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大学附属中学 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文摘   2024-11-15 22:53   山东  

202411月山东师大附中高一阶段性检测试题

语文

命题人:杨玉华盛晓楠 审题人:赵云 马艳文

注意事项:

1、管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

A.(qiē〉 入摈(blng) 包扎(za) 慰籍(jiè) (guón)冕堂皇

B.(shàn) 脑髓(sui) (ba) 余退(xiú) 残羹冷灸(zh1)

C.娇嗔(chen) (duo) 城隅(yǔ) 肩胛(jiǒ) 牵强(qiàng)附会

D.木讷(ne) (x1) (j1) 国粹(cui) (1íàng)体载衣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A.车上的人既不了解火车的呼啸曾经怎样叫她像只受惊的小鹿样无所适从,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

B.公共网络空间形成公序良俗,需要每个人对自己的网上自行负责,涵养激浊扬清的一正能量,共同珍惜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

C.鲁迅的杂文短小精悍,他擅长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常常几句

话就酣畅淋漓地揭示出国情的弊端和民性的弱点、

D.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学生是无疑了,可是他却要写在抗日时期延安这地方的墙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的奇怪了。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①山谷里突然__-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

②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_____有些危机。

③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____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解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今人欣喜。

④在中国人那里,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不是相互敌对和矛盾,而是相反相成,__

A.暴发 不免 考查各取所需 B.爆发不免 考杏各取所需

1页共8

C.爆发 未免 考察各得共所 D.未免\考察 各得其所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3)

A.①余嘉其能行古道(嘉奖) ②方宅十余亩(四周环绕)

③渚清沙白鸟飞回(回来) ④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速)

B.①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思念) ②赢得仓皇北顾(回看)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并列) ④暮去朝来颜色故(原来的)

C.①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②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

③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时) ④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

D.①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为) ②遂命酒,使快弹数曲(快速)

③山不厌高`(讨厌) ④艰难苦恨繁霜翼(辛苦)

5.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多少) ②虚享有余闲(空余的房间)

③寻声暗问弹者谁(低声询问)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问广博)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许多人)⑧小学而大遗(小的学问)

⑦因为长句,歌以赠之(表原因) ⑧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

⑨凄凄不似向前声(以前) 00去来江口守空船(离去回来)

A①③⑧⑨ B.③⑦⑧⑩ C.④⑤⑥⑧ D.①②⑤⑨

6.下列句中加点词有相向意义和用法的一项是(3)

A.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士大夫之族

B.①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蟹六跪而二螯

6.下列句中加点词有相同意义和用法的一项是(3)

A.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士大夫之族

B.①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蟹六跪而二螯

-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其可怪也欤 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①转徙于江湖间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而耻学于师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7.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

①木直中绳,鞣以为轮 ②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③送客湓浦口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⑧误落尘网中

⑦不拘于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⑩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

A.①③⑥/②⑦⑧,'④⑧// B.①④⑧/@/③⑤⑥//

C./②③⑤/④⑧//⑧⑩/ D.①③⑧/②⑨/®///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2页共8

A.韩愈和白居易都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们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学习先秦两汉质朴自由、言之有物的文风。

B.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句数没有限制,每句字数可不齐,平仄用韵比较自由。唐代的律诗和绝句称之为近体诗,格律比较严格。

C.“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前者。

D.词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诗余等,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一,大盛于宋代。词有词牌和题目,词牌规定了词的形式方面的内容。

9.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A.《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七言为主,不受诗律的限制,整首诗以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迷离悄恍的梦境,在奇特的梦境中寄离着深沉的慨叹。

B.《琵琶行》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遭际,善于运用比喻、通感等手法将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C.《念奴娇·赤壁怀古》借“怀古”赞扬孙不年轻有为、建功立业,表达了对英雄的赞美和渴慕,也蕴含着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旷达洒脱的豪情。

D.《师说》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针对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现状,阐述了老师的职责、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二、现代文阅读(26)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小题。

“以文为词”是后人对亳弃疝的重要评价,相关研究已非常深入。学者普遍注意到辛弃疾词具有熔铸经史、善发议论、融入散文章法句法等特点。不过据笔者管见,对辛词与四六文的关系的研究似乎不多。

辛弃疾虽以词最为著名,但其实著述颇多,诸体兼备。只可惜其《稼轩集》平佚,文章留存有限。今所见者,散文有大名鼎鼎的《美芹十论》《九议》,骈文则有《贺叶留守启》《新居上梁文》等数篇。骠体文章,宋人通称为“四六”。宋代骈散分流,散体多用以著述,骈体多施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南宋时期,骈体书启的写作日益普遍,诸家文集多有留存。辛弃疾的四六文创作亦且不少,而且事有一定的时誉,一些篇章被纳入选本,一些名句亦为他人借鉴。今存四六虽不多,但章句文辞颇耐细品。如《新居上梁文》云:“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亦将东阡西陌,混渔樵以交欢:稚子佳人,共团栾而一笑。”想象新居落成后的优美风景和居处其中的悠然生活,、骈对工稳,文气秀逸。

这篇《新居上梁文》还提示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的线索。文中有云:“望物外逍遥之趣,吾亦爱吾庐;语人间奔竟之流,卿自用卿法。”“吾亦爱吾庐”是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句子,“卿自用卿法”乃《世说新语》中庾数对王衍说过的话。二者放在一起,不但是天然佳对,而且鲜明展现出辛弃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奔竟的蔑视,算得上四六文中的俊句。此种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正是辛弃疾词中的拿手好戏。其《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作于将迁新居不成之际,上片末尾直用孟郊《借本》中的“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两句,下片末尾直用陶渊明《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声”,呼应将代新居、化用自然,前后照应,呈现由与《新居上果文》相似的艺术技巧。

直接移用诗句,还只是辛词化用成句的一种,更为多见、也更具辛弃疾特色的,是对散文成句的化用。最能突出展现这一点的是《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集句是宋代兴盛的一种创作方式,将前人诸家诗句汇聚为一首新的作品,能够展现创作者的敏捷才思。不过前人集句多从诗词中取材,句式的选择较为容易,而辛弃疾此词专从儒家经典中集句,必然要面临剪裁转换的问题,因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集句,更接近于四六中的化用成句。此词首三句云:“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进退存亡”来自《易·乾··文言》:“行藏用舍”是对《论语·述而》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概括:“小人请学樊须稼”更见剪裁工夫,《论语·子路》载“樊迟请学稼”,待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孔子认为稼穑之事只是末端,不如礼义仁信重要。而辛弃疾不为朝廷所用,只能营建“稼轩”,自甘与“小人”为伍,其实是一种自我调侃。辛弃疾特意强调此词专集经句,而主旨却在说归隐,在对立冲突中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从艺术技巧上说,与诗词集句颇为不同,而与宋四六化用成句同一机杼。

在化用成句之外,辛弃疾词还有着好用长句的特点。好用长句同样是宋四六特色之一。就体式而言,词与四六文显然不同,不过一些词调中会包含连续几个短句,辛弃疾常常将这样的短句贯通起来,形成长句。这一做法在长调慢词中较为常见,《水龙吟》是其中一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八句例作四字句,诸家多用独立短句,或稍加勾连,成为一组复句,意思上虽是一个整体,但小句也可以单独拎出。而辛弃疾常将小句打通,如“割肉怀归,先生自笑,又何廉也”“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无论从句意上看还是从语法上看,都不能轻易抽出其中的小句。传统的表现方式,更倚重物象的描厚与铺排,借以传达绵密的思绪。辛弃疾将其作为长句来处理,往其中注入了更明晰的逻辑线索与文章气势,因而更容易形成气脉贯通、纵横捭阖的格局。

在一些词中,辛弃疾甚至会顺势融入骈句。这类情况以《沁因春》最为典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六句,实由一个领字带出四个四字句,四句的安排,有前两句、后两句各自对使者,也有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与四六文最为接近,辛弃疾的《沁园春》以这种方式最多,有意用四六法加以安排,如形容山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前二句与后二句分别将山峰比喻为谢家子弟、司马相如,直接从词中抽出,便是上好的四六对句。

化用成句,好用长句,都参与着辛弃疾笔下的风云变幻。越是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文风格有所了解,越能感受到辛词背后的四六笔意。对于兼善各体的创作者而言,一种文体的创作技巧,常常会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另一种文体的创作。这是创作技巧在文体间的迁移,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能促成文体的发展革新。宋人常常破体为文--或以文为诗,或以诗为词,又或以论为记、以赋为记等。这样的文学景观体现着宋代文学的集成性与丰富性。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正是此类文学景观中别具风采的一种。

(摘编自周剑之《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浅论》)-

10.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辛弃疾作词善于熔铸经史、发表议论、运用散文式章法句法,后人评价他的创作具有“以文为词”的特点。

B.骈体文章在宋代通称“四六”,与散体用途不同,骈体多用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

4页共8

日用,如《新居上梁文》.

C.通过对《水调歌头》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辛弃疾直接移用前人成句来表意,但是化用自然,并未妨碍其情感的表达。

D.与前人化用诗词的集句方式不同,辛弃疾从倡家经典中剪裁转换来集句的方式更复杂,创作的水平也更高。

11.下列选项不符合“词中融入骈句”特点的一项是(3)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B.“暂武林分阃,东南外翰,貌衣乡社,未满瓜时。”(张先《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 C.“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摘锦,朝露溥溥。”(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D.“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

成》)

12.请简要概括材料的主要论证思路。(4)()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小题。

散落在乡间的诗人

刘星元

①他姓关,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这里的小学校长。

②学校的教师清-色都是本乡本上的衣人,闲时技书,忙时兼顾农活。而关校长却是我们这所小学唯一的外来人。

③关校长来我们这里做校长那年,我恰好上一年级。他顶替因病退休的老校长,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第一节课,他并不讲授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带着我们参观校园。我们像威武的士兵,在关校长的带领下,仰着头。挺着胸,把整个校园一处不落地走了一圈。操场、厕所、办公室、教室前的小花园……每到一处,他就蹲下身子告诉我们这个真了不起。

地方应该注意些什么。学校里有十多个教师呢,从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做过,我觉得他

真了不起,

④更让我觉得关校长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还能写一手好字,某个周末,恰逢本村考教师的儿子结婚,母亲拉着我去吃喜席。先去封礼,礼桌鸟压压围了一圈人,时而传出叫好声。小孩子淘气,好奇心重,从大人们的身体间挤进脑袋向里看,只见那礼桌后面端坐着关校长。关校长在写喜联,喜联上写的什么,不认识。只见关校长提笔运力,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就跑到了喜庆的红纸上面。那些宇端端正正的,行距、尺寸、字体,都那么有条不紊,仿佛那些字本来就躺在那个位置,关校长只是用笔一点,就都蹦了由来,那些蹦出来的字,似乎比课本田字格里的字要好看,也似乎比在课堂上他写在黑板上的板书要好看,每写一个字,围在四周的人就叫上一阵好,关校长微微笑了笑,并不说话,继续写字。显然,我比关校长更为兴奋,一听谁再叫好,我就赶忙补一句,他是我们的校长,他是我们的老师。那些大人看着我笑了笑,我感觉他们似乎是在赞赏我呢。

⑤那时候,我们乡把教书的先生放在高高的位置上,谁家不过年不过节就准备一桌好菜,必定是请学校的老师去赛中做客,关校长家在刖镇,向来都吃住在学校里,一个月回一次家,每次都带些煎饼和咸菜回来。我们乡日子过得苦,却见不得教书的先生过得苦,于是总有人家按照旧例,请关校长去家中做客,但似乎没有一家请得动关校长。⑥我们家也请过关校长、从我们村到学校,两里路,往返就是四里。父亲派我去请关校长,往返三次,每一次关校长都有理由拒绝,直到饭莱凉了,父亲才决定放弃。父亲感慨地说,真是个好先生。请不来关校长,我觉得很凑屈。

⑦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关校长教了我们五年语文。在他那里,我知道了“床前明月光”,知道了“春眠不觉晓”,知道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知道了“映日荷花别

5页共8

样红”。我懂得了表达喜说不必非用“喜悦”这个词,也可以是一朵盛开的花、一树候曳的叶、一曲动人的歌:我懂得了描写时间不是非得用“光阴似释”,还可以是学校魔取的旧墙、去年脱掉的衣裳、家中悬挂的照片、爷爷脸上的皱权。我于无君之中得到一位高明的老师在文学上的点孩,这种点该目后让我受用一生。

⑧有一次,我在县城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诗歌集。那是三十多年前本地的几个文学爱好者编印的一本手写蜡刻小书,已经近黄得有些发黑。在目录的后单部分,我惊奇地发现了关校长的名字,我的手哆哆嗦嗦地打开印有他名字和作品的那一页,看到了他的简介和诗作。简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上面印着:关木山,笔名很草,小学教师,说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下面是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他说,每一缕风马围着孩子绕。他说,每一朵花只逛着孩子开。他说,每一只鸟只向着孩子唱。

⑨这么多年,我从不知道他竟然还是一位载落在多间的诗人,也从未把他视为国下或者蜡烛。没错,他注定不是因丁或者结蚀,正加换准诗中冷唱的那装,他是一缕风、

一朵花、一只鸟。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为确切的词语来表达。

⑩有一年在曲阜,我去拜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在明清走廊,处处可见诸如“仁者爱人”“有救无臭”“逝者如斯”之类的汉字,那些汉字凑在一起,就像一张巨大的刚,把我擒了进去。仿佛我就是老夫子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了三千年之久,还是要规规矩矩地回来,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2,我想起了关校长,想起了在乡间小学,他曾手把手救我在田字格上写下横竖撇捺,救授我那些绝妙诗文。他走路时的步伐,他诵读时的声调,似乎就在我眼前耳畔。于混沌中,我发现,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

⑪我无意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与关校长作比较,我只是想说,无论我们去准何方,遇见怎样卓越的人物,我们内心深处与之产生共鸣的,往往来自故乡。也就是说,乡间的关校长,才是我对教师和教育的终极理解。

@即便如此,作为一位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他视之如歌的学生又能对他了解多少呢?

⑬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

(有删改)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A.第一节语文课就让“我”觉得关校长“真了不起",是因为他带领学生参观校园,高教其中,平等待人,做了其他老师没有做过的事情。

B.围观关校长写字的大人看着“我”笑并非是对“我”的赞赏,只是单纯觉得小孩

子天真童趣的行为有趣,他们赞赏的是关校长的字.2

C.“我”从未把关校长视为园丁或者蜡烛,是因为在我跟中关校长并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这一种角色,他身上还有更多的美好

D.结尾处“我不敢回答”一句暗含学生对关校长的了解并不多的意思,表达了“我”对此的自责和遗憾,同时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1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文章第四段使用拟人手法描写关校长写字过程,“跑”“躺”“蹦”几个动词体现了作为儿童的观看者新奇的想象力,描写真实生动,

B.文章第七段反复使用“我知道了”“我懂得了”等词句,以“我”的视角叙写自己的学习收获,侧面衬托出关校长优秀的教师形象。

C.文章在描绘关校长的形象时,选取了几个忪以关校长为核心人物的场景。随着几个场景描写的展开,关校长的人物形象逐型丰满。

D.文章第十一段用议论的方式表达了“我”对故乡、教师以及教育的理解,全文叙议结合,在回忆中杆发了“我”对关校长深深的怀念之情。

15.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十段写“我”去曲阜拜访先师一事的用意。(4)16.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散落在乡间的诗人”的丰富意蕴。(6)

三、古诗文阅读(37)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小题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玉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骂,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国以括为将,代廉颇。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去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丛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国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踵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术,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失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寿春,战国时期楚国都城。

1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娶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廉颇之免A'长平B.归也C失势之时DE客尽去F及复G用为将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度,估计、估算,与《陈涉世家》中“道不通,度已失期”中的“度”字意义相同。 B.,断绝,与《劝学》中“而绝江河”中的“绝”字意义不同。 C.固,坚固,与成语“固着金汤”中的“固”字意义相同.

D.信用,信任重用,与现代汉语中“讲信用”的“信用”一词意义不同。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A.秦国攻打赵国,赵王原本畏惧秦国不想赴秦国之约,但经过廉颇、蔺相如的一番劝课后,决定与秦王相会于渑池。

B.渑池之会前,廉颇与赵王诀别时做的后续安排,体现他对局势的清醒认识:长平之战的对敌策略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C.赵悼襄王即位后,让乐乘取代廉颇,廉颇怒而攻打乐乘,乐乘逃跑,廉颇自己也逃到魏国,却一直没有被魏王信任.

D.赵国多次受秦兵侵扰,赵王想重新起用家颇,由于奸人作梗而放弃:后来廉颇到楚国为将,因为思念赵国也没有战功。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4)

7页共8

(2)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今毁之。(4)21.请简要概括廉颇客死异乡的原因。(3)()古诗阅读(本题共2小题,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2~23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借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这里泛指名贵的琴。②霜钟,指钟声。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贯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首联寥寥几笔就塑造了一位在峨眉峰上潜心修行,而今怀抱名琴翩然下山的乐师形象,为下文写蜀借高超的琴技作铺垫,

B.颔联中“为我”二字可见演奏者与听者的情谊深厚,这里的“我”与颈联的“客”指的是同一个人,即诗人自己。

C.颈联描写了演奏结束以后,余音久久不绝的音乐效果,“入”字写出了琴声渐远渐弱最终融入响起的钟声的听觉感受。

D.尾联以景结情: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伴随着琴声的结束,诗人的心情也黯淡下来。

23.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蜀缯弹琴技艺之高超的。(6)

()名句名篇默写(8)

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

() 秦观的《鹊桥仙》借“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爱情

:不必在乎能否朝夕相守,只要心心相印,便可天长地久。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将四十三年前“__”的抗金形

势与如今长江北岸_”的情形进行对比,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忧虑和不满。

(3)“酒”这一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如曹操《短歌行》里的“____”杜甫《登高》里的“”,白居易《琵琶行》里的“___”,李清照《声声慢》里的“..

四、写作(60)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每一段路,都会留下印记。但路可回头看,不可回头走。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创新作文责任田
提高作文写作,创新作文写作,提高语文素养。一起耕耘,一起收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