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网红理论坑了无数孩子,竟然还有人在用!该停手了

文摘   2024-08-30 20:01   澳大利亚  


孩子哭了,不能马上抱,要延迟满足

孩子想要某样东西时,要等一等再满足

……


不少家长通过这些方式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因为网上有个理论:延迟满足能力越强,孩子将来越成功。那是不是真的呢?


今天讲讲延迟满足到底怎么回事,是不是真的不能及时满足孩子需求,什么都要让孩子等一等,以此来锻炼延迟满足能力。


01

关于延迟满足

早期研究发现了什么?


延迟满足(英文:deferred gratification 或者 delayed gratification)是指“为了获得以后才实现的、较大的奖赏,放弃眼前立即可获得的、较小的奖赏”。


说到延迟满足,大家可能都听过斯坦福棉花糖实验(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这是一系列经典的儿童自制力实验:从1966年到1970年代初期,斯坦福大学的Walter Mischel博士及科研团队成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中,3-6岁的学龄前孩子,可以选择一份奖励(棉花糖,椒盐卷饼等),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大多设置15分钟)直到实验者返回房间,然后可以得到双倍奖励。


在后续的长期随访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能够为了获得更多奖励而选择忍耐和等待的孩子,长大后在学业成就、身体健康状况、抗压能力、注意力、推理能力及社交能力等各方面更出色。而延迟满足能力,主要跟孩子自制力有关。


基于这些实验发现,在网上衍生出了各种简单粗暴的网红理论,比如:孩子的需求不能立刻满足,要让他们等一等,延迟满足,这样孩子将来更成功。


真的是这样吗?


02

关于延迟满足

新近研究发现了什么?


棉花糖实验虽然十分经典,但是被认为有很多缺陷,比如样本量小且实验前没有预设样本量(比如:三项实验的样本量分别是56人、38人、16人)、样本人群单一缺乏代表性(参与研究的孩子都是来自同一家幼儿园,且基本都是来自斯坦福大学中产家庭的孩子)等。


因此,2018年,来自纽约大学和加州大学的科研人员对棉花糖实验进行复制,并优化了部分实验条件,包括样本量更大(搜集了918名4.5岁儿童的实验数据),样本人群更加多样化(孩子们来自不同社会层级、不同家庭收入、父母不同教育水平等)。


结果发现,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与孩子将来学业等各方面的相关性微弱,在控制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后,这个相关性甚至消失了,并没有复现之前经典的棉花糖试验结论。


这项研究发现,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与家庭阶层和经济水平有关系。用常识推理,这个结论也不奇怪,举个夸张的例子:每天有饭吃的孩子,看到一碗饭,也许诱惑不那么大,更愿意等待;而每天吃不饱饭的孩子,看到一碗饭,诱惑就很大,也更可能马上就把饭吃到肚子里。


03

孩子的自制力不重要吗?

到底如何培养?


虽然棉花糖实验结论没有被最近的这项研究所验证,但这并不代表孩子的自制力就无关紧要。自制力是孩子遇到诱惑或有冲动时,管理自我情绪、行为和想法的能力,会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比如好的自制力可以


  • 促进孩子在校表现:不会无止尽的放纵自己,能克制内心的欲望(比如想玩),安静地坐下来认真听课。

  • 懂得自我克制,保持自己的行为符合规则,不做出格的事情。

  • 更好的自我管理,与身边的小朋友更融洽相处。

  • 促进孩子独立,因为自制力可以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在压力或陌生条件下,仍然能够得体地应对。


当然,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或延迟满足的能力,并不是简单的让孩子等一等就可以。相反,错误的理解和培养延时满足能力或自制力,觉得孩子的任何需求,都要等一等才能满足,会害苦了孩子。


比如,宝宝哭闹,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及时响应,判断孩子为什么会哭,具体需求是什么,然后及时地满足。而不是看到孩子哭,觉得要先等一等,觉得这样是在锻炼延时满足或自制力。


培养孩子自制力、延时满足能力,需要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比如:


1. 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的信任和依恋关系。


2. 父母树立情绪管理的好榜样;帮助孩子理解情绪和管理情绪。


3. 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自制力或自己处理了复杂状况,及时肯定和赞扬孩子,比如:“你刚才做得很好,耐心等着其他小朋友先玩好了,轮到自己再玩”。


4. 平时允许孩子多做决策,给孩子更多自主权。

......



养孩子不容易,网上的各种育儿理论很多,我们始终要保持理性分辨,不能听风就是雨;盲目轻信,胡乱训练,伤害的是孩子。今天关于延迟满足的分享就到这里。

关注祐苗,一起科学育儿。


- 部分参考来源 -

1. Mischel, W., & Ebbesen, E. B. (1970). Attention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2), 329.

2. Mischel, W., Ebbesen, E. B., & Raskoff Zeiss, A. (1972). Cognitive and attentional mechanisms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1(2), 204.

3.Watts, T. W., Duncan, G. J., & Quan, H. (2018). Revisiting the marshmallow test: A conceptual replication investigating links between early delay of gratification and later outcom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7), 1159-1177.

4.https://kidshealth.org/en/parents/self-control.html

5.https://raisingchildren.net.au/toddlers/behaviour/understanding-behaviour/self-regulation



往期回顾


关注祐苗,阅读更多健康科普


点 祐苗咨询

向有循证理念的医生咨询

开通▶祐苗会员

享咨询9折等权益

祐苗
可信赖的儿童和家庭健康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