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时,经常这样说话,更容易养出高情商的孩子

文摘   2024-06-28 20:04   澳大利亚  


一个熟悉的场景:


快要迟到了,结果临出门发现孩子丢三落四,怎么也出不了门。这时候,家长很直接的一个反应可能是吼孩子、催孩子、埋怨孩子。


这种直接的情绪反应不难理解。毕竟,上班总迟到、上学总迟到,都不合适。而对孩子来讲,也确实需要自己慢慢学会有时间观念,做事有规划、有条理。


不过,这种直接的情绪反应更多来自家长自己的感觉(比如当时确实很着急、很焦躁),而并不关心孩子到底是为什么会这样丢三落四,做事没条理,孩子是否得到了合适的帮助。


这时候,如果稍稍转换一下角度,试着跟孩子共情,比如承认我们自己当下的感受,同时也能理解和体会一下孩子的感受。也许情况就不一样了。


01

到底什么是共情?


我们经常听到共情、同理心,这到底是什么?


共情其实是一种沟通方式。它让孩子知道家长知道他们正在经历一些事情(即使有的时候家长可能并不完全理解孩子的感受)。


共情的过程,就如同在跟孩子说:“我想让你知道你并不孤单。我想了解你的感受。”


这个信息的传递,对孩子们来说很重要。当孩子们感到被理解和支持时,他们更有可能保持积极性。家长的同理心还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自我意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要。


同理心也是一个强大的亲子连接工具,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同理心可以帮助大人和孩子成为一个团队,共同应对挑战。


02

与孩子共情

该如何表达?


与孩子共情 ,并不是简单的一句:我懂你、我理解你。与孩子表达共情,其实有一些关键要素,我们需要注意,比如以下这9条。


一、多用“我”


用“你”的陈述,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防御心理,不想听。多使用“我”的陈述,既可以让自己有机会跟孩子讨论情况,同时又少一些责备孩子的意思,让孩子愿意谈论。


比如,我们可能会说:“你在大吼大叫,根本不听我的。”,会给人多一些指责的情绪。如果换个共情的方式来说:“我知道你很难过,但当你大吼大叫打断我说话,我觉得你就听不到我说的了”。


二、不要总是“我以为”,也要问孩子


孩子常常会用非语言的方式暗示他们当下的感受或他们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家长保持观察,读懂孩子很重要,但是总是通过家长自己的主观解读或者假设是不够的,其实还主动问孩子。给孩子一个沟通和表达他们观点的机会,有助于他们觉得自己被倾听。这过程也能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帮助家长和孩子站在一起解决问题,应对困难。


三、放下自己的挫败情绪和评判眼光


当孩子对我们发脾气,或者描述他们遇到的困难,这时我们自己也难免会有情绪。如果与孩子共情,保持同理心,那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先把自己的挫败感,或者对孩子的评价放在一边,把孩子的反应放在首位。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忽略自己的感受,也不意味着我们必须统一孩子的观点、接受孩子的不合理行为。这只是意味着我们在听孩子说的话,并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四、使用“白金法则”,而不是“黄金法则”


有一句话,大家可能都听过:以你自己希望被人对待的方式来对待他人,这是所谓的“黄金法则”。而共情时,需要用“白金法则”,也就是:以别人希望和需要被对待的方式对待别人。


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当孩子有不合理行为、不合理要求时,就随便让步,都听孩子的。这样做,也并不意味着过度保护孩子,一切以孩子为准。


这样做,其实是为了从孩子的角度,去帮助孩子,以及帮助孩子时,能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遇到的挑战。


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家长专注于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育儿过程遇到难题时,我们自己需要什么。


五、不用急于解决问题


在育儿过程,我们遇到问题时,常常会着急着马上解决问题。虽说,把问题及时解决了,我们会感觉好一些,但是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未必总能让孩子的感觉也好一些。在着急着解决问题前,可以试试听听孩子怎么说,以及了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对于一些“育儿难题”,其实对孩子来讲,他们甚至可能不希望家长立刻解决(因为有些可能根本不是问题,孩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主观的“捣乱”)。与孩子多谈谈,多了解一下情况,也许能更好的明白是不是所有问题都是真正的问题,是否真的需要去解决。


六、多问开放式问题


希望与孩子共情,免不了与孩子沟通和提问。提问时,要记得多用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指的是不能用肯定或否定或者几个词语就能回答的问题。开放式问题可以激发共情,因为讨论开放式问题的过程,可以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让孩子误以为我们早就知道他们的想法或情况了。


比如,想了解孩子今天怎么样,我们可以问:今天有遇到什么困难吗?而不是问:你今天过得不好吗?开放式提问,可以帮助我们与孩子之间更深入和全面的讨论。


例如,问“今天有什么困难吗?”比问“你今天过得不好吗?”更能引发对话。它还可以帮助您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情况。


七、积极倾听


同理心需要积极倾听,给孩子全部的注意力,注意他们说的每一个词,以及他们的语调、语气等。积极倾听时,可以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转述孩子说了什么。


比如,孩子分享了某件事情后,我们可以问:你是说…….(这里重复我们听到的内容),这样万一我们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孩子可以提出纠正。这样做的过程,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得到尊重。


八、认可孩子的感受


当家长对孩子表达共情时,是家长向孩子表态:孩子有权表达自己的感受。家长未必同意孩子的观点或者选择,甚至可能觉得是孩子自己过度反应了,但是共情的过程,很重要一点是,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我们理解你的感受是真实的


换句话说,孩子有自己真实的感受,他们真诚表达出来给父母听了,父母听了之后觉得孩子的观点或选择未必对的,或者孩子是自己反应过于强烈了,但是我们不用去评判,我们只需要理解孩子的感受是真实的,而真实的感受并没有对错之分。


九、也要允许自己冷静一下、休息一下


孩子遇到困难了、挫折了,情绪爆发了,这时候强迫自己一直保持情绪平和、并与孩子共情,未必现实,毕竟每个人都有可能会有情绪。


所以,就算我们希望跟孩子共情,希望表达同理心,但如果觉得当时自己的情绪也很难控制了,那也要明白,我们可以允许自己脱离一下这个情景,让自己平复一下。


这时候,我们可以说:

我现在也情绪不好,可能会忍不住要吼你,跟你现在的状态差不多。我需要一点时间先让自己冷静一下,要离开一下,等我平和下来了,能和你好好说话、能好好听你说话了,我就会回来。

这样说的过程,体现的不只是共情,其实也是在给孩子示范如何自我控制和认识自己情绪。


养娃不易,作为家长,自我成长也不易。与孩子共情的过程,尤其是孩子和自己都充满挫败感,情绪很激动的情况下。


以上都是一些基本的方向,我们不用强迫自己做到100%,但是如果能在特别的情况,有共情的意识,并愿意朝着对的方向与孩子一起努力,就很好,而且会越来越好。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关注祐苗,一起做更好的父母。



往期回顾


关注祐苗,阅读更多健康科普


点 祐苗咨询

向有循证理念的医生咨询

开通▶祐苗会员

享咨询9折等权益

祐苗
可信赖的儿童和家庭健康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