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
注:原因不明是指还未查明原因,一旦查明原因,就不再诊断为突发性聋,此时突发性聋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
2、日本突聋发病率为3.9人/10万(1972年)、14.2人/10万(1987年)、19.4人/10万(1993年)、27.5人/10万(2001年),呈逐年上升趋势。
3、2004年德国突聋指南报告中发病率为20人/10万,2011年新指南增加到每年160~400人/10万。
4、德国突聋患者高发年龄为50岁,男女比例基本一致,儿童罕见。
5、我国突聋多中心研究显示,发病年龄中位数为41岁,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左侧略多于右侧。
6、双侧突聋发病率较低,约占全部患者的1.7%~4.9%我国多中心研究中双侧发病比例为2.3%。
7、只有10%~15%的突聋患者在发病期间能够明确病因,另有约1/3患者的病因是通过长期随访评估推测或确认的。
8、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则、睡眠障碍等可能是突聋的主要诱因。
1、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
2、耳鸣(约90%)
3、耳闷胀感(约50%)
4、眩晕或头晕(约30%)
5、听觉过敏或重听
6、耳周感觉异常(全聋患者常见)
7、部分患者会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等,影响生活质量
1、耳科检查:包括耳周皮肤、淋巴结、外耳道及鼓膜等。注意耳周皮肤有无疱疹、红肿,外耳道有无耵聍、疖肿、疱疹等。
2、音叉试验:包括Rinne试验、Weber试验等。
3、纯音测听
4、声导抗检查
5、影像学检查:头颅MRI(全聋型,伴较重眩晕,治疗期间加重)
低频下降型
1、由于可能存在膜迷路积水,故需要限盐,输液量不宜过大,最好不用生理盐水
2、平均听力损失<30dB者,自愈率较高,可口服给药,包括糖皮质激素,甲磺酸倍他司汀,也可考虑鼓室内或耳后注射糖皮质激素
3、少部分患者采用2的方案治疗无效,和/或耳闷加重,可给予降低纤维蛋白原(如巴曲酶)及其他改善静脉回流的药物治疗
高频下降型
1、改善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等)+糖皮质激素
2、离子通道阻滞剂(如利多卡因)对于减轻高调耳鸣效果较好
3、可考虑使用营养神经类药物(如甲钴胺等)
全频下降型和全聋型
1、降低纤维蛋白原药物(如巴曲酶)
2、糖皮质激素
3、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等)
4、建议尽早联合用药治疗
1、低频下降型预后较好,全聋型和高频下降型预后较差
2、听力损失的程度越重,预后越差
3、发病一开始就全聋或接近全聋者,预后差
4、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早,预后越好
5、复发主要出现在低频下降型
6、伴有眩晕的全聋型患者预后不佳
排版:陈肃炼
初审:孙雪婷
复审:万承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