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视频号直播间,有个高职院校的大一新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和很多同学一样,丝毫没有感受到专业的前景。我想这不仅是他遇到的问题,也可能是很多大一新生也会遇到或正在遇到的问题,或许包括大二、甚至大三快实习的同学。因此,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说说我的想法或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同学们。
一、 谁对这个问题负责
如果从责任大小的视角排个序,可以是如下:学校>专业>老师。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我想一定是学校、专业和老师这三者没有很好地为新入学的同学们创建一个“真实行业”氛围。没有真实的氛围去体验和实践,学生是无法感受到专业及专业的前景。这个责任不应当由学生来承担,一定不能。二、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去解决,解铃还是系铃人。依然围绕学校、专业、老师,也包括学生自己,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个现实的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尽管大学在开学伊始就安排了专业宣讲、专业体验等活动。从目前来反馈来,或许做得不够。有可能是深度不够,也有可能是时间不够。个人认为,最开始的“专业”教育它比任何课程教育更加关键和重要,真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直逼专业内核。要真正地让学生深度参与,要有初步成果产出,要有专业教育反馈调查,从而不断优化专业教育。为此,提供如下具体建议:第一、把“专业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安排。课程时间设置不要低于1周;第二、安排最资深最优秀的老师来负责这些课程。这些课程负责老师需真正懂行业、懂专业、懂学生;第三、学习要有成果产出。学生学习的产出与实际需求的差异,就是学习专业教育需要完成的任务。通过对比,学生能主动发现自身离行业要求的差距,从而萌发学习的内驱力;第四、学习要有反馈及课程要不断优化。专业教育结束后需要获取学生的反馈(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与刚开始的学情调查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学生反馈进行课程持续优化。专业老师是离学生和行业最近的人,也是学生融入行业最直接、最有效的桥梁。因此,老师是学生见到的行业“第一人”,他能否成果塑造行业形象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学生而言,专业课老师的状态或许就是行业的现状与前景。为此,提供如下具体建议:1. 教师需关注自身形象。从内到外,举手投足之间,都要满足“行业形象代言人”的要求。显然穿衣打扮、精神状态、对行业了解、对未来憧憬等都要在老师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有时候“故意显摆”也无妨(因为表演也是需要的,为了实现更好的行业教育效果);2. 从教学内容上以行业标准为内核。行业标准就是行业人员解决专业问题的技术指南,它应该更早的进入职业教育课堂,让学生更早接触和掌握,以便让学生起步就与同行同步。如果在课堂上养成学标准、用标准、依靠标准的“标准”意识,学习和工作就能无缝衔接了;3. 教学项目要以行业“实际项目”为载体。具体讲,工作以后做什么项目,课堂就要完成什么项目,这样才容易实现“学习即工作,毕业就可以去工作”的职业教育最理想的目标;4. 教学目标上以岗位要求为主。教学目标需严格按照职业或岗位要求来设计,特别要注意“软技能”培养。软技能是相对于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等硬技能而言,主要指沟通协调能力、组织安排计划能力、独立和合作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等。在课堂上老师要格外注重这些“软技能”的刻意训练,因为这些能力决定着学生走多快和走多远。(具体可以看看我的视频号内容)。进入大学你们基本都已成年,如果是进入职业学校你已经是一个“准”职业人了。既然是成年人或准职业人,必须要撕掉纯“学生”标签(具体参考另外一篇同名的公众号文章),且要积极主动参与行业和社会建设中。为此,提供如下具体建议:首先主动融入行业。可以直接通过给你上专业课的老师,老师背后有他的行业圈,你只需要借助他,就很容易进入你所学的行业;其次,多参与行业的活动。争取认识更对行业内的人,才会有更多参与行业的机会;最后强化自己的专业能力。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术技能提供专业性的服务,从而真正参与行业建设。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同学们的疑问。更期待你们的反馈,以便我们共同进步,一起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圈”,帮助到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