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计划好了在家看书,父母却要求你去走亲戚;
提前计划好下班回家做饭,同事突然说请你吃饭;
点外卖前室友说不吃,到了后她却要吃你那份……
你开始变得焦虑烦躁,身边的人因此指责你情绪不稳定,或者评价你有“强迫症”,你也陷入自我怀疑中。
其实你可能不是强迫症,而是「秩序敏感」来了。
一旦计划被打乱或者事情的发生与心理预期不一样,你就会变得生气烦闷,甚至情绪开始失控。
为什么你的内在秩序被打破时会这么难受,你该怎么解决呢?
秩序敏感的背后
隐藏着正向的心理需求
秩序敏感并不等同于强迫症,它也不是一种人格缺陷,而是一种正常现象。
它指的是个体在特定时期对周围环境的秩序、规则和一致性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敏感性。
这个特定时期一般是指0-6岁的儿童阶段,而秩序敏感性在2-4岁的儿童身上尤为突出。
其他年龄段的个体身上也会存在秩序敏感,但发生时往往比较隐蔽,既不像儿童那样有明确的阶段划分,也不太会如儿童般以哭闹的方式表现出来。
但在经历重大生活变化、工作压力较大、环境突变等情况时,他们对于秩序、规则和一致性的敏感度便会被进一步触发。
当内在秩序被打破时,我们往往会感到烦闷不已,可能会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失去方向感。
但其实,秩序敏感并不是一件坏事,情绪失控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我们的正向心理需求。
正如前文提及的,当孩子因玩具顺序被打乱而哭闹时,他们的需求是希望玩具复原,重新找回内在的安全感。
又比如:当一个人习惯了上班之前按照固定的时间和步骤进行晨练、洗漱、吃早餐等,某一天小区突然停水,导致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他感到烦躁不安;
与强迫症不一样的是,这种对于固定时间和步骤的坚持,是为了获得对生活的安全感和掌控感,而不是为了缓解强烈的焦虑和恐惧。
当秩序被打破时,我们虽然会感到不适,但通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整和适应。
比如因为停水无法洗漱的这个人,虽然感到烦躁不安,但如果有紧急情况需要出门,他还是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但强迫症不行,强迫症患者的行为往往非常刻板和僵化,很难接受改变。如果他们的强迫行为被阻止,可能会一直处于极度焦虑的状态,无法进行其他活动。
情绪失控的背后是因为我们对于自己的需求有着明确的认知和期待。
当我们个人的内在秩序走向混乱时,缓解焦虑、平复情绪的最好办法便是了解自己背后的真实需要。
看到自己的内在需求,及时调整状态,采取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内在秩序。
因为秩序敏感而焦虑时,
我们应该怎么做?
对于秩序的敏感性,其实是我们对于稳定和安全感的渴望。
那么,当秩序敏感期到了,感到焦虑不安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1.调整思维方式
秩序敏感的人往往对自己要求严格,给自己很大压力。这时我们需要调整自我认知,事情并非只有一种正确的做法,不论你怎么做都不算一种错误。
减少自己 “必须这样” 的绝对化思维,多一些 “可以这样” 的弹性思维,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比如,不必非得按照既定的顺序完成任务,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和路径。这样能降低内心的紧张感,让自己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种情况。
2.接纳负面情绪
当秩序被打乱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时,不要急于抗拒或压抑它们,认识到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反应,是秩序回归的一种过程。
我们可以试着深呼吸,静静地感受这些情绪在身体里的流动,不做评判。
通过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也为情绪的缓解和秩序的重建创造了空间。
3.允许计划被打乱
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计划被打乱是常有的事。学会接纳一切的发生,明白这是生活的一部分。
当计划被打乱时,不要陷入焦虑和恐慌,而是冷静地评估情况,重新调整计划。
对秩序的过度维护会降低人生的容错率,让我们变得过于僵化和脆弱,而接纳变化则能让我们更加灵活和坚韧,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4.偶尔故意打破秩序
在无关紧要的时候,故意打破自己的秩序可以帮助我们逐渐适应不确定性。
比如,换一种上班的路线,或者尝试不同的工作方式。这样可以让我们意识到,即使秩序被打破,世界也不会崩塌。
同时,也能锻炼我们的心理弹性,让我们在面对真正的意外情况时更加从容。
总之,秩序敏感并非是一件坏事,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日常秩序感来获取内在能量,摆脱外界干扰和践行自我。
截至目前,安肯心理已成功运营50多家心理医院、诊所和咨询室,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苏州、西安、长沙、武汉等20个城市,为数百万用户提供了心理健康服务。
上滑了解更多门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