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输出。
嗨,你好呀,我是小梨🍐
最近我经常会收到的问题是:读了不少书,但却没什么用。
对于这个问题,我通常会拆解:你期待读书有什么用?
比如为了放松、消遣、娱乐,读漫画、读文学、读言情、读武侠,都能帮你达成效果。
比如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那就继续拆解,你希望最好的自己是什么样?赚大钱?不焦虑?很幸福?……想要达成这些目的,无论读不读书都需要你起码掌握一项特定技能。
掌握,的意思是,不仅仅知道,最好还擅长,甚至能信手拈来。
大多数人觉得读书没什么用,都是在“掌握”上卡了壳。只读了,没有思考、更没有实践——知行没合一当然没有用。
前阵子我读了《过目不忘的读书法》,作者提到了一个能让读书效用最大化的方法:一周之内刻意输出3次。
我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了3次输出的重点和主题:
第一次输出,是刻意输出划线
也就是一边读书一边把觉得重要的内容、信息划线。
可别小看这个过程,输入本身是一种被动接收,而你这个动作则帮你“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
更主动的方式是,在读一本书之前,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读。
比如:
- 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 我对这本书有什么期待?
- 我想从书里得到什么?
让读书从被动地获取信息,变为主动地寻找答案。
在你读到能够解决你的疑问和好奇之处时,划线标注出来。
第二次输出,是刻意输出思考
我以前看书,划完线后就仅仅是原话摘抄下来。那时我总觉得,作者说得太对了太精辟了,我一定要一字不落地记住。
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只是多了一堆文字躺在本子里或笔记软件里吃灰而已。
作者讲得再好,那也只是作者的认知,如果不加思考,就永远无法成为我的认知。
我开始刻意练习输出思考,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写下我的想法:
- 作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划线?
- 我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 这句话与我有什么关系?
- 我有什么案例可以印证?
- 我在今后打算如何运用?
你可能会说:“这些我在脑内风暴一下就行了,写下来多麻烦呀?”
巧了,我有一阵子也是这么想的,直到我在读《卡片笔记写作法》时被一句话击中:“有了想法只有自己知道,就等于没想法,而无法重现的论据也根本算不上论据。”
有了想法不写下来,要么容易被自己遗忘,要么没法得到反馈。
如果不想发布长文,可以学习纳瓦尔的方法——“我持续、大量阅读,如果遇到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拍案叫绝的观点或概念时,我就会在推特上分享。”咱们把推特改成微博/朋友圈等就行。
即便不公开发表,过段日子自己回看,也能给自己一个反馈。
第三次输出,是刻意输出行动
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
读书之后只思考不行动很容易变成纸上谈兵,关键得把思考的产物应用起来。
比如,读了《穷查理宝典》,就开始建立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构建跨学科思考方式。
比如,读了《奇特的一生》,就开始对自己的时间进行记录和复盘。
比如,读了《海绵阅读法》,就按照万能读书笔记模版九要素搭建写自己的读书笔记。
……
认知的迭代提升带动行动的迭代提升,行动的迭代提升带动结果的迭代提升。
但如果你只是提升了认知,却不提升行动,那结果自然也不会提升,反而会陷入高认知陷阱。
千万不要觉得等有时间了或是哪天状态好了再行动,之前看过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不是状态来了才去行动,而是只有行动起来才会有状态。」
哪怕只是一个极其微小的行动或尝试,只要开始动了并持续下去,就会慢慢好起来。
希望你从读完这篇文章开始,划线、思考、行动💪
我是小梨,欢迎加我微信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