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八十八条规定,建设工程合同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1]建设工程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以明确合同内容,便于履行和纠纷的解决。建设工程合同作为建设工程的主要合同,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以及效益控制的基石,所以各方主体必须依据合同规定开展工作。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建筑工程合同的履行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出现合同纠纷。为了确保相关问题能够得以处理,需要分析问题并找寻原因,从法律角度对合同纠纷进行防范。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在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降低风险、保障合同各方权益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严谨的合同管理,可以明确各方责任、规范工程过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避免因合同纠纷导致的不必要损失。
(一)促进建筑工程合同纠纷的解决
建筑工程合同基于公平交易的原则,旨在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规范双方行为,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建筑工程合同常常面临各种纠纷,如工期延误、造价争议、工程质量问题等。这些纠纷不仅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还可能损害企业的声誉,降低经济效益。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纠纷,对建筑工程合同进行科学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完善合同管理体系,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包括明确合同中各项条款的权利与义务分配,及时报告工程进度,可以有效规避合同中的潜在风险,并对可能出现的合同纠纷进行预判和防范。
(二)促进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
对建筑工程合同实施有效管理,一方面可以保障建筑施工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执行,避免实际工程与企业规划产生偏差;另一方面,若在施工进程中发现合同中的不合理之处,能够及时通过协商进行调整,迅速控制损失,这对工程项目的推进无疑是有益的。
此外,对工程合同进行管理还有助于工程项目完工后的核查工作。若后期出现问题,能够迅速明确责任归属。同时,对于成功的工程项目,其管理经验和实际操作建议可以为其他项目提供有益的借鉴,推动建筑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
建筑工程合同存在的纠纷及原因分析
(一)质量纠纷及原因
建筑工程合同中的质量纠纷,指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发包方与承包方因工程质量未能达到合同约定的标准或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产生的争执。这类纠纷的产生,主要归咎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合同订立阶段,双方对于工程质量的具体要求、标准及规范等未能做出清晰明确的约定,这会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双方对质量标准的理解产生分歧;第二,项目实际情况与合同规定的不一致也是纠纷的诱因之一。例如,工程完工日期与合同约定的不符、建筑工程未获国家政策批准或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第三,施工技术问题。比如施工过程中的偷工减料、不遵循设计规定等行为;第四,管理不当。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需要严格地管理和监督,以确保各项施工活动符合质量标准。如果管理存在问题,工程质量自然会受到影响;第五,设计的合理性同样对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如果设计本身存在不合理之处,如结构不稳定、材料选用不当等,均会引发纠纷问题。
(二)工程造价纠纷及原因
在建筑工程领域,工程项目的预算制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鉴于建筑工程往往需要庞大的经济投入,并且涉及复杂的关系网,工程造价纠纷便成了建筑工程中颇具影响力的纠纷类型。通常情况下,承包方在工程推进过程中可能会遭遇不可抗力因素或合同初期未预见的问题,致使实际支出超出合同约定的金额。此时,承包方需要建设方提供比原先合同预算更多的资金以确保项目顺利完成。然而,建设方往往倾向于按照事先核定的预算来完成项目,这就在双方之间产生了工程造价纠纷。
这种纠纷的具体成因包括:建筑工程双方对预算条款的界定不够清晰、对国家建筑工程造价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以及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导致的建筑材料价格波动等。因此,在制定建筑工程合同时,务必明确划分工程造价各方的责任,确保权责清晰,以预防或减少此类纠纷的发生。
(三)工期纠纷及原因
建筑工程合同中,工期纠纷是一个频繁出现的问题,它不仅会严重阻碍项目的顺利进行。在制定工程进度计划时,若设计单位或施工单位未能充分结合实际条件,制定出不合理或存在漏洞与矛盾的进度计划,就可能为工期纠纷埋下隐患。由于建筑工程合同的签订通常是在工程启动之前,但随着工程的推进,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可能会导致工期的调整。工期纠纷的产生通常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发包方未能按合同约定时间提供施工场地、资金及材料,从而延误工期;二是承包方因设备或劳动力不足,无法跟上工程进度,同样会造成工期延误;三是遭遇不可抗力因素,如国家政策的突然变化或自然灾害,也会导致工程延期。为了有效避免工期纠纷,建筑工程合同中应明确界定各方的责任,确保责任清晰无争议。
(四)职责纠纷及原因
职责纠纷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时有发生,它源于参建各方对各自职责界定的不明确、交叉重叠,或是在项目推进中,监理方、业主、承包商、设计单位等相互间出现责任推脱、互相指责的现象。理论上,工程合同应详细规定所有参建方的职责与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参建方的工作重心各异,往往对自己的职责范围存在模糊认识或误解,这使得工程实施中的职责划分变得不清晰,进而可能触发职责纠纷。此外,在工程执行过程中,因各参建方间的利益冲突、工作任务分配不当等原因,可能会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这也是导致职责纠纷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与法律纠纷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合同审批管理
建筑工程合同的制定对于整个建筑工程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性,其起草与签订过程需强化审批与管理环节。在合同起草初期,应派遣专业的法律团队深入工程现场进行细致勘查,并紧密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同时严格参照国家及地方建筑政策,对合同条款进行逐一比对与修订,确保合同在法律层面无懈可击。
此外,确保合同当事人具备基本的建筑法律常识同样至关重要。在合同签订之前,可对当事人进行建筑法律培训,通过分析往期合同纠纷案例,提升其对潜在工程纠纷问题的法律意识,以便在纠纷发生时能依据法律条款明确各自责任。
在合同最终确定后,法律团队需再次对合同中的每一项条款进行严格的法律审批,确保各方职责清晰明确。在合同签订现场,法律团队应亲自指导双方签订程序,确保合同签订过程合法合规,一旦签订即具备法律效力。
通过加强合同审批管理,能够在合同订立之初就明确双方权责,确保合同条款清晰无歧义,最大限度减少法律漏洞。同时,严格依据国家相关政策签订的合同,能够在建筑工程施工前就为双方利益提供有力保障,有效维护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调查合同对方的资信能力
建筑工程企业在签订建筑合同时,应对合同双方的资信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以确保双方均具备合法执行建筑工程的权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一条明确指出,承包人在未取得资质或超越资质等级签订的合同,应认定为无效。[2]发包方必须核实其建筑工程项目是否已获得国家的正式批准,同时审查其经营状况、法定代表人的合规性以及投资能力是否足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完成。
此外,承包方过往承接的类似规模建筑项目经验也是评估其能力的重要参考。对于施工方,则需详细考察其施工能力是否满足工程要求,是否具备丰富的施工经验,以及能否建造出符合规范的工程。这些调查都应在正式施工前完成,以确保后续工程的顺利进行。
对合同双方资信能力的深入调查,有助于了解建筑工程实施的合规性,并在充分了解合作双方的基础上推进项目实施。这不仅有利于建筑工程按时完工,亦有助于维护企业的良好信誉,推动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落实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
建筑工程合同的执行必须依靠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这要求组建专业的团队来全程监控施工活动。由于施工方往往难以自我察觉问题,引入第三方监督能以客观公正的角度确保施工合规且按时完成。监督团队能迅速识别偏差,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损失,并对施工中的疑问进行协调管理,降低纠纷风险,提升施工效率。
在建筑项目实施期间,所有开支及采购凭证需由专人负责收集与整理。这包括以文字和图像形式详细记录每项支出,同时跟踪合同条款在项目实施中的落实情况,并定期报告项目进展。此外,聘请专业法律团队对项目执行进行评估,分析材料是否符合合同约定,以便及时纠正偏差,降低合同风险。
在合同管理过程中,需具备全局视角,全面监督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这包括评估项目完成期限的符合性,检查当前进度是否能满足预期完工时间,以及合同中规定的建材数量和价格是否相符。一旦发现与合同不符的情况,应立即报告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确保工程不延误。对于施工中的变更需求,应依据原合同和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并记录变更内容,便于后续双方核对清算,减少后续纠纷。同时,对施工方进行持续的质量监测,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通过监督合同履行过程,可以预见并预防建筑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监督下,施工人员将更加认真细致,承包方对工程资料的整理也将更加真实详尽。这有助于促进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的深入沟通与合作。在项目发生变更时,监督体系能确保调整过程高效顺畅,提高问题解决效率,推动建筑工程顺利进行。
案例
(四)完善合同风险
为确保建筑工程平稳推进,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合同纠纷对项目可能造成的损害,在合同签署阶段即应强化监督与管理,以完善合同风险防控机制。首要的是,合同各方需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具备高度的法律素养,对合同条款及其背后的法律依据有清晰而准确地理解。建筑工程合同不仅是项目实施的书面凭证,更是预防法律纠纷的关键防线。因此,承包方需具备敏锐的风险洞察力,对施工中可能遭遇的问题进行预判与管理,细致审查合同中的每一项条款,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此外,项目建设方应致力于构建健全的合同管理体系,使建筑工程合同更加标准化、合理化。通过建立线上合同存储平台,对关键及重大项目合同进行电子备份,同时保留纸质合同,以防合同遗失给双方带来损失,为合同双方的权益提供坚实保障。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还需加强合同的动态管理。建筑工程的实施正是合同条款的具体落实,因此需强化施工过程的监管,确保每项施工均严格遵循合同条款执行,持续分析潜在风险,并提前采取合理措施进行规避。
最后,密切关注市场价格波动至关重要。建筑工程中材料费用占比颇高,且材料价格随市场环境变化而波动,因此风险较大。承包方需及时掌握市场价格信息,预测材料价格走势,确保报价合理,降低材料价格风险。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持续跟踪价格动态,确保建筑工程各项要素价格合理,进一步降低风险。
(五)加强对工程款回收的监控管理
当建筑工程接近收尾阶段,施工企业需依据合同条款,确保剩余工程款能够按时回收,这是实现其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因此,强化工程款回收的监控与管理变得尤为重要。首先,在合同签订之初,应邀请专业的法律团队对合同进行法律公证,确保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并在合同中详尽地阐述工程款回收的相关事宜,同时邀请法律人员实施监督与管理。其次,在施工过程中,需与发包方保持密切沟通,定期向其报告工程进度及质量检查结果,同时妥善收集并保存所有相关资料与证据,以证明施工活动严格遵循了合同要求。最后,在工程即将完工之际,应着手进行工程竣工结算工作,及时整理并提交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单据及资料,确保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顺利回收工程款。
结 语
建筑工程的顺畅推进,关键在于建筑工程合同的稳固支持,这份合同同样是保护建筑项目双方合法权益的关键凭证。故而,强化建筑工程合同的管理工作显得极为重要,这涵盖了合同审批流程的严谨执行、对合同双方信用状况及财务实力的深入摸底、施工期间合同履行情况的严密监控与管理,以及合同风险防控体系的不断完善。采取这些举措,旨在预先识别并规避合同中可能存在的争议点,为建筑工程的平稳运行筑起坚实的防线,最终推动相关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
注释
获得荣誉
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