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帝
内
经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1
2
语译
如果风邪侵袭,就会发生寒热之病。所以,春天伤于风邪,邪气留滞不去,到了夏天就会出现泄泻。夏天伤于暑邪,潜藏在体内,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伤于湿邪,到了冬天就会发生气逆而咳嗽,以至于形成痿厥这样的重病。冬天伤于寒邪,到了春天必然会发生温热病。因此,风寒暑湿四时邪气,是会伤及五脏的。
1
2
解读
阴阳不和,受到风邪侵袭,就会发生寒热之病。“露”是冒犯的意思,“寒热”是指恶寒发热的外感病。然后岐伯具体说了春夏秋冬四季感受外邪的不同情况。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疾病的发生具有延迟性,也就是说不一定在遭受邪气侵袭的当下就会发病。比如春天受到风邪侵袭,夏天就容易发生泄泻;夏天受到暑气侵袭,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等。“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春天感受风邪,邪气就会留存在体内,到了夏天就会发生泄泻。为什么?因为春夏秋冬是一个生长收藏的时间序列,反映了阴阳相互消长的规律。春天感受风邪,应该及时去除,如果没有及时去除,春天阳气就不足,生发能力就不够,到了夏天,盛长的能力肯定就受到影响,阳气不足,阳虚,导致消化功能减弱,完谷不化,泄泻。“洞泄”就是《四气调神大论》中说的“飧泄”,就是泄泻的意思。吴昆的注释说:“春伤风邪,即病者为外感,若不即病,邪气留连日久,则风淫木胜,克制脾土而为洞泄。夏伤热邪,即病者则为暑病,若不即病而延于秋,秋凉外束,金火相战,则往来寒热,是为痎疟。”这是从五行生克的角度来解释季节更替发生疾病的原因。春天属风木,长夏属脾土,木克土,所以春天外感风邪,到了夏天很容易腹泻。夏天伤于暑气,但是汗未发透彻,导致暑热之气存留于体内,炎气潜伏,等到秋天阴气外出,与潜伏于内的暑热之气相遇,就会金火相战,寒热往来,发为疟疾。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秋天伤于湿邪,湿邪为阴病,阴病下行极而上逆,发为咳嗽。冬天受寒邪侵袭过盛,宿留于体内,到了春天就会生温病。
张志聪认为,风为阳邪,洞泄为阴病;暑为阳邪,疟疾为阴病;湿为阴邪,咳嗽是上逆而咳,为阳病;寒为阴邪,春发温病为阳病。这是“伤于四时之阳邪,而为阴病者;伤于四时之阴邪,而为阳病者,皆吾身中之阴阳,上下出入而变化者也”。
春夏秋冬四季养生不当影响到下一个季节的情况,和上一篇《四气调神大论》的论述是一致的。
这是阴阳的相互转化规律在四时病变上的体现。“四时之气,更伤五脏。”四时的气候失调,会交替地伤害五脏。“更”是更换、交替的意思,也就是说,不是单纯地伤害一个脏器,还会有规律地影响到另外一个脏器。这个规律就是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的规律。比如春天感受风邪,肝就受伤,肝木生心火,所以夏天心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要有预防观念,要采取措施“治未病”。
文章内容来源于《张其成全解黄帝内经》
1
2
如果喜欢,请点击右下角“在看”与转发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满溢的动力~
⊙版权声明: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 国学经典传承联合发起单位 ——
喜马拉雅
华夏出版社
山东大学百年学堂
陈李济大健康
贵州无忧酒业集团
凤起集团
山东迈瑞医疗集团
浙大249基金会
山东省齐鲁干细胞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舜德艺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子曰酒店
中成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