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外面跑都没啥感觉,回家休息就开始头晕,难道是高原反应吗?
时隔N年,俄罗斯重返珠海,不知道苏35S飞行表演队过来,还是苏57作秀,就表现效果而言,苏57的转圈圈花拳绣腿确实吊打一切,实战则毫无意义。
#海鹘鹰高清露面:一鸡四吃成功一半?
前段时间,网络出现了很多沈飞FC-35战斗机的讨论,看了一下,基本都是一架飞机,3503编号,最早编号是35003,现在又改了,现在看看都有哪些细节。
首先,可以看到的最显眼特征就是机头空速管,长度大约2米,这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试飞空速管,在试飞结束后,将会取消,由机头两侧和下方的的固定式大气传感器取代,这也是最近20年隐身战斗机的标配,由美国F22战斗机开创。
类似F35战斗机的大脊背,这种设计的好处是脊背气流转折角变小,能减小阻力,过去潮流在二代机上出现非常普遍,三代机这么设计的,几乎就法国幻影2000一家,无它,发动机太渣,只能尽量下沉座舱盖,减小截面积,缩减阻力,尽量扣出更高一点点的性能。
新时代的座舱后缘设计,走了复古路线,并非是完全考虑阻力问题,而是考虑到现在非常先进的光电技术,目前新一代隐身战斗机,全部依靠遍布机体的光电传感器作为近距离监控的设备,效果还是比较好,就尾部角度,能5-10km看清楚目标,比任何人眼都远。
按照军事对先进热门技术的敏感性,可以大胆想象,光电系统(EODAS)应该装上AI,可以自动识别逼近本地的飞机型号,不管是军用还是民用,难度并不很大,F35和歼20上可能是第一个用上这种技术的型号。
下面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环节,舰载机的特征:前起落架,大家可以看到,飞机采用了双轮设计,还能看到牵引杆,这一点充分表明,这是一个弹射型号,某些人觉得是两个,认真看一下,一个是前起落架地面压缩放出的状态,一个是空中起落架自由状态伸长,自动往上收起,但是杆子不在了。
可以看到,飞机的前起落架压缩到了极点,这是弹射型飞机的特征
同样的位置,飞机起飞后,这个位置应该有的杆子没有发现,这个特征被某些网友认为是舰载战斗机的陆基改型独有特性,取消无用的牵引杆,道理说得过去。
飞机的前起降舱门改成了对开模式,减小侧面迎风面积,在大侧风下,提高起降性能。
这里可以看到,飞机的后缘襟翼分成两块,在舰载机是强制的设计,目的是提高起飞降落升力,陆基战斗机则不一定需要,三代机里面的苏27和F16都采用了襟副翼合一的设计,美国F35战斗机计划中的F35A和F35C则分别是襟副翼合一和襟副翼分开,空军战斗机和海军战斗机区别还是很大的。
这里也可以看出,飞机的后体做了一定的修型,之前的31后体设计太臃肿,带来了巨大的尾部阻力,使得该机的高速性能很难看,外加发动机推力严重不足,极大的恶化的飞机的关键指标。
这是珠海的31,可以看到后体非常臃肿,造成了很大的尾部阻力,尾部阻力在高速飞行时候,大约占了一半多比例,类似的设计也出现在歼20战斗机的2001-2002上,操刀的也是同一单位601所,同样造成了飞机加速困难,后续的2003-2011经过尾部修型后,阻力减小了不少。
造成这种臃肿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俄式RD-93发动机超大的附件,要容纳下就比较困难,俄罗斯人解决这种麻烦的思路就是附件上移,后体下方空间做的更加紧凑,阻力更小,苏27也有这种麻烦期,经过努力牺牲了发动机的维修性,地勤动不动就要爬梯子,这是一种很落后影响效率的设计。
苏27后体流线做的很棒,带来了更小的阻力,更晚期的中国歼10和枭龙战斗机,以及歼20采用俄制发动机,由于极度强调维修性,所以尾部阻力都偏大,在这里超级想念美国发动机,附件尺寸小,功率大,可靠性高,寿命长。
这里可以看到歼20的特色,尾部流线快速收缩,比较贴身,最早的2001-2002就比较失败,由于飞机有个肥硕的弹仓,附件往前移动,卡在弹仓后缘一点点位置,总体还过得去,看到F22的发动机和机体设计,真是口水流不停。
某个资深的人士曾经说过,最近30年611算是中国战斗机的老大,但是他们飞机还是有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尾部流线折腾的水平稍差,阻力还是偏大,这一点还得继续努力,法国达索和美国公司都做得比较好,同时兼顾了阻力和维修性。
F22的后体流线设计得真是棒,我们的歼20就显得比较愚蠢,但是设计师也没有就坐以待毙,依靠先进的鸭式升力体,以及拉长的机身来降低阻力,加加减减,总体而言,在整机阻力上,还是比对手有一定的优势。
阵风战斗机的流线做得也非常好,尤其后体,超级流畅,虽然发动机不太给力,但是总体表现非常好,一方面是设计师减阻做的好,另外一方面则是把压力的大头给了发动机厂家,还有航电厂家,疯狂的压缩尺寸和重量,效果很棒,和三代机空战模拟,几乎没有落过下风。
飞机设计师技术能力的一个看点就是压缩飞机尺寸降低阻力,歼20战斗机比竞争对手雪鸮短了2米,阻力也小不少,最大速度拿到了国产战斗机第一,大约是2.5-2.6马赫。
这里是很明显的特征,后缘襟翼出现了明显的锯齿,这是两片分离设计的证据,尾部发动机也看到了锯齿,这种设计的好处,不能说没有,但是也不能说有多少好处,假如不用雷达屏蔽格栅挡住加力燃烧室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结构,这个设计几乎毫无意义。
目前从发动机设计之初考虑的第一个型号可能就是涡扇15,别的发动机都不可能进行这种修改。
新飞机的尾喷口和固定后机身结构有个很明显的夹角,过渡做得不是很好,主要原因还是发动机问题更多一些,这设计基本也延续了31最早的状态。
综合考虑一下,后体设计的臃肿,阻力较大,双发设计带来了更大的后体截面积和阻力,以及大约多1吨的发动机重量,该机优势是比F35更细长的机身,以及更小的机翼面积,更大的后掠角来平衡,最终结果能不能和美国的F35AC打平手,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总体而言,能追平就很不错了,要想歼20战斗机那种使用渣发动机还能飞出很高的性能,可能性不大。
2014年黑烟滚滚,不知道2024年会不会好点。
#超级苏霍伊
要说最善于嫉妒的国家,或许不是韩国也不算本子,印度算是最离谱的一个,最近几年,中国歼16大量的曝光,使得印度人看着手里精装版苏30MKI,顿时觉得不想了,前几年苏霍伊设计局过来推销了一个超级苏霍伊方案,总体套路就是使用苏35S的更大推力发动机,航电设备和机载武器进行快速移植。
但是这一次印度人明显聪明多了,俄罗斯烂到渣的航电和武器早就丧失了信誉,他们的回答是,中国人能改苏30,我们印度人也能,那就是苏-30MKI的改进方案。
总体来说,那就是采用更新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替代老旧的无源相控阵雷达,印度媒体的宣传是采用以色列技术的GAN材料的TR部件,该部件技术还将推广到光辉MK1A和光辉2战斗机上。
机载武器方面,印度人准备移植ASTRA MK1中距空空导弹,同时可能采用目前紧张研发的双脉冲改型的MK2,还有同在研发中的冲压发动机版本MK3,这三款空空导弹的装备将极大的提高印度空军的作战能力,尤其新雷达的探测能力将由目前对F16一个量级的100km提高了200km+,和中国的水平近似。
苏30MKI试射ASTRA MK1空空导弹,该导弹类似中国的霹雳12,但是射程较近,在9km高空,射程大约60km,这也是印度人第一次自主研发超视距空空导弹获得成功,同样也采用 大量外国技术,比如俄罗斯以色列和法国技术援助。
对地攻击武器方面,目前印度空军最强大的就是俄制布拉莫斯超音速空地导弹/反舰导弹,该弹最大速度3马赫,类似中国鹰击12空舰导弹,但是速度和射程都有不小的劣势,包括长度和重量以及射程,后者长度小1米,重量小1吨,飞的几乎远一倍。
还有印度人自己研发的激光制导炸弹,卫星制导炸弹,测试了多年,但是不清楚成熟度如何,同时也会引入以色列的弹药,比如SPICE远程精确制导炸弹,采用数据链和光电头,算是印度人目前能拿到最高技术的精确制导炸弹。
我们看印度这个改进项目,就很邪乎,中国引进的100多架苏30MKK/MKK2,目前基本都处于退役/报废的边缘,主要原因是20多年长期的高强度使用,该机的机体和设备都严重老化,修复翻修没有太大意义,最近些年都用更新制造的歼16来替代。
#国产小鱼鹰
这可能是这个月中国航空圈最炸裂的一个事情,民企研发的倾转旋翼飞机交付,这个进度可比国家队早许多,真是离大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飞机的吨位和尺寸和国家队的正版山寨鱼鹰差了好大的档次。
性能参数:最大起飞重量6100千克,有效载荷2000千克,巡航速度55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7620米,最大航程1500千米,最有趣的是,该机还可以载人!!
R6000可能采用涡轴发动机驱动,每台发动机额定功率1500~2000马力,飞机设计没有采用鱼鹰那种整个发动机偏转的架构,而是更新的仅仅偏转旋翼的设计,重量更轻,复杂性更低,可靠性更好。
设计工作始于2021年,预计2027年完成认证,下个月珠海航展将毫无疑问展出,无人驾驶型号。
这或许是最近些年,民企大规模进入航空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无人机浪潮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是中国目前最大运载能力的W5000无人机,该机型具备 10.8 吨的最大起飞重量、5 吨最大业载能力,航程达到 2600 公里,是全球最大的无人货运飞机。
前段时间,去看朋友,结果朋友满脸丧气,他规划的10吨最大起飞重量无人机,拿了一大堆资料过去做汇报,结果领导耳朵背,听成了最大商载10吨,高兴死了,往上汇报,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结果折腾一圈,他去做了澄清,结果被一通怒吼,认为没有逼格,只好灰溜溜的按照10吨载荷折腾,真是天降横祸啊。
#无人战车亮相东部战区
这是东部战区晒的新装备,一个无人驾驶的小坦克,坦克采用4对轮设计,炮塔安装了12.7mm机枪,还有两侧的反坦克火箭/导弹?可以看到炮塔上的光电系统,以及最上面的2个大型数据链天线,2个做备份。
俄罗斯人在战争中,也使用了这种东西,但是效果不好,被乌克兰人500美元FPV无人机轻松炸毁,就目前来看,陆军对无人机的需求比无人车的需求大得多,快速侦察和攻击,以及低廉的价格,是完全不可阻拦的趋势。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空军和海军身上,纷纷建立无人机作战单元,以及指挥部,最近些年,无人机技术突飞猛进,大量装备已成定局,这是不可逆的趋势,不管某些人还抱着老旧的坦克飞机大炮不放,都不可能阻挡这种疯狂的潮流。
假如中国替换俄罗斯作战,那就完全不同了,前线100km范围内,几乎看不到敌军,为啥,我们的数据链技术强大太多,外加便宜得要死的传感器,分分钟就可以射出几千上万无人机,快速搜索快速打击,啥海马斯,就是渣。
同样是小摩托无人机,大毛/波斯的版本就是弱智的固定攻击武器,我们可以轻松加入遥控数据链,还有光电探头以及AI,智能识别目标自动攻击,也可以按照预设路线进行巡逻/侦察/随机攻击,强大太多了。
最近30年,机械专业没落的很厉害,电子信息成了主流,谁都想不到最近些年出来了转机,无人机/机器人成了网红潮流,这也是新时代的机械行业热点,折腾这个比较有前途。
中国在无人机技术上相对俄罗斯有全面的优势,尤其制造优势更是明显,钱到位的话,一个月10万不成问题,传感器,飞控,数据链上也有碾压的优势,新时代的新战斗力,就看这个了,配合老一代武器系统,会获得更好的作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