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功发蒙

文化   2024-11-05 18:27   山东  

一、概说

炼丹服食是道门实现其健康、长寿、成仙、得道之理想的核心手段,此丹全称金液还丹,简称金丹。金丹通常分作金石变炼之外金丹与神气凝炼之内金丹两大类,又有引入日月精华和先天一炁的“天元”神丹,明代陆西星总结前人之说确立了三元大丹理论。这里所说的丹功,仅指内炼精气神和采炼先天一炁的内丹功。
不同于早期方仙的守一、存思、服气诸法,内丹法在传统内修术的基础上,吸收外丹的理论与术语将之改造并优化,从而形成内丹功。因此,内丹功少不了来自外丹火炼的药物、鼎炉、火候之说和水炼的金液、玉液之论,也少不了服食的比拟和道气的根据。丹法虽然有次第三乘和三品等不同说法,但如果缺乏这些要素和相关理论的修炼,就不是丹功。现今仍然有不少人把服气、采光、存思等当成丹功丹道(内丹功,炼内丹之法。丹道,以丹证道之意,是丹与道的结合),则是莫大的误会。
道门内丹功有很多流派,就正统的丹法来说,从钟吕建立丹道,至清代李西月的西派出现后,通常分作南北东西四派,近人又增加了一个“中派”,而有五派之说。丹功,陈撄宁、萧天石等人也有不同的分类法(有兴趣的可以参看相关书籍)。除男丹功外,明清以来,还有专言女修的女丹功。
丹功步骤,一般分为核心的三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和前期的筑基工夫。大体说来,先是宝精裕气、坚持正念的炼己筑基;然后内炼神气,在体内形成内观中可见可知的“金丹”;再与天地精气交通,“将无涯之元气,续有限之形躯”,进而凝结“真种”,育就“婴儿”,化成“元神”(金丹、婴儿都是“气”化而成,但两种气有实质的不同。为了区别这两者,通常称后者为炁);再后炼神化虚,从而实现与道合真的终极理想。

二、丹功方法

从虚空中摄取先天元气,是丹功的重大转折点,这很玄。而从最初虚静到精气运化而炼成“金丹”,则是丹功的第一个大台阶。
大体而言,在身心虚静凝聚之际,体液在能量、压力等作用下,变化为富有热电的“气”,此气即为药物。此气生时或生前,必有虚空境界的觉受,丹家称其为玄关窍开,所谓“气发则成窍,机息则渺茫”。此气足够强盛时,则有“其热如火,其动如风”等体触,且会刺激视系统而有“光透帘帷”等视象,刺激分泌内分泌系统而有玉液、金液之出。此气会循行自然的径路而运行,也会在神意的引领下升降于体内。用神意炼此气升降于体内,此人体即为鼎炉,其升降寒燥聚散等变化即为火候,由是以神驭气而结丹。此丹“其聚则有,其散则零”,只有在功境或与功境相类的状态下才出现,以内视来说,则可见丹珠等形。
可见,内丹功的核心内容是“气”,气不生,即使神意清静,也无药可炼。若气生,而神意不清静无正知,则极可能走火漏丹,不但无益,反而招损。因此,炼己筑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达到炼气成丹这步并不容易,本文着重说说炼己筑基功夫。

三、炼己筑基的方法

炼己,原为“精炼己身”之意。筑基,比喻建筑炼成金丹之前的身心基础。两者原来同意,后来丹家各派各有不同的说法,如说炼己为炼心性,说筑基为打下身体基础。不管如何说,大致就是身心两方面的内容,即心理需要清静平和,需要正知引领,而身体需要健康安和,需要精(体液精华,丹家常喻作铅)气(能量,丹家或喻作汞)充实。
(一)正念清静
道门强调清静状态,但有简化成无念无欲心境的倾向,如《参同契》说“无念以为常”,陈虚白说“无念之念,谓之正念”,《性命圭旨》说“玄门以止念为本”。李简易援儒入道,说“以正心诚意为主,为中心柱子,处中以制外”,在强调无心正念的同时,特别指出了正知正意的“中心柱子”。从道门来说,什么才是中心柱子呢?道人学道、思道、修道、见道、成道与传道,都围绕着大道在运转,中心柱子当然是大道了(简言之,就是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之道与“上善若水……故几于道”之德为中心)。伍冲虚论炼己修心时更加细化,他说:“谓炼者,即古所谓苦行其当行之事曰炼,熟行其当行之事曰炼,绝禁其不当为之事亦曰炼,精进励志而求其必成亦曰炼,割绝贪爱而不留馀爱亦曰炼,禁止旧习而全不染习亦曰炼。”于是才能够成就“静中之真性,动中之真意”之正念。因此,我们说,清静不仅是清虚灵觉,也有正知正思的“知”;不仅是恬淡安乐,也有“发而中节”的“情”;不仅是打破俗习,也有坚持所行的“意”。坚持静中之灵明觉照、动中之正知正思之正念是心理训练的核心内容,“坚持正念”也是修心口诀中的口诀。
正知正思,需要学思才能达成。灵明觉照,则需要清除昏散、坚守静观才能达成。清除杂念的方法,可以专题思考,训练心念集中专注;可以系心一处,所谓以一念代万念,如持念圣真名号、宝诰,系念丹田等;可以念起即扫,用“瞥起是病,不续是药;不怕念起,惟恐觉迟”的口诀;可以守静,当静观为主导而昏散微弱时,直接保持这种状态即可。
(二)精气充实
身体训练,在于清除瘀滞、平息躁乱、积精累气,当精气充实其身后“气”才会自然生发,因此既要遵循诫禁,也要补养有方。诫禁,即是遵循身体的规律而调节饮食、男女、睡眠、运动等,如不贪甘腻、不妄施泄、按时作息、锻炼适度等。补养之法,如《内经》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除药食外,也可以用物理方法,如导引、按摩、站桩、静坐、八段锦、内家拳及至体育运动等。这里详细介绍一下常用的静坐方法。
端直其体,是静坐的总口诀。不论盘膝坐,还是正襟危坐、跪坐等坐姿,都要求做到身体的自然端直。身体放松,脊柱直肩髋平(横平竖直),呼吸沉于小腹,重心安稳,即所谓“横平竖直重心稳,释身空形虚而灵”。
1.直脊:
1)头颈正直,下颔稍微内收(略向后靠,不是低头)。但须自然,不可僵直。
2)胸部不可向前挺出,宜稍含胸,以横膈膜(道家气法称此处为第一隔)松弛呼吸能够顺利下沉为准,蒋维乔称此为“心窝降下”。
3)腰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用手摸时背腰臀平如一面。
2.平肩平髋:
1)肩胛骨、腋窝放松,令肩平。
2)两手安于小腹前(可结定印、子午印等),或胸前、膝上,须令平衡。
3)髋臀也要平(站桩有五平之说,即两耳平、两肩平、两髋平、两膝平、两脚平)。盘腿静坐时,双盘最好。单盘次之,实在做不了的,散盘也行。垂脚坐时,凳子高度要刚好与小腿长度一样。
4)坐时臀部也可垫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适为度。
3.守中
头、胸、腰臀、肩手调整坐好后,呼吸便于下沉于小腹部(脐下横四指处,亦即“积气关元”之关元处),便于集中心意于下腹部,使全身的重心安定,道家称为守中(中宫还有不同的说法,如脐后也称为中,中丹田也称中),蒋维乔称此为“腹之下部宜镇定”。
要将心念集中于脐下四指处或脐后(道家气法称此处为第三隔),首先要做腹式深呼吸训练,腹式呼吸有自然呼吸与逆式呼吸两种,均须深细匀长。其次要引导心念,或依呼吸引导,从鼻端下至小腹,再守于小腹。或依历藏数度法,从山根至舌下至绛宫,以致于关元。训练纯熟后,念兹在兹,毋助毋忘,心不昏散,而呼吸渐束渐细,以致于每分钟呼吸一次,其后后天呼吸之气引动先天真息(即“气”),觉气周行身中,进而感觉呼吸仿佛从浑身毛孔中出入,好象云蒸雾散,到这一地步,便能身心空灵,达到虚中(其功如《青华秘文》说“就有形之中,寻无形之中”),诸病也能消除。
4.其他:
1)眼轻闭,或垂帘,或平视。
2)口宜噤闭,舌抵上颚。
3)呼吸宜用鼻,不宜用口。坐前宜用口先呵出浊气。
(三)凝神调息法
身中功夫,李西月曾细化为后天九步,其所说入手的凝神调息法,颇为实用,这里也介绍一下。
李西月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字即是下手工夫(相当于其《后天串述》中所说的收心、寻气、凝神三步)。具体说,“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炁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炁穴中也”。简言之,就是初步入静后,出现虚凝静定之境,然后将心意观照于炁穴,再后于阴蹻寻气(观照炁穴这步可以不用,如其说“下手工夫先静心,次缄口,次调息。鼻息平和,闭目内观,神注肾根之下阴蹻一脉”)。阴蹻有气感之后,以静定之神合之,然后引之入于内鼎丹田,于此神气相恋,凝住不散。他称神气相合为玄关之体立,而能达成“钻杳冥”的目标。若钻入杳冥,即有虚无之境至(所谓“有真杳冥,然后有真虚无”)。若精气足,则能展窍开关而进入炼气成丹这一阶段。

炼气结丹,采炁成种,如果筑基不成,都是空话,学人当要留意。至于其相关理论与方法,我们以后有机会时再加述说。至于包括内丹功在内的道门炼养,现今宜结合新的知识与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建立新的体系。而外丹的思路,历史上借用金石坚固自身的实践以失败告终,现今恐怕要结合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等先进技术鼎故革新才有新的希望。这些问题,有待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深入的探讨。


當下書房
为振兴强盛国家而读书,为救度利益一切众生而读书;我读,你也读。努力读本科书、努力读课外书,无论任何年龄也不停读书,这是容易取得成功及无负此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自己而读书是小乘,为国家而读书是中乘,为众生而读书是大乘。#常观世音微语录#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