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药价谈判、DRG、三明、外资,这些大刀阔斧的动作已经悄咪咪的进行十多年了,药价再也不是“看病贵”的焦点。
可似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一分钱的药你敢不敢用?住院三天吃三颗,八几年的票子都要翻出来找零。
更多人接触到便宜的集采药时,心中难免会生出疑虑:这药跟我以前吃的进口药效果真的是一样的吗?
每个人的回答似乎都不尽相同。
很多朋友包括亲属都会询问我这个“三甲内部人”,我只能说医药市场的复杂性并不是一位临床医护能够深切了解的,如果便宜的药能够保证像原研药一样的疗效,那不仅是患者的福音更是社会的福祉。
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得到的反馈却大多数是负面的,更多人对于国产仿制药的效果是不满意的,
特别是一些慢性病病人,如果上次住院效果不满意,那么下一次他一定要求开进口药,如果没有达到病人的要求,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主治医师或是科室或是护士被不大不小的投诉。
问题回归本质:价格高的药物就一定好吗?显然,这并没有绝对的答案。
反之,便宜的药品是否就可以保证其效果呢?在这方面,无论哪个权威的声音都不能给予我们明确的保证。
我始终支持一种观点:虚高的药价终究要被压下去,但这必须是在确保企业有合理盈利空间的情况下。
同时,我也坚定地认为,国产新药的研发务必要加强,特别是在那些被外国品牌把控的药品领域中,我们更应当寻求在价格和质量上与国际接轨。
然而,目前的局势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集采药之所以便宜,源于一个不幸的逻辑:当人们的信任与胆量随之增长,便宜的药物的也随之涌现,而这种不匹配的状态只会在长远之中侵蚀整个社会的诚信基础。
当然,理论上来讲,集采药品已经通过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每年还会进行飞行检查与抽查,按理说质量与疗效都应该有所保障。
但以上仅限于“理论上”,而面对实际状况我们依然是无从得知,无法预判。
今天就到这吧,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