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经历的困境,比预想中还要艰难,一场无声的暴风雪正在悄然袭来。
三明医改所带来的“年薪制”,在经济如此不堪的今天,可能会让医院的生存更加艰难。
工资绩效迟发已经算好的了,至少证明你还有工作。
最难的是那些医院发不出工资绩效的,表面有班上,实际上是看不到尽头的待薪。
很多医务人员在经历一种很新的“失业”,有班上,没钱发。
自疫情爆发以来,已有超过2000家民营医院因经营困难而破产,这一数字仍在攀升。
根据相关数据,全国超过六成的医院处于亏损状态,尤其是一些民营医院,已经开始大规模倒闭或裁员。
公立医院也不再是铁饭碗,工资迟发或直接减少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医务人员不仅承担着繁重的工作,还要面临收入的不确定性。
重重的车贷、房贷让原本稳定的职业不再稳定,许多人被迫离开自己热爱的岗位,重新寻找生计。
同行说:刚开始是降绩效,一降再降,后来只剩下基本工资,现在连基本工资也发不出了。
工资可不只是个简单的数字,它代表着对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是支撑生活的关键所在。
大部分人都有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你可以想象,在这种高房价、高物价的社会中,不发工资或绩效,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工资绩效的崩塌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它不仅影响到医务人员的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也可能对整个医疗行业的人才培养和服务质量产生了负面效应,医疗行业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降薪、欠薪、倒闭,是给医护的三板斧。
日子总得过,房贷总得还,孩子总得养。
工资是信任的体现,生活的底线。一旦底线被突破,又有多少人愿意继续坚守?
有些人出国进修,有些人转向其他行业谋求发展。更多的人则在咬牙坚持,等待行业复苏的那一天。这一天究竟要等多久,没人能给出答案。
我们期待,同时我们也相信,这样的寒冬只是暂时的。要真正的走出这场寒冬,需要政府、医院和患者三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方面,需要加大对医疗行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制定更加合理的医保政策;
医院方面,需要加强自身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患者方面,也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医疗服务和费用问题。
三方共同推动医疗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让医疗行业真正回归到救死扶伤的初心和使命上来。
希望医生们能够在合理的待遇下,安心地践行救死扶伤的使命,重拾曾经的职业热情与尊严,让这份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再次焕发出温暖与希望的光芒,照亮患者的生命之路,也照亮每一位医者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