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麻醉的广泛使用使手术后病人可以很快出院,越来越多的手术在外周神经阻滞、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麻醉下完成。腰麻是一个操作难度小,起效比硬膜外麻醉快的麻醉方法。然而,腰麻的并发症数量惊人。
并发症
腰麻后通常给予轻度镇静,与全麻相比,这种做法术后呼吸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是,腰麻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硬膜穿破后头痛 (PDPH)和后背痛。
硬膜穿破后头痛
PDPH是腰麻后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25%。使用小孔、25号、笔式穿刺针可降低 PDPH的发生率。最常引起 PDPH的原因是使用大号的硬膜外穿刺针意外穿破硬膜。认为 PDPH与脑脊液的减少有关,脑脊液减少使脑膜受到牵拉,因而导致脑受牵拉。典型的 PDPH症状是直立位、体位相关的头痛。Valsalva动作如咳嗽、打喷嚏将加重头痛。病人可能主诉恶心、呕吐、头晕眼花、视觉和听觉改变、皮肤感觉异常、无力和脑神经麻痹。头痛通常持续数天时间。保守治疗方法,如休息、补液、咖啡因可缓解症状。长时间症状不缓解可以通过硬膜外注射自体血进行治疗,首次治疗成功率接近90%,重复治疗成功率高达98%。
后背痛
任何类型的麻醉都与术后后背痛有关,腰麻后后背痛的发生率很高。硬膜外出现后背痛的概率高于腰麻,持续时间长于腰麻。可能与局麻的刺激、直接损伤以及由于肌肉放松引起的肌腱牵拉有关。
局麻药全身毒性
虽然是硬膜外麻醉常关心的问题,但腰麻一般不会出现全身中毒,因为所用药物剂量太低即使直接注入血管内也不至于引起毒性反应。
全脊麻
大剂量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将导致全脊麻或高位脊髓麻醉。局麻药扩散到整个脊髓、脑干,导致交感神经阻滞引起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充分的支持治疗和抗毒蕈碱药物、升压药、补液、机械通气等可有效治疗高位脊髓麻醉。
神经损伤
神经损伤是硬膜外麻醉和腰麻都害怕的并发症。对马尾神经根的严重损伤以及截瘫的发生率极低,持续性感觉异常和局限性运动无力是神经并发症中最常见的神经损伤。
暂时性神经症状(TNS)可由注入高浓度局麻药引起,导致疼痛放射至后背和下肢。疼痛在腰麻后24小时内出现,通常持续48小时。由于过去数十年中腰麻的使用越来越多,TNS 引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高比重利多卡因是引起TNS的主要原因,截石位和膝关节镜检体位增加 TNS的发生率。虽然药物的剂量似乎不影响 TNS 的发生率,但是麻醉医生认为高比重溶液在神经终池位置较低的部位聚积而未能与脑脊液混合均匀将导致马尾综合征。麻醉医生推测神经牵拉影响血流,加重坐骨神经症状。
抗凝
脊髓血肿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血肿是对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病人行腰麻的最严重的并发症,很多类型的病人都在接受抗凝治疗,包括房颤、处于高凝状态、骨折、卧床或虚弱的病人。抗血小板药物、置管造成的损伤以及置管时间过长可能是引起 CNS血肿的原因。椎管内血肿的发生率极低,无法进行前瞻性随机试验。根据这些指南进行操作、了解相关药物的特性将使临床决策更加合理。
出院标准
全麻或区域麻醉后病人必须经过评估判断是否可以离开麻醉后恢复室 (PACU)。
病人接受椎管内麻醉包括腰麻,在病人开始行走之前必须对其运动、感觉、交感神经阻滞消退的情况进行评估。病人开始走动前,残余的运动、感觉、交感神经阻滞应当已经消退,病人走动时不感到头晕眼花、不觉得行走困难才可以出院。
排尿延迟通常会推迟离开 PACU 的时间。感觉和运动功能通常能在交感神经功能恢复前恢复。残余的交感阻滞作用于膀胱和尿道,引起尿潴留。如果S₃皮节阻滞消退,通常排尿反射就会恢复。避免长效的腰麻、硬膜外麻醉剂可使膀胱功能在出现尿潴留症状之前得以恢复。但关于是否将病人排尿情况作为离开 PACU的标准这一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尿潴留低危病人不必在出院前排尿,而高危病人应当在可以排尿后出院。如果在一定时间内仍不能排尿,必须进行特别随访。
限制液体摄入可以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且无不良反应的证据。医务工作者应当教育日间手术病人出院前可以饮水不是出院标准的必须条件。
Aldtrete PACU 改良评分系统称为麻醉后出院评分系统(PADS),“作为一种常规的、可重复的病人在家评估使用的评分方法,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PADS评分系统并未提及对饮水和排尿情况的要求。Chung推荐开始时使用 Aldtrete评分系统,回家后自行评分使用PADS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内容包括生命体征、活动水平、恶心呕吐、疼痛以及外科疼痛情况。
总结:
1、腰麻是一种安全有效、价格合适的技术,与全麻相比,可降低某些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但腰麻也有新的必须面对的术后问题;
2、腰麻作用时间短、并发症少,适用于日间手术麻醉,也可用于患有慢性疾病、身体虚弱的住院病人;
3、虽然所有外科医院都应当建立 PACU出院要求,但是没有标准;
4、病人至少必须符合 Aletrete评分系统要求才能出院;
5、麻醉医生是最后决定病人术后去向的人,最终目标是使病人恢复到麻醉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