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果觉得我的内容不错,还请点赞、分享、收藏、在看。谢谢🙏
大家好,我是自学中医的荷咏。今天分析《伤寒论》中的脉。本文适合已经学习了一点伤寒论,但不太理解的同学,不适合零基础观看。
伤寒的邪,实际上没有固定的形态,有时侵入阳经气分,那么太阳经首先受到影响;有时侵入阴经精分,那么少阴经首先被涉及。通过脉象是浮紧且有力还是无力,可以了解表证的虚实;通过脉象是沉紧且有力还是无力,可以了解里证的虚实;通过脉象是适中且有力还是无力,可以推断出阴阳的吉凶。诊断的方法,应当通过仔细询问症状结合外在表现,通过察看脉象来推断内在情况,先发生的病是本,后发生的病是标。能够综合参照脉象和症状,并且明白病情的缓急先后的,才能理解仲景祖师的本意。
太阳经
浮脉表示病在表。所以凡是脉象呈现浮紧且数的,就是表邪。再加上有头项疼痛、腰脊僵硬等症状,这就是太阳经的病症,应当根据本经病情的轻重来采用发散表邪的方法治疗。
阳明经
脉象呈现洪长有力,并且在外兼有阳明经的症状,这就是阳明经在经的邪气,倪师常说阳明经没有寒症,只不过分经热和腹热,经热是白虎汤类,腹热是承气汤类。
少阳经
脉象呈现弦数,并且兼有少阳经的症状: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吐恶心等,这就是少阳经半表半里的病症,应当采用和解的方法来发散邪气。
阴经
沉脉表示病在里,病症属于三阴经的范畴,不能通过简单的症状来辨证,需要四诊合参,但如果脉象是沉数且有力,这就是热邪传入内里了。要是表证进一步深入,在内出现腹部极度胀满、实证明显、阳邪热结等症状,治疗应当采用攻下的方法。
脉象沉紧且无力,在外没有大热的表现,在内也没有烦渴等病症,这就是阴证。要是还有畏寒怕冷、呕吐、腹痛、泻痢等情况,这就是阴寒之邪已经侵入人体内部,治疗思路当采用温中法。
脉象大表示病情在发展,因为邪气强,病情就会一天比一天严重;脉象逐渐变得和缓,表示邪气在消退,脉象和缓说明胃气恢复,病人将要痊愈。但有时也有不同,比如脉象本身就大,再加上洪数,这就是病情发展的脉象,是很严重的情况。比如脉象本身较小,因为服药之后逐渐呈现出滑大有力的情况,这是由阴转阳的表现,将通过出汗而痊愈,这是好的征兆。因为脉象按下去不鼓动,是由气虚导致的,没有阳气怎么能出汗呢。
仲景祖师《伤寒论》说:脉象有阴阳之分,这是什么意思呢?凡是脉象呈现浮、大、数、动、滑的,都是阳脉;呈现沉、涩、弱、弦、微的,都是阴脉。各种脉象呈现浮数,并且伴有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想吃东西的,这就是伤寒。要是有轻微怕冷,饮食正常,但痛有定处的,是血气淤堵而形成痈脓。
寸口脉浮表示病在表,沉表示病在里,数表示病在腑,迟表示病在脏。寸、关、尺三部,脉象的浮沉、大小、迟数都相同,虽然仍有寒热症状,但这种脉象的阴阳是平和的,即使病情严重也好治。
脉浮且汗出不止,好像水洗的一样,这是阳气衰的表现。
脉象闪烁时大时小,这是阳气微的表现。
脉象很乱,好像缠乱的线一样,这是阳气衰的表现。
脉象连绵如同倒油漆时断时续一样,这是失血的表现。
脉象沉的,是营气弱。
脉象浮大的,是气实血虚。
脉象微缓的,是将要痊愈的表现。
阳脉浮,阴脉弱的,是血虚,血虚就会导致抽筋。
脉象微弱且伴有恶寒的,这是阴阳都虚,不可以再发汗、再催吐、再攻下。
阴证没有脉象,通过温阳治疗后脉象微微恢复的能活,脉象突然出现的则会死亡。阴病见到阳脉的能活,阳病见到阴脉的则会死。
寸脉微弱,叫阳不足,阴气向上侵入阳分之中,就会有轻微怕冷的感觉;尺脉微弱,叫阴不足,阳气向下陷入阴分之中,就会发热。寸口脉微且涩,微是因为卫气不能行,涩是因为营血不足。卫气衰,面色发黄;营血不足,面色发青。营血是根,卫气是叶,营和卫都微弱,根和叶就会干枯,就会出现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等症状。
紧脉是从哪里来的呢?假如因为出汗过多或者呕吐,导致肺里有寒,所以脉象就会紧;假如是因为咳嗽的人,由于喝了冷水,所以脉象就会紧;假如是因为下利,由于胃中虚寒,所以脉象就会紧。这里所说的紧脉,就是指弦硬不软的那种情况,只是单纯说紧,并没有滑数的意思,这是阳明胃气受到损伤的脉象,所以主要表现为阴寒的病症。要是紧脉还兼有数脉,那定是由外邪导致的。
浮脉表示病在表,沉脉表示病在里,这是古今相传的。然而沉脉也有表证的情况,这是阴实阳虚、寒邪偏胜导致的;浮脉也有里证的情况,这是阳实阴虚、水亏导致的。所以想要查看病在表的邪,不应该只根据脉象的浮沉来判断,只应当以脉象是否紧数作为辨别依据,才是准确的。因为邪在表,脉象都是紧数的,紧数严重的邪也严重,紧数轻的邪气也轻。紧数且浮洪有力的,邪气在阳分,就是阳证;紧数且浮沉无力的,邪在阳分,就是阳证;紧数且浮沉无力的,邪在阴分,就是阴证。以紧数的脉象并且兼有表证的,其为外感是无疑的,就应当采用发散表邪的方法进行治疗。然而内伤的脉象,也有紧数的情况,但内伤导致的紧数,其出现是逐渐形成的,外感导致的紧数,是突然发生的,以此来辨别,是最为恰当的。要是有那种看似紧但又不是很明显紧的情况,只是和平时相比,稍微显得滑疾但又不很严重的,也有外感的病症,这是邪气较轻的情况,或者是刚刚感染还没有很严重的,也经常见到这种脉象,这又是不可以不结合症状来进行察看的。要是脉象和缓并且完全没有紧疾的意思,那么即使脉象浮大,自然也不是外感邪气的病症。
所以《黄帝内经》才把四诊中的脉排序在最后,切记脉诊只是辅助,最主要的还是望闻问三诊,理解五行五脏之间的关系才可以运用自如。
(完)
今年是我自学倪师的人纪课程的第八年,已经可以解决家人的大部分问题。也想自学倪师课程的同学,我推荐的自学顺序是:针灸、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
想买我自学笔记的同学,目前我已经整理出了针灸(蓝色),点击查看介绍。本草(红色)点击查看介绍,黄帝内经的笔记放在公众号免费看点击查看黄帝内经,另外对于针灸大成的课程,我当时是做了收费的课后辅导的,需求量不大,我也就没再继续录需要的同学可以点击查看(第15集是免费的,为了大家试看内容)。
购买方法是某宝搜索:荷咏踏歌。现在有很多店铺盗版我的内容,还请认准店铺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