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果觉得我的内容不错,还请点赞、分享、收藏、在看。谢谢🙏
大家好,我是自学中医的荷咏。今天简述《伤寒论》与六经。
太阳病,常表现为头项疼痛、腰脊强直、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无汗以及脉浮紧之象。这是因为太阳经由脊背连风府,所以会出现上述这些症状,此为三阳之表证。
阳明病,主要症状体现为身热、目疼、鼻干、难以入眠、便秘、脉象洪而长。因为阳明经主消化系统,其经循行鼻络于目,倪师常说阳明但热不寒,理解了这四个字就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此为三阳之里证。
少阳病,可见胸胁疼痛、耳聋、寒热往来、呕吐且口苦、咽干目眩,脉象弦而数。这是因为少阳之脉循行于胁肋,最终抵达耳部,依据其经脉的循行路径,故而呈现这些病症。此经处于二阳与三阴之间,是从三阳逐渐传入三阴的过渡阶段,所以被视作半表半里。
太阴病,会出现腹满且呕吐、饮食不下、咽喉干燥、手足自温,或者出现自利腹痛却不口渴的情况,脉象沉而细。由于太阴之脉布于胃中,络于咽喉,遵循其经脉的分布与循行关联,便会有这些相应的症状表现。
少阴经病,症状表现为舌干口燥,或者出现自利且口渴,又或者欲吐却吐不出来,还会有引衣蜷卧、心烦、但欲寐的情况,其脉象表现为沉象。这是因为少阴之脉贯肾络于肺,系于舌本,按照这样的经络联系,就会产生上述的病症特征。
厥阴经病,可见心烦满闷、阴囊上缩,或者感觉有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消渴、虽觉饥饿却不欲进食,进食后则吐蛔,若用攻下之法还会出现下利不止的现象,脉象沉而弦。鉴于厥阴之脉循阴器而络于肝,依照其经脉循行的原理,便会引发这些症状。
成无己说:热邪从太阳经传至太阴经时,会出现腹满且咽喉干燥的情况,但尚未发展到口渴的程度;传至少阴经时,则会出现口燥舌干且口渴的症状,不过还未形成消渴之症;传至厥阴经而形成消渴的原因,是热邪亢盛能够消耗水液所致。但凡饮水较多但小便量少的情况,便称之为消渴。肝脏位居人体下部,而邪气侵袭此处,就会导致木火相互侵犯,所以邪气会上冲犯心。木邪乘犯脾土,就会使脾气受到损伤,因而虽觉饥饿却不想进食,进食后就会吐蛔。脾土既然已经受伤,再用攻下之法,就会使脾气愈发虚弱,所以下利不止。
阳明病分成经热和腹热,是由表证传里。邪气已然深入,所以会出现潮热、自汗、谵语、口渴,不再恶寒,反而恶热,会盖不得被子、严重者发狂奔走,胡言乱语,五六日不大便,脉象滑而实。这种是实热之邪已传于内的情况,才可采用下法。倘若其脉象虚弱无力、无神,或者体内并无痞满、坚实等证候,就不可使用下法。
仲景祖师说:尺寸俱浮的情况,意味着太阳经受病,通常在一二日发病;尺寸俱长时,是阳明经受病,应当在二三日发病;尺寸俱弦时,则是少阳经受病,一般在三四日发病。这三阳经皆受病,但如果邪气尚未传入脏腑,采用发汗之法就可以。尺寸俱沉细的情况,代表太阴经受病,大多在四五日发病;尺寸俱沉时,表明少阴经受病,通常在五六日发病;尺寸俱微缓时,意味着厥阴经受病,一般在六七日发病。这三阴经皆受病,若邪气已经传入脏腑,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采用下法。倪师强调:厥阴不可攻下。
成无己注释说:三阳经受到邪气侵袭,属于病在体表,按治法应当通过发汗,然而三阳经也有直接传入脏腑的情况,传入脏腑就适宜采用攻下之法,所以说未入于腑的,通过发汗就能治愈;三阴经受邪侵袭,属于病在里,按理应当采用攻下之法治疗,不过三阴经也有邪气尚在经络的情况,在经络时则适宜发汗,因此说已入于腑的,可通过攻下之法来治疗。
所以判断邪气已经走到哪里才是伤寒论学习的核心!
(完)
今年是我自学倪师的人纪课程的第八年,已经可以解决家人的大部分问题。也想自学倪师课程的同学,我推荐的自学顺序是:针灸、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
想买我自学笔记的同学,目前我已经整理出了针灸(蓝色),点击查看介绍。本草(红色)点击查看介绍,黄帝内经的笔记放在公众号免费看点击查看黄帝内经,另外对于针灸大成的课程,我当时是做了收费的课后辅导的,需求量不大,我也就没再继续录需要的同学可以点击查看(第15集是免费的,为了大家试看内容)。
购买方法是某宝搜索:荷咏踏歌。现在有很多店铺盗版我的内容,还请认准店铺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