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学《黄帝内经》42

文化   2024-11-19 05:19   山东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1

2



语译


      水属阴,火属阳,阳是无形的气,阴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可以滋养形体,而形体得到滋养后,又使真气得以充实,真气可以产生精,精又可以化生一切。精是由真气而产生的,形体得到饮食五味的滋养,通过生化作用产生精,精又进一步通过气化作用滋养形体。然而,如果饮食不节,五味就会伤害形体,气偏胜也会伤害到精。真气能够产生精血,但是,如果精血充足的话,又能够化生为气;饮食五味不节,不仅仅是伤害形体,气也会间接受到影响。味属于阴,所以从下窍排出;气属于阳,从上窍发泄。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阳气之中,气厚的属于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味厚的有下泄的作用,味薄的则有疏通的作用;气薄的有渗透邪气的作用,气厚的则有助阳发热的作用。阳气亢盛会使元气衰弱,阳气正常能使元气旺盛;过度亢奋的阳气会损伤元气,而元气依赖于正常的阳气,所以过度亢盛的阳气会使元气耗散,正常的阳气则会增强元气。气味之中,辛甘且有发散功能的属于阳,酸苦且有通泄功能的属于阴。





1

2




解读



      这一段从阴阳的角度来谈论饮食五味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首先我们先弄明白经文中出现的几个概念:阴、阳、水、火、味、形、精。王冰的注解很清楚地解释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水寒而静,故为阴;火热而燥,故为阳。气惟散布,故阳为之;味曰从形,故阴为之。形食味故味归形,气养形故形归气,精食气故气归精。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故云食之也。气化精微之液,惟血化而成,形质有之,资气行营立,故斯二者各奉生乎!”前面谈过很多次,阴阳是万事万物属性的划分,水火因为其不同的属性而分别归到阴和阳。味、形、精的阴阳划分经文中虽然没有交代,但是也可以有个大概的推断。阴阳是一对概念,不可能独立存在,味和形,味为阴,形为阳;形和精,形为阴,精为阳。后面又谈到“味过节”会带来的种种连锁反应。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意思就是水属阴,火属阳;气属阳,味属阴。这个好理解,就食物的气味而言,气是无形的,寒热温凉四种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味是有形的,可以通过嘴、舌头尝出来。中医把药物分为四气五味,四气又叫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四气再加上平性就是五气一一五性;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接下来说了四个“归”:“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归”有回归、滋生的意思,饮食五味回归于形体、滋养形体,形体回归于气、滋生气,气回归于精、滋生精,精又回归于化、变化、转化。对这几句的理解历来有争议。有人说“形归气”的“气”为人体之气,而“气归精”的“气”是食物之气。这样解释太复杂、太牵强了。这四句用的是顶针的修辞方式,就是前一句结尾的词语用作下一句的起头,语气连贯,一气呵成,意思也紧紧相连,不可能同一个词意思不相同。这四句中其实有五个关键词:“味、形、气、精、化”,分别指食物和药物的味道、形状、能量、精华、转化,它们依次作用于人体,使人体发生相应的变化。

       接下来说“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从“精”开始说起,“精食气,形食味”,这两句的“食”是饲养、供养的意思,精供养了气,形体供养了味道。后两句“化生精,气生形”,化育生成精,气生成形体。和前面联系起来,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循环的圆圈。气归精、精食气相当于说气生成精、精生成气;味归形、形食味相当于说味生形、形生味,形归气、气生形则显然是说形生气、气生形,最后精归化、化生精则是说精生化、化生精。也就是说,它们是互相转化的,是阴阳关系,阳化阴,阴可化阳。就像鸡和蛋的关系,不管是先生鸡还是先生蛋,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鸡可以生蛋,蛋可以生鸡。

      再看后面,黄帝接着说:“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这是从不好的一面来说的,如果饮食不当,五味就会伤害形体,食药之气偏胜也会伤害到精。精可以化为气,气可以伤害五味。这是指如果饮食五味不恰当,食物和药物之气不仅会伤害身体,而且也会反过来伤害食物和药物的味道。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属于阴,所以从下窍排出;气属于阳,所以从上窍发泄。味道属于阴,其中味道浓厚的是阴中之阴,味道淡薄的是阴中之阳。气属于阳,其中气厚的属于阳中之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厚的有下泄的作用,味薄的有疏通的作用。比如大黄味厚,是苦寒的,所以有下泄作用;茯苓是味薄的,甘、淡、性平,所以有通利小便的作用。气薄的药物是阳中之阴,有向外发散的作用,比如麻黄微苦、温性,可以发汗解表;气厚的药物是阳中之阳,有助阳发热的作用,比如附子、肉桂都是气厚大热的药,可以使人发热。这里将药物和食物先分出气和味,然后气和味又各自分出厚和薄,好比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出四象。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这里的“壮火”“少火”是指药物和食物的阳火属性而言,“壮火”就是大热,“少火”就是温性。如果大热会使人的正气衰弱,比如附子、乌头都是热性的,用得太过反而会使人的正气消耗、衰退;如果温性则使人的正气强壮,如人参、当归都是温性的,可以滋养人体的正气。这两句中的“之”是“则”的意思。“壮火食气,气食少火”,这两个“食”的意思是不同的,可以说恰好相反。前一个“食”通腐蚀的“蚀”,是销蚀、消耗的意思,即大热会消耗正气;后一个“食”通饲养的“饲”,是供养、滋养的意思,即正气有赖于少火的滋养。对这几句话,明代医学家吴昆解释说:“火之壮者,壮已必衰;火之少者,少已必壮。壮、少、衰、盛,若循环焉。”他把火分为少壮盛衰四个阶段,其实也是所有事物发展的四个阶段。就一个人而言,少年慢慢成长为壮年,壮年阳气太盛则变衰老,这是大规律,无法抗拒。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气味之中,辛辣、甘甜并具有发散功能的属于阳,酸、苦并具有通泄功能的属于阴。在五味中,辛辣并具有发散功能的食物属于阳,这个很好理解,甘甜食物怎么也具有发散功能并属于阳呢? 甘味食物和药物是入脾的,有滋补作用,脾居于中央,是从中央向四方发散,滋养其他四脏,进而滋养全身,这也是一种发散,所以也属于阳。酸味、苦味的食物和药物有催吐和泻下作用。“涌”本义是水从下往上冒出来,这里指催吐,把痰、积食、不消化的食物吐出来;“泄”指把大便、小便排泄掉。这些都是有形的东西,所以是属于阴的。这里只讲了四种味道,还有一种咸味呢?在另一篇《至真要大论》中讲到“咸味涌泄为阴”,咸味和酸味、苦味一样也有催吐和泻下的作用,也是属于阴的。

      我们以食物五气属性为例加以说明。食物五气为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一般而言,带苦味的属于寒凉食物,比如苦瓜、苦菜、苦菊、苦芥等;大多数瓜类属于寒凉食物,如冬瓜、西瓜、丝瓜、黄瓜等;水产品大多是寒性的、凉性的,莲藕、紫菜、海带、空心菜、豆腐、绿豆、木耳、梨、香蕉、白果等偏于寒凉。哪些食物属于温热性的呢?辛辣食物是热性的,如辣椒、花椒、胡椒、大蒜、干姜、葱、茴香等等。有的食物是属于温性的,如胡萝卜、芦笋、荔枝、桂圆、大枣等等。在五性中平性的食物很多,像我们平常吃的大米、黄豆、苹果等都属于平性。总体来说,寒凉食物为阴,温热食物为阳,平性食物为中。

       不同体质的人怎么选择食物呢?人的体质粗略来分也可以分阴阳,阳性体质也就是偏热体质的人要多吃一些寒凉食物,阴性体质也就是偏寒体质的人要多吃一些偏阳性的食物,这样就达到阴阳中和、阴阳平衡了。




文章内容来源于《张其成全解黄帝内经》


1

2

如果喜欢,请点击右下角“在看”与转发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满溢的动力~


⊙版权声明: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  国学经典传承联合发起单位  ——

喜马拉雅  

华夏出版社

山东大学百年学堂 

陈李济大健康

贵州无忧酒业集团 

凤起集团

山东迈瑞医疗集团  

浙大249基金会

山东省齐鲁干细胞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舜德艺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子曰酒店  

中成书院




中成明德书院
传播国学 传承国医 弘扬国粹 共铸国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