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发布的我国住院率破20%大关数据,引发了医疗行业内外的热烈讨论,更多人关注的是“低标入院”的界定与追溯。
低指征住院现有一个审核标准就是低倍率病例。
所谓的低倍率病例,指的是在DRG(诊断相关分组)或DIP(按疾病诊断分组付费)医保支付方式下,患者住院期间实际产生的费用低于所对应病种的支付标准。
通常情况下,医保局会将那些仅使用所入病种支付标准20%至40%的病例视为低倍率病例。
根据2024年初5个月的医保数据显示,某一线城市的多家三甲医院均出现了“出院病人数增加、CMI值降低、出院患者中手术治疗下降”的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保证DRG指标不超标,也为了完成医院下达的营收目标很多医院采取的策略是门诊收治轻症患者住院,这其中不乏有门诊即可处理的病例
如此一来,DRG不超不会处罚,还能增加营收,病人也能获得在门诊更高的报销比例,除了医保资金“受损”可以说是一箭三雕了。
尽管医疗界普遍认识到低标入院问题的存在,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医院往往不愿承认这一现象的存在。
尽管院内医保科也会对病例进行审查,但医院扩建,院长考核指标层层压下来,很多时候也是无可奈何
很多人看到这又会说医院就是“吸血”的地方,可作为临床一线的我们来说,轻症患者住院增加的是我们的工作量,收入没见多,加班却成了常态
以前只需要治疗重症患者,住院日相对较长,周转率也很低,而现在各种指标各种要求压下来,每天都是车轮战
供需之间永远无法做到绝对公平,就像"“工分”与DRG,就像晋职称与DRG,就像DRG与医护人员的薪资之间,没有任何一方是绝对的受益者
今天就到这吧,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