,歼6,歼7战斗机,都在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后续散发到祖国的大西南三线,随着1960年底啊中苏关系紧张,两国在航空技术上的交流陷于停止,这一停止就是30年,1992年,中国从俄罗斯引进了苏-27SK战斗机和苏-27UB双座教练机,立即重启了久违的合作。

最终在1995年,耗费数十亿美元引进了苏-27SK单座战斗机的生产技术,但是不包含飞机的火控雷达N001以及AL-31F发动机,原因很简单,国内专家觉得自己可以摆平,而且俄方要价确实也比较狠,最终结果,国内雷达成功替换了俄制雷达,但是国产航空发动机,则坑死了国产化的歼11B战斗机,最终在2015年之后,重新研发折腾一遍的太行发动机,基本稳定可用,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美国F-15战斗机的F-100-100发动机上,也是10年的折腾,这种大坑,几乎谁都跳不过去。

总体而言,最早的歼11A就是按照俄罗斯图纸原版生产的苏-27SK,歼11B则是使用国产材料,国产设备和国产飞机的替换的苏-27,总体类似歼7I到歼7II阶段。

从气动外形来看,雪鸮战斗机,类似苏-33/歼15战斗机的隐身改型,这是一个很有用的探索,但是设计师低估了三翼面的难度,从歼-15的试飞来看,增加了一个翼面之后,低速性能提升较大,但是高速性能则有不少的消弱,飞机阻力增加比较明显。

歼7EG阶段主要是修改气动,这一阶段基本没有完成,要勉强一点说,基于苏-33/歼-15基础上的改型获得的雪鸮战斗机,也算是一个尝试,很可惜,在竞争中输给了成都的歼-20,最早海军还认为雪鸮胜出是理所当然的,也给雪鸮的海军改型,取了飞鲨二代的称号,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众望所归的老大所,在四代重歼竞争中输的很惨,40 多个指标,大部分都是平,超的很少,但是歼20的评价则正好相反,大部分都是超,少部分平,完全一边倒。

从武器外挂来看,雪鸮相比歼20拥有独特的优势,那就是串列超大弹仓的设计,可以内挂一发超长的高超导弹,类似轰6。

由于雪鸮的失败,使得601所,不得不另起炉灶,重新开始研发四代战斗机,这就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鹘鹰战斗机,从2012年的31001号开始,2017年31003号,最近几年的35001,3503号,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代。

第一代31001,算是一款比较粗糙的隐身飞行平台,总体设计要求的

隐身战斗机不是看着外表就能知道结果的,外表轮廓仅仅是第一个关卡,飞机还有很多细节线条接缝凸起要处理,难度是很大的,歼20研发过程中,最烧钱烧脑就是这个阶段,传统战斗机研制中最麻烦的飞行和控制变得弱化了许多,高达数百亿的研制费,大头就在隐身这里,反复测试反复修改,这个钱很难省。

隐身要点都有,但是细节处理比较粗糙,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没有挂龙波透镜,这意味着飞机隐身不达标,空军的预警雷达可以很轻松发现,这个阶段的飞机隐身水平和俄罗斯的苏57战斗机类似,都是大样子隐身,实际上不隐身。

到了第二代31003做了更详细的改进,最大的不同就是飞机的垂尾从梯形变成后掠翼菜刀形状,座舱盖从分离式的变整体式,隐身有所改观,但是也没有透镜。

第三代3500X,3503,总体改进就是舰载机方向,也看到了阔别许久的龙波透镜,这其中有自身的努力,也有外部的强大援助,不管如何,基本走通了隐身战斗机的路子,从雪鸮战斗机开始前后耗费了30年。

到了现在,沈阳601所和成都611所在隐身战斗机的技术上勉强拉平,为未来六代机的竞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新一代战斗机,将高度突出AI,还有高性能的平台技术,这些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某些人认为,为了第三次空军大竞标不继续失败,601所将采用非常激进的设计方案,彻底挽回面子,事不过三嘛,这一次胜败最终结果如何,是沈阳成功复仇呢,还是成都继续横扫,非常值得期待。


PS:最近几天,后台留言基本都看了,好多朋友喜欢并积极留言,一些朋友不喜欢,人之常情,但是某些朋友过分挑刺,水平有限,真的满足不了他们,取关换个更高水平的吧,比我牛逼的多得是,在我这里浪费时间不值得,最近几年也被编辑批过很多次,没条理了,口语化严重了,考证不扎实了,这些“罪状”我都认,但是不可能改,也改不了,本人就是这种比较随性的路子,有个合适的思路,展开说得基本明白就满足,对于细节没有太多精雕细琢的爱好,实在抱歉。

大水来
航空技术爱好者,哲学爱好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