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好哇,我是小梨。
最近有友友问我:“读书记不住,怎么办?”
读完书就忘,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就拿我自己来说,如果我仅仅看完一本书就结束了,不附加任何辅助动作,过不了两天就会忘得七七八八。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双管齐下:
首先是心态上,要说服自己:读书不是为了一字不落地记住,而是为了改变。我们学生时代背过课文,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作用并不大。
其次是技巧上,要告诉自己:我需要借助一些方法,让读过的书能发挥最大作用。读书、思考、实践,才能知行合一,让通过书籍收获的新知成为你脑海中的一部分。
在《过目不忘的读书法》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一周输出三次的读书法,可以让读书效用最大化:
我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了3次输出的重点和主题:
01. 第一次输出,是刻意输出划线
也就是一边读书一边把觉得重要的内容划线。
可别小看这个过程,输入本身是一种被动接收,而这个动作则帮你“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
更主动的方式是:在读一本书之前,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读。
比如:
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我对这本书有什么期待?
我想从书里得到什么?
让读书从被动地获取信息,变为主动地寻找答案。
在你读到能够解决你的疑问和好奇之处时,划线标注出来。
02. 第二次输出,是刻意输出思考
我以前看书,划完线后就仅仅是原话摘抄下来。那时我总觉得,作者说得太对了太精辟了,我一定要一字不落地记住。
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只是多了一堆文字躺在本子里或笔记软件里吃灰而已。
作者讲得再好,那也只是作者的认知,如果不加思考,就永远无法成为我的认知。
我开始刻意练习输出思考,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写下我的想法:
作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划线?
我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这句话与我有什么关系?
我有什么案例可以印证?
我在今后打算如何运用?
你可能会说:“这些我在脑内风暴一下就行了,写下来多麻烦呀?”
巧了,我有一阵子也是这么想的,直到我在读《卡片笔记写作法》时被一句话击中:“有了想法只有自己知道,就等于没想法,而无法重现的论据也根本算不上论据。”
有了想法不写下来,要么容易被自己遗忘,要么没法得到反馈。
如果不想发布长文,可以学习纳瓦尔的方法——“如果遇到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拍案叫绝的观点或概念时,我就会在推特上分享。”咱们把推特改成微博/朋友圈等就行。
即便不公开发表,过段日子自己回看,也能给自己一个反馈。
03. 第三次输出,是刻意输出行动
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
读书之后只思考不行动很容易变成纸上谈兵,关键得把思考的产物应用起来。
比如,读了《穷查理宝典》,就开始建立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构建跨学科思考方式。
比如,读了《奇特的一生》,就开始对自己的时间进行记录和复盘。
比如,读了《海绵阅读法》,就按照万能读书笔记模版九要素搭建起自己的读书笔记。
……
认知的迭代提升带动行动的迭代提升,行动的迭代提升带动结果的迭代提升。
但如果你只是提升了认知,却不提升行动,那结果自然也不会提升,反而会陷入高认知陷阱。
千万不要觉得等有时间了或是哪天状态好了再行动,之前看过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不是状态来了才去行动,而是只有行动起来才会有状态。」
哪怕只是一个极其微小的行动或尝试,只要开始动了并持续下去,就会慢慢好起来。
///写在最后///
总结一下,一周刻意练习输出三次,每次输出都比上一次更进一步:
▪️ 第一次输出,是输出划线,变被动为主动;
▪️ 第二次输出,是输出思考,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
▪️ 第三次输出,是输出行动,“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如此像海浪般一浪叠一浪,读书的收获就会有如波涛般汹涌啦!
-
📮互动时间:
你是读书之后是如何刻意输出的?
欢迎留言分享给我呀!
我是小梨,一个持续成长型博主
专注于读书分享|提升精进|终身学习
欢迎加我微信与我链接
关注@小梨笔记
第一时间收看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