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学《黄帝内经》41

文化   2024-11-17 05:18   山东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1

2



语译


      因此,清阳之气上升变为天,浊阴之气下降变为地。地气蒸发变为云,天气凝聚下降就变成了雨。雨虽然是天气而降,却是地气所化;云虽然出自地气,有赖于天气的蒸发。这是阴阳互用关系。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于四肢,浊阴内归于六腑。



1

2




解读



     因此,清阳之气上升变为天,浊阴之气下降变为地。地气蒸发上升变为云,天气凝聚下降就变成雨。雨出自地气,云出自天气。为什么?这是因为雨虽然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却是地气蒸发上升而生成的;云虽然在天上飘,却是地气上升到天上后化成了天气。这就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从上窍——眼耳口鼻出来,浊阴从下窍——二阴出来。清阳之气从腠理皮肤发出,浊阴之气内注于五脏六腑。这里的“浊”没有污浊这样不好的意思,而是深厚、厚重、浓重的意思。比如人的卫气为清阳之气、营气为浊阴之气,卫气在体表运行,保卫人体,抵御邪气;营气灌溉到五脏六腑,起着营养的作用。清阳之气充实于四肢,浊阴之气内归于六腑。也就是说,清阳之气在外面运行,充实了四肢,使四肢有了正常的温度,四肢运动就可以轻便灵活;浊阴之气在体内运行,回归到六腑,使吃进去的饮食中的营养部分被消化吸收,糟粕部分被排出体外。

       这一段是借由自然界的现象来启发我们认知人体。唐代王冰对这段话的解释为:“气本乎天者亲上,气本乎地者亲下,各从其类也。上窍,谓耳目鼻口;下窍,谓前阴后阴。腠理谓渗泄之门,故清阳可以散发;五脏为包藏之所,故浊阴可以走之。四支外动,故清阳实之;六腑内化,故浊阴归之。”王冰在解释《素问》时多从易学的角度,第一句话出自《周易·乾卦·文言传》,王冰多加了一个“气”字,意思是依存于天的东西都是亲近上面的、往上走的,依存于大地的东西都是亲近下面的、往下走的。比如鸟儿天生一对翅膀,是“本乎天者”,所以要往天空上飞;兽类天生四条腿,是“本乎地者”,所以要在大地上走。鱼儿天生没有脚,也没有一对翅膀,所以不可能在地上跑,也不可能在空中飞,只能在水里游。再看一棵树,树根是本乎地的,所以往地下扎;树枝是本乎天的,所以要往上长。这就叫“各从其类”,各自按照自己的种类、类别聚集在一起。这就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求和,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叫“取象比类”。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分为阴和阳两类。阴阳是万事万物属性的划分,天地分阴阳,轻而清者上升为天,浊而重者下降为地。天地看似两分,其实是一体的,因为天气下降为雨,地气上升为云,这反映了阴阳是互相发生作用的。人立于天地之间,也要遵从自然界的规律,分为阴阳两类,浊阴藏于内,清阳发于外。人之清阳,本乎天而出上窍;人之浊阴,本乎地而出下窍。人体阴阳也不是割裂的、不沟通的,也像自然界的云和雨一样要上升、下降,互相沟通、互相交流。这就是《周易·泰卦·彖》所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卦的卦象是天在下、地在上,天气要上升、地气要下降,所以这个卦是上下交通、天地交泰,表现了阴阳互用、互通,因此,这个卦是吉利的、亨通的卦。反过来就是否卦,就是阴阳不沟通、不交流了,那就是有病了,所以中医有一个病就叫“痞”。



文章内容来源于《张其成全解黄帝内经》


1

2

如果喜欢,请点击右下角“在看”与转发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满溢的动力~


⊙版权声明: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  国学经典传承联合发起单位  ——

喜马拉雅  

华夏出版社

山东大学百年学堂 

陈李济大健康

贵州无忧酒业集团 

凤起集团

山东迈瑞医疗集团  

浙大249基金会

山东省齐鲁干细胞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舜德艺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子曰酒店  

中成书院




中成明德书院
传播国学 传承国医 弘扬国粹 共铸国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