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清廉故事‖用阿佤山歌传党音的“白鹇鸟”(拉祜语)

时事   2024-08-10 08:02   云南  




近年来,在云岭大地上,鲍卫忠、张桂梅、高德荣、谢成芬、沧源老支书等典型人物,长期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守持和践履忠诚担当、勤政为民、奉公守纪、淡泊名利等清廉品格,矗立起永不过时的精神丰碑。他们的事迹可感可知,他们的精神能学能做。今天我们讲述的是《用阿佤山歌传党音的“白鹇鸟”》。

 

事迹简介 
杨娜,女,佤族,中共党员,云南普洱西盟人。曾为西盟县歌舞团演员,现任全国青联委员、云南省青联常委、普洱市政协委员、普洱市妇联兼职副主席。中共十九大代表,先后荣获“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既然是讲给群众听,首先要跟着群众跑”
 “要干活哩!忙不得听你讲啦......”面对一些宣讲,群众并不是不愿意听,干活赚钱、养家糊口更要紧呐。
杨娜望着茶地、山谷、胶林、田间地头,大伙儿正忙着手头上的事呢。她心想:干脆就在这里吧!
她先是自学掌握党和国家惠民利民政策,然后尝试着翻译成佤语,并发挥能歌善舞的优势,融入佤族旋律,编成佤族歌舞,在乡间田地、林间茶山上传唱,让群众干活与听讲两不误。 
在扶贫一线永哈片区,杨娜的挂钩联系户岩某是村里出了名的“醉汉”。她曾一个月内23次登门,给岩某“开小课”。起初岩某对杨娜爱答不理,但被杨娜的真诚感动后,接受了杨娜的劝说,积极学习知识和技能,最后还成了脱贫委员会成员。“我什么都听你的”,岩某心服口服。
深得人心的宣讲,让勐梭镇班母村十四组的二妹成了致富带头人,一些贫困户担任起保洁员、治安员、水电员、保育员,曾经好吃懒做的夫妻辛勤劳作奔小康......
杨娜仿佛找到了答案:共产党的文艺队,是老百姓的文艺队。要让群众愿意听,就要到群众中去,追着群众跑。贴近了群众,讲到了心坎上,群众就会竖起大拇指!

“只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才不会迷路”
当上了中共十九大代表的杨娜,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作报告后,十分感慨:"想到我小时候家里困难,再想到如今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感恩。"
从北京回到佤山后,她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与民族文化融合起来,组建了“幸福宣讲团”,把宣讲从田间地头拓展到学校、部队、企业。
 “我们都出生在农村,经历过穷困生活,见证了改革开放,亲历了脱贫攻坚。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到不愁吃、不愁穿,西盟佤山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因为有了党和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深切关爱和政策支持。”在一个小院坝里,大家围坐着。
听着杨娜的讲解,村民娜英说:“感受到总书记总是牵挂着我们,如今我们脱贫了,今后我们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过。”

“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人去付出”
17岁那年的杨娜,发现山里的孩子接触汉语的时间较少,对文化课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她尝试着把倡导文明新生活的理念编进佤族小调中,经常给孩子们讲佤山抗日游击队的故事,让孩子们增进对党的认识,并鼓励他们努力读书、追逐梦想。
杨娜如愿成为县民族文化工作队的队员后,一直希望通过歌舞、小品来演绎阿佤人民的新生活。她经常深入群众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和群众唠家常,在群众家里采风,也挖掘到不少生活素材。
杨娜先后参与编创出《佤部落》《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布格朗松》等优秀民族歌舞作品。佤族原生态歌舞剧《佤部落》走进了国家大剧院,已经在国内外巡演32场次。
杨娜说:“民族文化的根需要有人去探寻,民族文化的源需要有人去引流,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人去付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我责无旁贷。”




来源/云南省纪委监委《做有示范学有榜样——清廉建设故事》

翻译、播音、微信编辑/罗琼芳

监制/李建波

总监/李光辉



拉祜雅
用拉祜语把世界说给你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