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学《黄帝内经》43

文化   2024-11-21 05:18   山东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1

2



语译


人体阴阳是相对平衡的,阴偏胜,阳气必然会受到损害,同样的道理,阳偏胜,阴就会受到损害,阳气偏胜就会生热性病,阴气偏胜就会生寒性病。寒到极点就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会出现寒象。寒邪会损伤身体,热邪会损害气分。气分受伤,人就会因为气脉的阻滞而感到疼痛;形体受伤,人就会因为肌肉阻滞而肿胀起来。所以凡是先痛后肿的,是由气伤及形体;若是先肿后痛的,则是形伤累及气。风邪太过,形体就会产生疼痛;热邪太过,肌肉就会红肿;燥气大过,津液就会干枯;寒气太过,形体就会发生浮肿;湿气大过,就会发生泄泻。


1

2




解读



 这一段是说,人体的阴阳在正常状态下是平衡的,如果阴偏胜了,阴气太过了、阳气必然会受到损害;同样的道理,如果阳偏胜了,阳气太过了,阴气也会受到损害。阳气偏胜、太过就会生热性病,阴气偏胜、太过就会生寒性病。“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物极必反,寒上加寒、寒到极点就会出现热象,本来的寒证反而转化为热证了;热上加热、热到极点就会出现寒象。讲到这里,我想起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这是同一个道理。“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是阴阳互相转换的表现,跟上一段讲到的“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是一个道理。如冬至和夏至是标志一年四季阴阳转换的关节点,对北半球的人来说,冬至时太阳的高度最低,夜最长,昼最短,从冬至开始太阳逐渐升高。春分时,昼夜时间相等,升到最高时就是夏至了,夜最短,昼最长,从夏至开始回落。秋分时,昼夜时间再次相等,继续回落至最低点,则又回到冬至。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降极则升,寒极生热;升极则降,热极生寒。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冬天玩过雪的人都知道,手刚开始接触到雪的时候感觉很冷,但是,如果手一直拿着雪玩,过一阵子手就会发热,这就是重寒则热的一种表现。某些外感疾病,初期可见发热、口渴、咳嗽、胸痛、舌红、苔黄、脉洪数等热象,如果热邪持续不退,往往会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遍身冷汗、脉沉微的现象,即是“重热则寒”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寒邪会损害形体,比如损害津液、血液,津液也是一种“形”;热邪会损害气分,比如损害阳气。气分受伤,人就会因为气脉的阻滞而感到疼痛;形体受伤,人就会因为肌肉阻滞而肿胀起来。那为什么“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呢?吴注是这样解释的:“寒,阴也,故伤血;热,阳也,故伤气;气无形,病故痛;血有形,病故肿。”因为寒是属阴的,津液、血液也是属阴的;热属阳的,气也是属阳的。气无形,所以疼痛;血有形,所以肿胀。这就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类东西会受到干扰。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所以凡是先痛后肿的,是因为先伤了气后伤了形体,是气病伤及了血;如果是先肿后痛的,是因为先伤了形体后伤了气,是血病伤及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风邪太过,形体就会感到疼痛;热邪太过,肌肉就会红肿;燥气太过,津液就会干枯;寒气太过,形体就会发生浮肿;湿气太过,就会发生泄泻。湿盛一般出现在长夏,吴注解释为“湿盛则土不足以制水,故为注泄”。王冰的解释更为详细:“湿盛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水谷相和故大肠传导而注泻也,以湿内盛而泻,故谓之濡泻。”两家的注解虽然角度不尽相同,吴注解释得比较宽泛,王冰从脾的角度来解释,更为详细,但总体意思是一样的。



文章内容来源于《张其成全解黄帝内经》


1

2

如果喜欢,请点击右下角“在看”与转发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满溢的动力~


⊙版权声明: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  国学经典传承联合发起单位  ——

喜马拉雅  

华夏出版社

山东大学百年学堂 

陈李济大健康

贵州无忧酒业集团 

凤起集团

山东迈瑞医疗集团  

浙大249基金会

山东省齐鲁干细胞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舜德艺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子曰酒店  

中成书院




中成明德书院
传播国学 传承国医 弘扬国粹 共铸国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