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批集采价格已出,3分钱的阿司匹林来了,2毛钱的二甲双胍也来了,全民健身“保命”时代终于到来

文摘   2024-12-17 20:12   山东  

随着第十批集采政策的实施,药品的价格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暴跌。

有些药品的降价幅度甚至高达90%,如糖尿病常用药物二甲双胍,每片售价已经低于两毛钱,这样的降价真的是患者的福音吗?

像3分钱的阿司匹林、1毛钱的氯化钾注射液、2毛钱的间苯三酚等这些“跳楼价”药品,背后都有着复杂而严峻的现实。

降价的成因包括政府为探索合理的医疗改革、对医保的压力等多重因素。然而,药品的极端降价似乎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短期内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但长期来看可能会造成药企的研发困境、市场运作的艰难,以及对患者安全的潜在威胁。

药品厂商的生存发展本就不易,随着价格被迫压低,利润空间的消失使得许多原研药企选择放弃医院市场,导致市场上充斥着价位极低但质量与疗效难以保证的药品。

尤其是在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在生产环节偷工减料,生产的药品成分和原来的药物相比发生了变化,这无疑给患者的安全带来了隐患。

尽管降价的初衷是为了减轻患者负担,但患者在实际就医过程中却未必能从中受益。

以政策中涉及的注射剂为例,虽然价格极为低廉,但低价格往往会导致生产工艺的简化,甚至使用劣质原材料。

一毛钱的药,是否真的能保证疗效?

如果使用这样的药品后病情未得到有效缓解,患者通常会选择追责医院与医生,而不是真正去追究低价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这场药品价格战中,或许只有医保局在其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节省了巨额的支出。

可是,广大的医务工作者、药品研发人员、甚至患者本身,似乎都未能从中真实获益。

有数据表明,医疗领域的参评药物生产变更和企业成本降低,复杂的商业逻辑让医药行业不得不面对愈发严峻的挑战。

在这一轮药品集采浪潮中,很多企业选择了在评审时报一种药,但实际生产的却是成分已大幅改动的另一种药,这种操作显然是对监管的一种挑战。

政策执行到最后,企业的生存状态则反映了市场的真实状况:不再是以疗效为王,而是将生存与利益放在首位。

对于集采政策的推进,作为外部观察者,我能够理解其良苦用心,但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却不以此为转移。

企业为了生存和盈利,不得不在各环节进行压榨,最终导致整个医疗链条的扭曲。

在医药市场日益严峻的环境中,价格的不断压低未必能带来真正的福祉,反而可能会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造成影响。

未来的医疗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平衡,无论是对患者的保障、医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医护人员的支持,只有三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实现医疗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药品的定价和集采政策实施中,政府应寻求更为全面的解决方案,以确保患者始终能够获得安全有效的医疗保障。

同时,企业也需要在保证利益的基础上,把患者安全放在首位,这样才能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对于全社会来说,药品的降价固然重要,但在追求价格的同时,决不能忽视药品的质量与疗效。

东南西北,却只有“中”赢麻了。

今天就到这吧,散会。



渣护比肝
90后护士,跨越两城三甲,买过房改过行,临床经验一般,辞职经验丰富,定期分享转行+赚外快干货,全网同名感谢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