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学校开学了,全国各地来看抑郁症的家庭又增多了。
上周央视频发布了一个和青少年抑郁相关的视频,里面提到了一个数据,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已达到17.5%。
图片来源于央视频
孩子抑郁不想上学
我是不是太失败了?
当孩子没有动力、消极低沉的时候,我们要尽早感知到孩子的变化,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行为问题。
小陈,女,16岁。
有明显的抑郁倾向,嗜睡,注意力降低,记忆减退,不愿意去上学,对父母有抵抗情绪。
我家孩子出现睡眠障碍是在一年前左右,晚上经常睡不好,失眠到深夜,多次情绪失控哭泣。
这个时候我和她爸爸还没有特别重视,因为当时孩子学习成绩还不错,我们当时以为只是小问题。
后来,孩子间歇性出现了起床困难、嗜睡、无缘无故大哭崩溃等情况,不愿意去学校,需要我们找各种理由和班主任请假。
有一次我下班回家,看到孩子手里拿着小刀在手腕上划着,整个手都是血,我们感到后怕不已,才开始意识到孩子问题的严峻性。
于是我预约了心理医生,结果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
我感觉天都塌了,内心感到无比难受和挫败:平时孩子表现都很健康,怎么好好的突然就生病了?我们16年的教育投入要宣告失败了吗?
之后的时间里我们听从医生的建议,让孩子开始吃药,顺着她来,不愿意上课就不上了,带孩子外出散心,孩子的情绪状况也好多了。
我以为已经看到希望的曙光,然而现实,给了我一个无情的打击。
暑假快要来了,我们弄了一个打卡让孩子做,包括看书、散步和交友情况等等,孩子没做到的时候提醒一下,也没有强制她。没想到孩子特别抗拒,一看到我们就情绪崩溃,拒绝和我们说话,也不愿意出门了。
我真的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是我们对她的要求太多了吗?真的很担心孩子会废掉,但又不敢用强硬手段,她还能顺利开学吗?
共情是帮助孩子走出的关键
很多家庭中父母没办法接受孩子的抑郁状态,不认可孩子的痛苦和困境,只想着让孩子赶快站起来,回到父母“预设的轨道”上去。
抑郁孩子的状态就像挂在悬崖边上,很多父母不断对孩子说,“你上来呀,快上来”,却没有给予支持性的帮助,这时候的孩子没有力量,完全做不到。
想要孩子重获能量,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明确自己并非管理者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我们是孩子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是管理者,你不能用管理的思维去对待孩子。
小陈妈妈在孩子抑郁后反复提到学习、布置任务打卡等,孩子觉得被监督和压迫的感觉又回来了,她认为父母真正在乎的是她的学习情况。这其实就是一种管理者思维。
孩子在抑郁状态下,需要的不是被管理和约束,而是理解与接纳。
你回想一下你是否默认自己与孩子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种关系孩子是否发自内心的认可?
我们要做的是去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选择,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2.明确短期内孩子无法治愈
抑郁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心理准备。
短期时间内孩子不会立马就有很好的效果,急于求成反而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
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慢慢走出阴霾,陪伴孩子走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积极配合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方案,同时关注孩子的日常变化,及时与他们沟通反馈。
3.放下家长的姿态,去接纳和共情孩子
抑郁的家长常常不理解的一点:孩子从小什么都不缺,怎么就抑郁了?
所以当孩子确诊抑郁后,很多父母表面上是接纳的态度,实际上却不认同孩子的痛苦,甚至觉得孩子矫情。
接纳只是缓兵之计,背后的真正目的还是想让孩子早日复学,而孩子是很敏感的,亲子双方剧烈的冲突虽然是减少了,但彼此的情感联结依然是中断的。
我们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孩子的痛苦和困惑,尝试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情绪,而是给予他们温暖的回应和安慰。
用平等的沟通方式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单的,有人在真正关心和爱护他们。
总之,共情与支持是孩子治愈的关键。
安肯咨询师引导小陈父母明白学业不是人生唯一的选择,停止目前“步步紧逼”的模式,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多去共情和肯定孩子,提升孩子的能量状态。
被长期强烈的负面情绪裹挟吞噬的孩子,没有动力前进,需要充分的疗愈和滋养。
小陈看到父母的改变后,她轻松了不少。当孩子相信自己是被父母无条件爱着和接纳的时候,她开始拿回了自己的内在状态,也慢慢拥有了改变的勇气。
咨询师引导她看到自己的情绪状态,提高自我觉察,邀请父母一起制定合理的复学计划,帮助小陈学会自我管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注:本文涉及案例已征得来访同意,并对其信息进行模糊化处理
孩子抑郁厌学情绪大,不愿意去上学?
孩子昼夜颠倒,整日躺在家里玩手机?
孩子总是浑浑噩噩,什么也不想干?
……
如果你有以上困扰,点击下方小程序,选择最近的门店进行预约咨询,安肯严选3000+咨询师为你解疑答惑。
截至目前,安肯心理已成功运营50多家心理医院、诊所和咨询室,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苏州、西安、长沙、武汉等20个城市,为数百万用户提供了心理健康服务。
上滑了解更多门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