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要素指的是:阅读动机、核心概念(非虚构类书籍)/核心人物或核心情节(小说)、金句收集、故事案例、联想发散、任何疑问、洞见时刻、情绪感受、行动灵感。
经过3个月的实践,我又二刷了一遍这本书,结合自己的使用方法查漏补缺关键点。
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有效的读书笔记,或者想要找一套实用的读书笔记模板,那今天这篇文章,你一定能有所收获!
01. 阅读动机
《庄子》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徒劳无功的。
对于读书也是一样,你要有所取舍、有的放矢。不是看到别人的书单就盲目地加入书架,而是要先明确自己读书的目的。
在读一本书之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读。
- 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 我对这本书有什么期待?
- 我想从书里得到什么?
让读书从被动获取信息,变为主动寻找答案。
比如,这次二刷《海绵阅读法》,我写下了3个阅读动机:
❶ 这次是第二遍读这本书了,想在实践了一段时间后再回顾一下读书笔记九要素中我有什么遗漏和新启发。
❷ 我在输出读书文章时还是会略感吃力,想再学习小墨读完一本书是如何写读书文章的。
❸ 还有一点是第一遍时没关注,但二刷特别想知道的:小墨是如何搭建读书知识体系的?
有几条就写几条,不用写得很宏大,重点是把自己想通过读某本书收获什么列出来。如果列不出自己到底为什么要读某本书,那就干脆先暂时不读,等到动机强烈时再读。
另外,阅读动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你读着读着会产生新的好奇,随时补充上就行。
所以我读纸质书时,把阅读动机写在便利贴上,当作书签可以随时提醒和补充。如果是读电子书,我就把当前在读这本书的阅读动机置顶在手机备忘录,以便随时调取。
02. 核心概念
对于非虚构类书籍,它会有主心骨,这个主心骨就是核心概念、核心思想,作者整本书的论述都会围绕它来展开。
比如,《海绵阅读法》的核心概念是最大程度榨干一本书的精华。
再比如,《思考,快与慢》的核心概念是系统一和系统二。
在读完一本书后,你能围绕这本书的核心概念把3W(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讲清楚,就掌握了这本书的精髓。
对于小说,可以把核心概念替换为核心人物、核心情节。
比如,我上个月刚读完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核心情节是:生而不养、三兄弟归来、大闹修道院、家庭聚餐、情敌之争、米嘉的心事、老爸被杀、米嘉被捕、找出真凶、法庭辩论。
这部小说很长,所以核心情节比较多,但每一个核心情节都有很强的导向性,埋了钩子。
03. 金句收集
金句就是那些你读到时,脑中会“叮铃”闪过一道光的句子,它们以某种方式戳中了你。
比如,《奇特的一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借助时间核算,柳比歇夫不断地开采着新的时间。而时间,才是真正的矿藏。”
我在读到这句话时,脑中浮现出 Windows电脑的碎片整理程序。通过核算时间,去整理时间,腾出时间,开采时间。
读完一本书后,我会在整理读书笔记时导入到flomo中,并打上「金句」标签,随时回顾,用到时也方便检索。
04. 故事案例
读书时遇到故事案例,一定不要跳过。
故事案例有两个好处:
❶ 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提出的概念、观点、方法等,是作者给到读者的解释说明;
❷ 可以用作我们日后写作输出的素材。
和金句一样,我的flomo里也专门有一个标签用来搜集看书时遇到的好故事、好案例。
05. 联想发散
《论语·述而》中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如果学了一个方面,你不能有此推及三个方面,那就是没有用心思考。如果不好好思考,读再多书也只能是感动你自己。
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就是读书时主动去联想发散——某个观点/句子,让你想起了什么经历/观点/知识?把它们都一股脑儿写下来。
举个栗子,这次读《海绵阅读法》时,李小墨说读一本书的“重点首先是新知,是这本书区别于其他书的、体现这本书独特价值的内容。”我联想到了2件事:
❶ 《文心》中,叶圣陶、夏丏尊两位老先生提到的“读书贵有新得”;
❷ 上个月读《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全书的概念其实就是在强调《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要事第一”。但比较新奇的是,作者把最重要的那件事比喻为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找到它并推一下,就能解决后续很多事。这一比喻对我来说就是新知和新启发。
通过联想发散,就像给新知识和已有知识之间拴了一根绳子,让新知识能在你的脑海中有“靠山”,不会像浮萍一样被冲走而迅速遗忘。
06. 任何疑问
有疑问的时候一定要写下来,把问题写清楚,是启动思考的第一步。
如果只是模糊的觉得“我不懂”,那就只能一直糊涂。
要不停地追问自己:这里为什么不懂?一直追问到自己厘清了细节,然后再去思考、再去找答案。
07. 洞见时刻
洞见时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让你觉得脑内被点亮的瞬间,你不由自主地想轻呼“哦哦哦!”/“哇哦!”/“原来如此!”,有恍然大悟、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
李小墨说:“洞见就犹如在脑袋里放烟花。”
比如读《思考,快与慢》时,作者说:“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我想到了电影《飞驰人生》中,沈腾饰演的赛车手车技了得,但在比赛时主要负责踩油门和遇到情况作出第一反应,就像系统1;尹正饰演的领航员负责精密计算路上遇到的各种情况,并随时告知赛车手,就像系统2。
我顿悟到了:既然一场完美的赛车比赛离不开赛车手和领航员的紧密配合,那么系统1和系统2也不能只取其一。
不能因为系统1太快太浅层思考,就切割系统1只保留系统2。而是要想办法让系统1和系统2打好配合,效果最大化。
这就是我通过联想而产生的洞见。
08. 情绪感受
情绪感受就是你的喜怒哀乐,就像追剧时有些情节比较上头,你会非常想发弹幕一样,读书时你也可以发情绪弹幕。
我通常在读小说时情感比较丰富。
前几天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终章,在读到并非小说主角的斯涅吉廖夫安葬儿子伊柳沙的情节时,我在地铁站里没绷住潸然泪下。
我的哭点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来自我本身,作为母亲,我太懂一个可爱的小生命对父母意味着什么,我发自肺腑为斯涅吉廖夫感到心痛。
另一方面是来自小说本身,同样是父亲,斯涅吉廖夫对儿子的深爱与不舍,与主角团的老卡拉马佐夫对儿子们生而不养、甚至百般算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前文在法庭辩论时,米嘉的辩护律师大声疾呼:“什么是父亲,真正的父亲?”,读到这里,一切便有了答案。
所有的情绪都是有价值的,把你的感受如实记下,让它作为引发你进一步思考的切入口。
09. 行动灵感
读书最关键的不是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是要“知行合一”。
把你读过的书最大程度转化成你自己的能力,这中间需要你把书中令你有启发的地方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然后立刻马上执行。
比如在第一遍读完《海绵阅读法》后,我便把九要素写在便利贴上,每次新读一本书,就把九要素便利贴作为指南针,提醒自己思考。
再比如这次二刷《海绵阅读法》,我关注到小墨提到“哲学、历史、心理学、经济学、国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都有一个基本的知识体系和一些核心概念。”
我重读这本书的动机之一就是学习小墨如何搭建知识体系,这里给了我启发和行动灵感,我直接写到了书中空白页:
❶ 查找并列一份基础知识书单
❷ 每月逐一击破,做主题阅读
❸ 重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关于主题阅读的那部分
写在最后
你可能会问:这样读书会不会很慢?
会。
但与读书速度相比,有收获才更重要。毕竟,读书并不是最终目的,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
模版中的九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一个金句可能会引发你的联想,也可能会激发你的洞见。
把这个模版作为思考的框架,结合自己的实践摸索出自己用起来最顺手的版本,最大化榨干和吸收一本书的精华吧!
想围观梨的朋友圈,
可以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