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着牛奶给孩子喝,她却故意撒得满地都是,就是不喝;
降温了,让孩子把厚衣服穿上,他宁可挨冻,也要和你作对;
给孩子辅导课后作业,你耐心讲解,他却坚持按自己想法乱写一通……
这些瞬间,是不是让你感到头大、血压飙升,但又无可奈何?
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种种逆反、违抗的行为,很多家长十分头疼,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说什么都不起作用,而且孩子还更加叛逆了。
与孩子沟通,我们需要注意,讲道理、劝说往往无效,打骂式的规范行为更是不可取。
只有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走进孩子心里,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很多父母都会有以上这样的体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似乎总是时不时地做出一些让我们头疼不已的举动。
但其实,“唱反调”并不意味着就是坏事。
有专家做过这样一项研究调查:
在2-3岁的孩子中各抽出100位反抗性较强和几乎没有反抗性的孩子,追踪调查他们至青年期的情况。
结果发现,在反抗性较强的100个孩子中,有84人长大以后意志较坚强,有独立分析和自主判断能力;
在反抗性较弱的100个孩子中,只有26人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其余的遇事都不能独立承担责任,作出决定。
看似叛逆、对抗的行为,不是孩子专门要和我们作对,而是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在尝试挣脱对我们的完全依赖,这是他们探索世界和自我的一种特殊方式。
“唱反调”行为是孩子在找到自己的力量,属于身心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1.“唱反调”是孩子的成长需要
其实,唱反调、顶嘴这些行为是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这是他们从懵懂走向独立的重要信号。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三个叛逆期阶段,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和发育特点。
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内心萌生出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当他们察觉到父母的“控制行为”时,为了维护刚刚萌芽的自我意识,反抗行为便随之产生了。
在他们看来,自己受到了“压迫”,“唱反调”才能体现自己的独立权。
2.“唱反调”是孩子的感受需要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重视和认同,孩子更是如此。
为什么有时候孩子明知道自己是不对的,却依然要和我们对着干呢?
这个时候,孩子“唱反调”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受需要,尤其是当他们渴望吸引我们关注的时候。
娜娜(化名)最近被儿子的叛逆行为折腾得心力交瘁,以前那个乖巧懂事的儿子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总是和她对着干。看着大人着急,他好像更高兴。
就拿最近这几天来说,早上叫儿子起床上学,可儿子却把被子蒙在头上,怎么劝都不起来,还大声喊着 “我不想上学”;
到了吃饭的时候,娜娜精心准备的饭菜,儿子却挑三拣四,说不好吃。
后来,和咨询师聊过之后,娜娜才意识到自从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家里的氛围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家人的注意几乎都集中在妹妹身上。
而儿子在这个过程中明显感到自己被忽视了,于是他想用“不乖”的方式来引起妈妈的关注,哪怕是责备的目光,对他来说也比被无视要好。
1.理解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的节奏
孩子在“唱反调”时往往带有自身情绪,可能是不满、委屈或者渴望被关注。
我们要换位思考,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感受。
无论是学习新知识、养成新习惯还是适应新环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不要强行将孩子与他人比较,或按照自己预设的时间表去要求孩子。
尊重他享受这个过程的权利,耐心等待他完成,让他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
2.只解决发生的事,避免过分解读
当孩子出现“唱反调”的情况时,我们可能会开始焦虑孩子是不是学坏了、是不是故意跟自己作对、心理可能出现问题了等等。
这种时候恰恰需要我们保持冷静与理性,不要过度猜测孩子的动机或给孩子的行为贴上负面标签。
只针对当下发生的事情进行处理,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更不要将过往的类似情况牵扯进来,无端给孩子贴上 “不听话” 的标签,以平和的心态去处理当下的矛盾。
例如,孩子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我们可以引导他收拾,而不是指责他 “调皮”、“不听话”,避免把问题复杂化,也避免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3.建立有效沟通,避免命令式说教
命令式教育容易引发孩子的反感和抵触,从而加剧“唱反调”的情况。
我们要学会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放下家长的权威架子,避免使用命令的口吻,蹲下来和孩子平等对话。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认真倾听他们的回答,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从而更愿意配合。
可以为孩子提供合理的选择权,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
比如,孩子玩玩具总是不收拾,我们可以尝试用温和的语气说 “宝宝,玩具玩好了之后,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好吗?这样下次玩的时候就能很快找到啦”。
如果孩子年纪小,不妨假借他们喜欢的英雄人物之名义,灌输一些观念,例如:“超人也说过,不喝牛奶长不高呢!”
4.慢慢放权,让孩子自己做主
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我们的标准来处处约束他,对他的行为最好“有所管有所不管”。
有一位家长曾经说到,每次自己在家工作时,孩子就要踢桌子,每次都怒不可遏,怎么说都屡教不改。
后来这位家长明白孩子在和自己进行权利之争,后来她主动放手,对于噪音像没看见一样,孩子觉得没意思自己就不踢了。
考虑到孩子这样捣乱可能是为了引起关注,她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后来类似的问题少了很多。
我们可以适当放权,在一些小事上让孩子自己做主,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信任,他们 “唱反调” 的情况也会逐渐减少,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当孩子在自主决策过程中获得成功时,就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拥有掌控感,从而激发内驱力,在实践中实现价值感,最终形成自我认同感,这将有助于孩子健康自信地成长。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付出,而是放手。
放手不是简单的不管孩子,而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选择有效的,有策略的放开。当筛选出哪些事情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主,养孩子这件事就轻松了很多。
截至目前,安肯心理已成功运营50多家心理医院、诊所和咨询室,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苏州、西安、长沙、武汉等20个城市,为数百万用户提供了心理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