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君主极简整理

文化   2024-11-06 18:51   山东  


内容均收集于网络仅供个人查阅使用


商朝又称殷、殷商(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朝代,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信史时代。

商代的国土不是一个弥合的整体,而是以都城(大邑)为中心,四周远近散布着几个或几十个属于商朝的诸侯“据点”。北至蒙古,东北至辽宁朝鲜半岛,南至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西至于甘肃,东至东海海滨。

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及后的273年里再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有时候也称为殷商或者殷。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于青铜器上,亦称“铭文”)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中国传统历史学关于商朝的详细文献记载资料,多来自于其一千年后的记录,主要有东周的《竹书纪年》和《尚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商朝自先商到晚商共14次迁都。其中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安阳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后,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现在的考古证明,在商朝控制范围之外的非中原地区,同时期也存在相当发达的文明。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

商太祖商汤

商朝建立者  

庙号:太祖

母:扶都   父:主癸

别称:子履商汤、成汤、天乙、大乙、唐、武汤

在位:前1617-前1588年


商汤(前?年-约前1588年),即成汤,商朝开国君主,河南商丘人。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商部族首领主癸之子。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据史书记载,商族从始祖契到汤,曾先后迁居八次,至汤将商邑扩建为亳,称之为毫邑(今河南偃师商城)。夏末自孔甲始,荒淫无度,力量渐衰,至桀时更甚。汤定居于毫,为灭夏之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汤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共同辅助国事,又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以及夏的联盟韦(在今河南滑县,彭姓,即为后来大彭)、顾(在今河南范县)、昆吾(在今河南许昌)等部落、方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伐夏。汤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桀大败。此后三千诸侯大会,汤时为诸侯,被推为天子。夏,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朝,成为中国继夏王朝之后,第二个奴隶制度王朝。


汤建国后,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作了《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诗·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日商是常。”十三年后,汤卒。因其长子太丁早殇,由次子外丙继王位。


【追谥】

商代王太丁

别名:子丁、子以跌

事件:《史记》记载,他先于其父而死,没来得及即王位


太丁(生卒年不详),殷墟甲骨卜辞作大丁,子姓,太丁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之子,据《史记》的记载太丁未及继位便已去世,所以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太丁的配偶妣戊也受到殷人的周祭。宋镇豪、韩江苏等认为成汤有太丁、外丙、仲壬三子,太丁作为嫡长子被立为太子,因此纳入殷人周祭当中,然而太丁却先汤而死,未曾即位为王。从甲骨文的记载看不出太丁即位为王的情况。


太丁(生卒年不详):也作大丁,姓子,名丁,一说名以跌,是中国商朝的首位太子,成汤的长子。《史记》记载,他先于其父而死,没来得及即王位,不过仍有人把他列为商朝君主。成汤去世后,其弟外丙即位。[1]关于太丁的卜辞甚多,因而有考古学家认为,他曾协助商王成汤主持军事。


商哀王外丙

商朝第二任君主

别称:子胜卜丙、外丙

祖父:主癸(也作示癸)

父亲:汤

兄弟:太丁、中壬

侄子:太甲(太丁之子)


外丙(前1642年~前1584年),商朝第二任天子,子姓,名胜,一作卜丙,商朝开国君主汤之子,汤的太子太丁因早死,乃立太丁弟外丙为太子,汤病死后继位,是为外丙元年,伊尹摄政。外丙即位后三年卒,享年58岁,传位其弟仲王。外丙:甲骨文作“卜丙”,姓子,名胜,成汤的次子,商朝第二任君主,死后追谥为哀王。


《史记·殷本纪》记载:“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外丙本无继承王位的资格因汤长子太丁病殁,其子年幼,才由外丙继承商王之位,《竹书纪年》日:外丙胜居亳(今商丘)。在位仅三年便得病而亡。因为太子太丁早死,儿子太小,所以就立了外丙(一说商朝实行的是兄终弟及制)。外丙即位后,仲虺、伊尹二相继续辅政,以宽治民。外丙尊商汤为“宗汤”,给予了隆重的祭祀。《礼记·祭法》说:“商人祖契而宗汤。”甲骨文中有不少祭祀太丁的记载因为太丁是商汤的长子,虽然没有继位,但仍然作为直系的先王之一奉祀于祖庙。《史记》又载:"“外丙即位三年,崩’传位与仲壬。"


商懿王仲壬

商朝第三任君主

别名:子庸燕壬,工壬,其壬,南壬

谥号:懿


仲壬(前1640年~前1580年)是商朝第三位君主,在位4年,亭年60岁。《史记》称他在位四年后去世。兄太丁之子太甲继立仲壬继位后,由伊尹辅政,基本上遵守汤制定的法制,朝政相对比较稳定,国家日益强盛。


中壬亦称仲壬、燕王、工壬、其王、南王,姓子名庸,是中国商商朝第三位君王。仲壬在辅佐父亲建立商朝期间,运筹帷握。鸣条之战中,仲王料敌决胜,火烧夏朝军队粮草,为商朝建立立下特殊的功勋。但是因为他是嫡三子,不能确立太子。

汤的嫡长子太丁去世,汤立仲壬的哥哥外丙为太子。外丙元年,54岁的仲壬被他的二哥确立为太子。外丙三年,外丙驾崩,时年56岁的仲壬在哥哥灵柩前继承君位。仲千继位后,由伊尹辅政,其本上遵守汤制定的法制,朝政相对比较稳定,国家日益强盛,仲千在宰相伊尹的劝说下,立自己大哥的儿子太甲为太子,没有立自己的儿子。


商太宗太甲

商朝第四任君主

庙号:太宗

别名:子至

登基时间:公元前1580 年

父:太丁

子女:沃丁

主要成就:桐宫悔过,伊尹又还政于他。重新修德,使诸侯归顺、百姓安宁


太甲(生卒年不详),姓名子至。商汤长孙,太丁之子,外丙和仲王之侄,商朝第四位君主。


太甲继位之初,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伊尹连写《肆命》、《祖后》等几篇文章,教导太甲道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继位后前两年,其作为还过得去,但从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发号施令,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又破坏汤制定的法规。


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自麦,伊尹又将他迎回毫都(今商丘谷熟镇),还政于他。重新当政的太甲能修德,诸侯都归顺商王百姓得以安宁。


商汤建立商朝后,在位三十年便去世了。商朝的继承法是兄死弟及,没有弟弟,就传位给儿子。商汤没有弟弟,所以他的长子太丁应即位,可是太丁比父亲死得还早,因此就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外丙在位三年也去世了,他的弟弟仲王继位。仲壬在位四年也死了。这时候由开国元老伊尹作主,由太丁之子太甲继承王位。


太甲继承了王位,伊尹一连写了三篇文章给太甲阅读,教他怎样做一个好的君主。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肆命》,专门讲如何分清是非的道理,对于什么样的事情不应当做,什么样的事情应当做,都说得清清楚楚。还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徂后》,讲的是商汤时候的法律制度,教育太甲一定要按照祖先定的规矩行事,不能背弃祖训,爱所欲爱。


商昭王沃丁

商朝第五任君主

别名:子绚羌丁,沃丁,昭王

主要成就:采取节用宽民的政策,笃行汤法


沃丁,亦称羌丁,子姓,名绚,是商王太甲之子。太甲死后,沃丁继任商朝君主之位。沃丁继位时,仍以伊尹为相。伊尹之后,沃丁以昝单为卿士,即宰相。咎单也是商汤时老臣,他辅佐朝政,仍然采取伊尹节用宽民的政策,笃行汤法。并目写作《沃丁》,用以警醒沃丁,发扬祖制,以德治商。沃丁在位29年去世,谥号昭王,死后由弟太庚即位


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诸侯祭祀只备羊、猪,称少牢。所以有时太牢专指牛。天子除祭祀天地、社稷外,一些小的祭祀也可用少牢。由此可见,沃丁对伊尹这位五朝右相的敬重。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沃丁八年,伊尹卒..沃丁葬以天子之礼,祀以大牢,亲自临丧三年,以报大德焉。”大牢又称太牢。伊尹死后葬于亳(今河南虞城),现虞城西南魏堌堆有伊尹墓。伊尹生前写过许多文字,《汉书》录有《伊尹》五十一篇,《伊尹说》二十七篇,早佚。《玉函山房辑佚书书》有《伊尹》一卷。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有《伊尹》零篇六十四行。


商宣王太庚

商朝第六任君主

谥号:宣王

别名:子辩太庚,大庚,宣王


太庚(生卒年不详),又作大庚,误称小庚。姓子名辩,是中国商朝的第六位君王。他是沃丁之弟,太甲之子。继沃丁而即位,在位25年,死后由其子小甲继位。谥号宣王。


中国商朝第六任君主,又名大庚,在位25年,谥号商宣王。他在位期间,履行汤法,成为商朝的一代名君。太庚,又作大庚、天庚,误称小庚。姓子名辩,又名辨,商朝甲骨文中作大庚、天庚,《史记》作“太庚”,是沃丁的弟弟。是中国商朝的一位君王。他是沃丁之弟,太甲之子。继沃丁而即位,在位25年,他死后由子小甲继位。谥号宣王。


商敬王小甲

商朝第七任君主

别名:子高


小甲(生卒年不详),姓子名高,是中国商朝的第七位君王。太庚之子。小甲在位17年。小甲在位时,商代以亳为都,小甲死后,弟雍己继立,商朝始衰。谥号敬王。甲骨文资料解释小甲,商王名高。太庚之子。小甲是庙号。继太庚继位。殷墟卜辞列为旁系先王祭祀。


商元王雍己

商朝第八任君主

别名:子密

主要成就:雍己在位时商朝逐渐衰落,诸侯不来朝

在位(公元前1498年—公元前1486年)12年


雍己:姓子,名密,中国商朝君主之一。前任君王太庚之子,小甲之弟、太戊之兄。继小甲之后为国君。据甲骨文周祭卜辞,断定他定都于亳。雍己在位时荒废政事,导致商朝逐渐衰落,诸侯不来朝。雍己死后,其弟太戊即位。《太平御览》引《史记》、今本《竹书纪年》雍己在位12年,《资治通鉴外纪》及《通志》则说在位17年。


雍己即位时,荒废政事,昏庸无能。各诸侯的势力日趋膨胀,商王室的权利有所削弱,以致于“殷道衰,诸侯或不至”。诸侯看不起商王朝,不来进贡。沃丁崩,弟太庚立,是为帝太庚。帝太庚崩,子帝小甲立。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是为帝雍己。帝雍己崩,弟太戊立,是为帝太戊。


商朝从商汤至雍己即位前一百多年,由于坚持节用宽民、以德治商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但是,长期的和平安稳,也助长了商王室的不思进取。


商中宗太戊

商朝第九任君主

庙号:中宗

别称:子伷太戊、大太戊、天戊

即位时间:公元前1535年

退位时间:公元前1460年

主要成就:中兴商朝,天下大治,诸侯归附


太戊,甲骨文作大太戊、天戊,子姓,名伷,商王太甲之孙,太庚之子,小甲和雍己的弟弟,商朝第九任君主,在位七十五年[2](公元前1535年-公元前1460年在位)。太戊在位时期,勤政修德,治国抚民,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国政,各诸侯纷纷归顺,使商朝再度兴盛。太戊与太甲、祖乙并称三示(即三位有贡献的君主)。太戊死后,庙号中宗,葬于太戊陵(在今河南省内黄县毫城多刘次范村东侧)。


太戊,亦作大太戊、天戊,子姓,名伷,是商王太甲之孙,太庚之子,小甲和雍己的弟弟。太戊在其兄雍己死后,继承君位,成为商朝第九任君主。太戊继位后,启用伊尹之子伊陟 担任国相。太戊后任用巫咸辅佐朝政,巫咸治理王家政事很有成绩,于是写作《咸艾》和《太戊》。《咸艾》是总结巫咸辅佐政事的经验,《太戊》是记述太戊时期的历史,二书现今均已失传。太戊曾在祖庙称伊陟,不把他当臣子看待。伊谦让,于是写作《原命》,希望太戊能发扬夏书、商汤的王道。太戊在伊陟和巫咸的辅佐之下,本来开始衰落的商朝再度得以兴盛,各诸侯纷纷归顺商朝,因此尊称太戊为中宗。太戊在位75年去世,是商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太戊死后,葬于太戊陵(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东侧),由其子中丁继位。太戊陵位于河南省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东侧。该陵坐落在一处古文化遗址上,也称“刘次范遗址”,是现今国内所存唯的一处商代王陵。1986年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汉代建陵衰,唐代继修,北宋开宝七年(974年)重修,明清时期又多次修营增建。据《内黄县志》记载,太戊陵在内黄县西南二十五里刘次范村。太戊陵高一丈五尺多,环绕数十丈。其庙在陵后,正殿五间,旁有碑亭,庙门二重,前有丰碑。


太戊陵昔日陵外筑城(俗称皇城),占地4.5亩,内筑太戊陵,嫔妃墓,古柏森森,祭碑142块,还有接官厅等附属设施。陵区内发现有仰韶、龙山文化及商代文化层(陶片、石器等),另据《内黄县志》记载,有明清时代谕祭太戊陵祭文42道。现存开宝七年(974年)《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庙碑铭并序》,螭首龟趺,通高6.45米,宽1.6米,厚0.59米,是河南现存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碑之一。雕刻精湛,书法刚劲,碑文记述丰富,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商孝成王仲丁

商朝第十任君主

别名:子庄

主要成就:西迁都于嚣(今河南郑州),兴兵伐兰夷


仲丁,亦作中丁,子姓,名庄,是商王太戊之子。仲丁在其父太戊死后,继任商朝君主之位。仲丁元年,仲丁将都城从(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迁到器 (亦作傲 或敖,在今河南省郑州市)。当时,商朝东南方的夷族兴起。仲丁六年,夷族中的蓝夷进攻商朝 ,仲丁出兵击退蓝夷。仲丁在位13年(《竹书纪年》作在位9年)去世。


仲丁死后,诸弟争夺王位,造成九世之乱,商朝一心度中衰。仲丁在位时,东南方的夷族兴起,兰夷进攻商朝,仲丁出兵击退兰夷。但仲丁本身的势力受到重创。仲丁死后-大堆的兄弟们凭借着自己的势力争夺他留下的王位。仲丁的弟弟外王在仲丁死后即位。开“谁势力大谁即位”的先例。从而造成一百多年的继承上的九世之乱。


外壬死后,由他的弟弟河查甲继位。河查甲是商王太戊的儿子,商王仲丁、外壬的弟弟,外壬死后河盲甲继位,河賣甲曾出兵征伐东南方的兰族和班方。战争期间,河查甲病死,他的儿子祖乙继位,并成功地平服兰夷、班方等国。祖乙死后,他的儿子祖辛继位,他死后由他的弟弟沃甲即位。沃甲死后,沃甲的侄子、祖辛的儿子祖丁即位。祖丁死后由他的堂弟南庚,也就是商王沃甲的儿子,即商王位。南庚死后又由祖丁的儿子阳甲继位。阳甲就是后来很著名的那个盘庚的哥哥。阳甲在位时,商朝内乱不止,奴隶主贵族之间相互残杀。阳甲已无法控制局面。商朝衰落,诸侯不朝。盘庚继位以后,决定渡过黄河,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殷商终于来临、稳定。


商思王外壬

商朝第十一任君主

别称:子发卜壬

商王仲丁弟


外壬生卒年不详。商王太戊子,商王仲丁弟。仲丁死后继位。在位15年,病死,葬于狄泉。仲丁死后,外壬成功地夺取王位,并向诸弟妥协,造成了商王朝继承上的混乱,史称九世之乱。商朝开始衰落。外壬死后,由其弟河宣甲继位。外壬即位后不久,姚与邳两个侯国发动了叛变。是有莘氏的后代,商汤曾娶了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就是作为媵臣陪嫁到商的。因此,有莘氏与商朝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由于商王室的衰落,有莘氏后人封于后就时服时叛。邳是夏禹车正奚仲的后人,也就是说是仲虺的后代,初时也与商王室的关系很好,这时也起来叛商了。和邳的祖先是商汤时的左丞右相,他们都起来反叛外壬,可见当时商王室的衰败。对于、邳的叛乱,外壬一点办法也没有,据说是“大彭国”帮助平定了姓人、邳人的叛乱。“大彭国”是在彭氏部落首领彭祖的带领下建立的,是夏朝时东方比较强大,政治关系也比较密切的属国。到商朝前期,大彭国也还是比较强盛。彭祖相传活了八百年,是一位长寿之神,很懂得养生之道。其实所谓彭祖年长八百岁,实际上是大彭国存在的年限。外壬在位十五年,死后由河甲夺得帝位。


商前平王河亶甲

商朝第十二任君主

别称:子整


河亶甲姓子名河亶甲,一名整,甲骨文作戋甲,太戊的儿子,外壬的弟弟。《史记·殷本纪》云:“帝外壬崩,弟河亶甲立,是为帝河亶甲。”


河亶甲即位时,内外忧患,矛盾重重,只得以迁都来扭转不利的局势。《古本竹书纪年》中说:“河亶甲整即位,自嚣迁于相。”司马迁也说:“河亶甲居相。”相都在今河南内黄东南。河亶甲这次迁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王族内部的矛盾。稍事整饬后,河亶甲想完成哥哥仲丁的遗愿,便发动了“征兰夷,再征班方”的战争。同时在方国大彭的帮助下,使得邳归顺了商朝。河亶甲在讨伐兰夷时,兰夷逃往班方,于是,河亶甲令彭伯、韦伯率军征讨班方,班方臣服。这样姺就被孤立起来,也归顺了商王朝,纳贡称臣。


河亶甲在位时对商朝的稳定是有贡献的,他为其后的祖乙复兴打下了基础。河亶甲在位九年,死后由祖乙继位。


商穆王祖乙

商朝第十三任君主

别名:子滕,祖乙,且乙

主要成就:复兴商朝

庙号:中宗

都城:耿(山西河津)

         邢(今邢台)

         庇(今河北广宗)


祖乙生卒年不详,亦称且乙,子姓,名滕(一作胜),商王河查甲之子,商朝第十三任君主。河查甲死后,祖乙继任君主之位。祖乙在位19年去世,庙号中宗,死后由其子祖辛继位。祖乙在位时期,将都城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迁到耿(今山西省河津市)。后因耿发生河患,于是再次迁都于邢(今河北省邢台市),最后一次迁到底(今山东省郓城县北肖固堆一带)。祖乙曾数次出兵平服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东南方的夷族对商朝的威胁。并任用巫贤辅政,使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让商朝国势再度兴盛。


河亶甲死后,祖乙继任商朝君主之位。祖乙元年,当时商朝的都城设在相(今河南省内黄县),因相地处黄河下游,河水时有暴涨,河水一涨洪水泛滥,不仅大量庄园被冲毁,黎民百姓难得定居,生命财产时有淹没的危险,就连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祖乙为此整日锁眉不展,食寝不安,他身边的贤臣巫贤(巫咸之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的心事,于是便直言不讳地向他启奏说:“君主之虑卑职早就洞察,无非是为都城之变迁而已!”祖乙王听后甚是欢心地说:“贤相既然了解,就该为孤出谋定夺。


巫贤坦然应说:“闻说西有耿地,位于汾阴,那里一 则物阜民顺,二则非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迁耿建都城。”祖乙闻听后思谋良久,不久便下一道通令,把都城一举从相迁到耿(今山西省河津市)。祖乙二年,由于河患,将耿都冲中毁,祖乙于是再次迁都于邢(今河北省邢台市)。祖乙迁邢时,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耿地,祖乙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耿国国君。祖乙迁邢之后,营建都城,立宗庙、筑社稷、造营室。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王朝再度兴盛起来。后来,祖乙迁都于庇(今山东省郓城县北肖固堆一带)。底都靠近大彭国,彭伯忠心于商朝,是商朝很好的屏障。同时,庇地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祖乙十九年,祖乙去世,庙号中宗,死后由其子祖辛继位。


商桓王祖辛

商朝第十四任君主

别名:子旦祖辛,且辛,商桓王

相关事件:九世之乱


祖辛又称且辛,姓子名旦,中国商朝君主。祖辛是前任君主祖乙之子,其首都在庇,死后由弟沃甲继位。生卒年月不详。在位十六年。甲骨文作“且辛”。在位时发生九世之乱,使商朝进一步衰落。祖辛,商朝第十四任国王。姓子名旦。生卒年不详。商王祖乙子。祖乙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死后由其弟沃甲即位。谥号“商桓王”


商僖王沃甲

商朝第十五任君主

别称:子逾沃甲、开甲、羌甲


沃甲,子逾,前1355年一前1336年,在位20年。沃甲,姓子名逾,商朝第十五任国王。《世本》作开甲,甲骨文作羌甲,商王祖辛弟。祖辛死后继位。在位20年(一说25年),病死,葬于狄泉。沃甲死后,祖辛之子祖丁即位。谥号“商僖王”。沃甲,姓子名逾。生卒年不详。《世本》作开甲,甲骨文作羌甲,商王祖辛弟。祖辛死后继位。在位25年(一说5年),病死,葬于狄泉。沃甲死后,祖辛之子祖丁即位。


九世之乱是商朝自商王仲丁后,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使王朝中衰、诸侯离叛的事件。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王、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乱”。九世之乱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


商庄王祖丁

商朝第十六任君主

别名:子新祖丁,且丁,庄王


祖丁,在甲骨文中作且丁,姓子,《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名新,中国商朝第16任君主。祖辛之子,前任君主沃甲之侄,盘庚之父。《竹书纪年》称祖丁定都于庇。《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在位32年。死后由堂弟南庚继位。祖丁,在甲骨文中作且丁,姓子名新,中国商朝第17位君主。商王祖辛之子,前任国王沃甲之侄,盘庚之父。根据《竹书纪年》,定都于庇(今河北省邢台市),共在位九年(-说32年),死后由商王沃甲之子南庚即位。谥号“商庄王”


商顷王南庚

商朝第十七任君主

别名:子更南庚,商顷王


南庚,姓子名更,生卒年不详,商朝第十八任君主。商王沃甲子,商王祖丁堂弟,祖丁死后继位。在位28年,病死。南庚在位时,商朝国运再度衰落,将国都由庇(邢)迁至奄(今山东省曲阜县)。死后由祖丁之子阳甲继位。谥号“商顷王。


商悼王阳甲

商朝第十八任君主

别称:子和

主要成就:定都于奄、西征丹山戎

相关事件:九世之乱


阳甲,生卒年不详。阳甲在甲骨文中称象甲,姓子名和,是中国商朝的第十八位国王,商王祖丁之子,后任国王盘庚之兄,南庚死后继位。在位7年(一说4年)病死。阳甲在位时,商朝内乱不止,奴隶主贵族之间相互残杀。阳甲已无法控制局面。定都于奄,曾西征丹山戎,在位期间,商朝再度衰落,诸侯不朝。谥号“商悼王”

阳甲,祖丁子,南庚死后继位。在位7年,病死,葬于狄泉。阳甲在位时,商朝内乱不止,奴隶主贵族之间相互残杀。阳甲已无法控制局面。


商王朝继位的现象可以看出,商人前期的继承法多以兄终弟及为主,以父死子继为辅,即便传子,也多传弟之子,少传兄之子。由于商王的妻妾众多,故其子辈的兄弟一般也很多。因此,在兄终弟及的制度下,往往会引起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王位而发生冲突。直到武乙废除兄终弟及,确立父死子继后,这种局面才有所缓和,但那时离商朝灭亡只有四代了。到帝乙时形成了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这种继承制度为周朝所承袭。自仲丁到阳甲的九个商王中,每一次王权更替,都引发了剧烈的争夺造成九世之乱,从而使得王室势力逐渐衰弱,产生各诸侯、方国不朝叛出的政治危机。司马迁说:“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这种看法是很有见地的。阳甲在这样的局面下即位,可以说是矛盾重重,因难重重,内外交忧,力难从心。因此太史公说:“帝阳甲之时,殷衰。” 阳甲在位七年,死后由盘庚继位。


商世祖盘庚

商朝第十九任君主

别名:子旬盘庚,般庚

主要作品:《盘庚》三篇

主要成就:迁都于殷,复兴商朝


盘庚,甲骨文作般庚,生卒年不详,子姓,名旬 ,商王祖丁之子,阳甲之弟,商朝第二十位君主。阳甲死后,盘庚继位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盘庚迁股"盘庚迁殷后,整顿商朝的政治,发展经济,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盘庚病死后葬于殷。


商朝自商王仲丁以后,国势逐渐衰落。当时废弃长子继位制度,常拥立诸兄弟和他们的儿子继位,他们常争夺继承权,造成商朝九代混乱,诸侯都不来朝见,史称九世之乱。盘庚的父亲是商王祖丁。祖丁死后,祖丁叔父商王沃甲之子南庚继承王位。南庚死后,祖丁之子、盘庚的哥哥阳甲继承王位。阳甲统治期间,商朝国势继续衰落。阳甲死后,盘庚继承王位。盘庚即位之初,商朝国都位于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决定渡河南下,迁到商汤的故地亳(今河南商丘)定居。当时商朝已经五次迁都,朝廷居无定所。因此民众相互慨叹,都发怨言,不想搬迁。盘庚于是晓谕诸侯和大臣说:“从前,先王成汤和你们祖先共同平定天下,一切法则都能遵循。舍弃这些好的法则,而不努力实行,凭什么成就德政呢?"。于是渡黄河南下,迁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来盘庚又迁都于殷,史称“盘庚迁殷”。盘庚迁殷后,推行商汤的政令从此百姓安宁,商朝国势再度振兴。故后世称商朝为“殷”或“殷商”


百姓思念由于盘庚遵循商汤的德政,所以诸侯都来朝见盘庚。盘庚死后,葬于殷(今河南安阳),由其弟小辛继承王位。小辛即位后,商朝再度喜败。百姓思念盘庚德行,于是写作《盘庚》三。


商章王小辛

商朝第二十任君主

别名:子颂小辛,章王


小辛,商朝国王,姓子名颂,商王盘庚之弟,商王祖丁之子。盘庚死后继位,相传在位21年,小辛,商朝国王,姓子名颂,商王盘庚之弟,商王祖丁之子。盘庚死后继位 盘庚之弟子颂 盘庚之弟子颂。相传在位21年,病死,葬于殷。小辛继位后,放弃了盘庚的治国之策,商朝国运又一次憙落。死后小乙继位。


商惠王小乙

商朝第二十一任君主

别名:子敛小祖乙,后祖乙,亚祖乙

主要成就:征伐过东夷、鬼方等;制定了商代祭祀制度。


小乙,姓子名敛,是中国商朝第22任君主。他是前任君主小辛之弟,元年丁酉,王即位,居殷(河南安阳殷墟)。《外记》载其在位21年。死后由儿子武丁继位。


小乙,本名子敛,小乙是庙号,殷墟甲骨文又作小祖乙、后祖乙、亚祖乙。继小辛继位,仍居殷。殷墟卜辞列为直系先王祭祀。在位时让太子武丁去田里耕作,为以后武丁中兴打好了关键的基础。小乙六年,命世子武丁居于河,学于甘盘。《竹书纪年》记载:“小乙在位十年,陟”。(《太平御览》八十三引《史记》:“小乙在位二十八年。”《外纪》:“在位二十一


商高宗武丁

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

别名:子昭武丁

主要成就:复兴商朝,开创武丁盛世

在位时间: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


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年一公元前1192年。武丁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已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史称“武丁盛世”。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庙号高宗,死后由其子祖庚继位。


继承王位武丁是商王盘庚的侄子,商王小乙之子。相传,武丁少年时期遵父命行役于外,与平民一同劳作,得以了解民众疾苦和稼穑艰辛 ,与下层民众比较接近。武丁在位前,是一个“旧劳于外,爱管小人”,武丁长期在外,不能不认为是小乙的有意安排,马融曾说,武丁为太子时,其父小乙使行役,有所劳苦于外,与小人从事,知小人艰难劳苦7。公元前1251年,商王小乙去世,武丁继任商朝君主之位。[1] 武丁继位后,想要复兴商朝,但没有得力的大臣辅佐。武丁因此三年不说话,将一切政事交由家幸决定,自己则观家国家风气.


武丁继位之初,朝中并非无人可用,《尚书·说命中》:"台小子旧学于甘盘。”《史记,殷本纪》:"帝武丁即位..….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家率,以观国风。"可见,除旧有的官僚体系外,武丁既有可托政事的家率,又有可以师事之的甘盘,并不缺乏治国的人才。后来,武丁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担任宰相,辅佐朝政,傅说尽力辅佐武丁,将商朝治理得很好。史籍中多有记载:《墨子尚贤》:"昔者傅说被褐带装,唐筑于傅岩,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者傅说居于北海之州,圆土之上,衣褐带索,唐筑于傅岩之城。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国语,楚语》:"昔武丁能耸其德…….而又使以梦象旁求四方之贤,得傅说以来,升以为公,而朝夕规谏。”《史记,殷本纪》记载:“武丁.……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商大治。故以傅险姓

之,号曰傅说”武丁利用“梦帝赉予良弼”的策略提高了傅说的宗教地位,同时也极力提高傅说在行政系统中的地位,称傅说“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眼眩,厥疾弗瘳,若既弗视地,厥足用伤。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使之成为权力系统中的关键人物。


武丁利用傅说进行强化王权的同时,也在理论和制度上对采取了集中权力的措施,集中王权的方法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尚书·说命》中比较详细的记载:一是强调“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的君臣秩序。二是改革用人制度,加强商王对官员的任免权。“官不及私昵,惟其能,酹罔及恶德,惟其贤。"建立任人唯能、任人唯贤的规则,力图改变盘庚所强调的“惟图任日人共政”的用人模式,"最终取得了对官吏的最终任免权”。这实际上是对1日贵族在任职特权上的否定,大大加强了商王选拔官员的自由度,对王权的加强具有积极的意义。三是改革祭祀制度,把神权学握到商王手中。商代前期与王权对立的贵族主要是依靠神权,《尚书·君》:“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所以列举的权臣皆是“格于上帝”的巫师,神权构成对王权的主要威胁。商代的神权最主要表现于祭祀权,研究表明,武丁前期的祭权十分分散,多种非王卜辞都有频繁祭祀祖先的记录,有的甚至祭祀商王的远祖。针对这种情况,武丁提出:"黩予祭祀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对祭祀进行改革。


武丁时期,特别是通过对土方、舌方和羌人等方国部落的一系列战争,不仅消除了边患,有利于边疆的开拓和发展,而且通过战争掠夺了大是财物和奴隶,从而又促进了商代奴隶制社会经济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庙号高宗由其子祖康继位。


商后平王祖庚

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

别名:子跃且庚

主要成就:遵行礼制

代表作品:《高宗肜日》


祖庚,商朝国王,姓子名跃,在位约7年,他是商朝著名国王武丁次子。病死,葬于殷。祖庚有长兄祖己,因受后母诬陷被父亲武丁逐出京城,后含冤而死。三弟祖甲为后母所生,为表示不愿与兄长争夺王位,便暗暗地离宫出走,武丁病死,祖庚得以继位。祖庚死后,三弟祖甲继位。


武丁是想将王位传给长子祖己的。祖已是一名孝子,有孝名,被称为“孝己”。他每晚要起床五次,看父母是否睡得安好,因此深得武丁的宠爱。但是由于祖己的母亲早逝,他的继母不喜欢他,在武丁面前说了他许多坏话,结果被流放到外地。祖已经受这一打击之后,不久就忧愤而终。“尸祭”从夏朝开始就有了,“尸”一般由长子或长孙充当。成语“尸位素”就是从“尸祭”演变而来的,因为“尸”除了在祭台上接受祭拜外,可以只食斋而不干活。祖己就充当过“尸”受百官祭拜,他获得这样的资格实际上就相当于太子的地位了。商王室祭祀祖先时,祀典是非常隆重的,要由生人充当祖先的“尸”,去接受百官的祭拜,这就是所谓的“尸祭”。


武丁正因为有自己年轻时被外放的经验,他才效法先考放逐祖己的,可惜祖已没有领会父亲的苦心。《太平御览》中说“殷高宗有贤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认为祖已被武丁流放与武丁年轻时被小乙放出性质不同。说前者是因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引起的,后者是为了培养王位继承人,因此视武丁放逐祖己为“失德”。渔火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其实,武丁流放祖己,一是想避开祖己和继母的矛盾;二是因为自己也从小被父亲小乙外放过,所以认为将祖己放到外地去体察民情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祖庚的弟弟祖甲比祖康灵泛些,武丁临终时欲立祖甲为继承人,但祖甲认为自己是祖庚的弟弟,不该得兄长之位,就逃到民间去了。


《尚书》记载:“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意思是说,到了祖甲,认为代替兄长为王是一种不义的行为,就逃到民间当了小民。由于太子祖己早死,武丁死后,王位就由祖庚继承。祖庚没有什么才能,武丁生前就不看好他。祖庚在位只有七年就去世了,死后由祖甲继位。由于祖己的孝名深得人心,祖庚又是因为他的生母搞阴谋才取得王位的,而且祖庚即位后也没有什么建树,因此引起了朝廷文武百官的非议。


祖甲避王位:祖已(孝己)、祖庚、祖甲均为武丁之子。长子祖己未及继王位便已死去,次子祖庚立为太子。但武丁两个都喜爱,祖甲是后母所生后母当然要在武丁面前提立祖甲为储君。祖甲认为这是违礼之举,若强行废立,怕重演"九世之乱”的局面,故仿效当年武丁,离开帝都,到平民中生活。武丁驾崩后,帝位由祖庚继承。祖庚即位十年左右病死,祖甲方才回帝都继承君位。


祖庚死后,他的弟弟祖甲继了王位,秉承了他遵行礼制的风范。祖甲曾经生活在平民中,了解平民的疾苦,他限制大大小小的贵族对人民的榨取和掠夺,甚至修改《汤刑》,以严刑来限制这些不孝子孙。因此招致贵族对祖甲的不满及刁难,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祖庚在这期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祖甲之后的商代,国力逐步衰微,并最后走向了灭亡。在武丁、祖庚和祖甲父子三人统治的100余年间,是商代中兴的极盛之期。这一时期,商朝的统治力和国威远播四方,而且以青铜为代表的中原文明也非常辉煌。


商世宗祖甲

商朝第二十四任君主

别名:子载祖甲,且甲,帝甲,定王

主要成就:征伐西戎


祖甲,生卒年不详,亦称且甲、帝甲,子姓,名载,商王武丁之子,商王祖庚之弟,商朝第二十五任君主,祖庚死后即位,《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在位三十三年,曾征伐西戎,他在位早期尚能照顾一般民众,商朝中兴。祖甲死后由其子原辛即位

商代鼎盛时期,高宗武丁偏爱幼子祖甲,打算废太子祖庚而改立祖甲。祖甲认为这是违礼之举,不可强行废立,否则就可能重演“九世之乱”的局面,因此他效法武丁当年之举,离开王都,到平民中生活。武丁死后,由太子祖庚继承王位。这使祖庚非常感动,便立祖甲为王位继承人,祖庚即位7年左右病死,祖甲这才回到王都继承王位。


祭祀:为了报效祖先功德,商人盛行祭祀,但所祭对象和顺序都很零乱,没有一定的规矩。祖甲即位后,创造了“周祭”之法,具体方法是:从每年第一旬甲日开始,按照商王及其法定配偶世次、庙号的天干顺序,用羽、彡、三种主要祭法遍祀一周。周祭以旬为单位,每旬十日,都依王、妣庙号的天干为序,致祭之日的天干必须与庙号一致。如:第一旬甲日祭上甲、乙日祭报乙、丙日祭报丙,直至癸日祭示类;第二旬乙日祭太乙(汤)、丁日祭太丁;第三旬甲日祭太甲、丙日祭外丙。如此逐句祭祀,一直祭到祖甲之兄祖庚。用一种祭祀法遍祭上甲到祖庚的先工先王,需要九旬。祭毕,再分别用另两种祭法遍祀,直到全部祭遍为止。周祭之法,使殷人的祭祀系统更为严密规范,因此盛行于商代后半期,并逐渐达到最高峰。祖甲创立的周祭之法是祖先崇拜和宗教制度的最好体现。在上古文明中,各大民族都有自己的祭祀体系,周祭之法和古巴比伦、古埃及的祭祀法各不相同,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祭祀系统。


征伐西戎:商朝君王祖甲执政后期,蚕丛氏部落不屈服商朝人的控制,领导部族奋起反抗,结果弱不胜强,战死岷山,族人四处逃散,他们的一支,““从茂汶盆地的东面翻过与崐山相连的玉垒山脉进入四川盆地的西北沿”,志在伺机重新抗争。


商甲宗廪辛

商朝第二十五任君主

别名:子先廪辛,冯辛,共王


廪辛,《竹书纪年》作冯辛,姓子名先,卜辞可能作祖丁,是中国商朝第25任国王,前任国王祖甲之子。廪辛以殷为首都。他死后由弟康丁继位。


廪辛时期,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於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


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音'田'tian/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原辛时期,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是内服与外服的划分,生活在商周之际的周公曾经在《酒诰》中这样概述其情况:“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


商康祖康丁

商朝第二十六任君主

别名:子嚣

谥号:商安王


康丁,姓子名康丁,一名器,甲骨文作康且丁,又作康丁,祖甲的儿子,廪辛的弟弟。廪辛死后,于前1152年一前1145年在位,在位7年,崩,葬于殷。他死后,由其子武乙继位。康丁,商朝国王,姓子名器,《史记·殷本纪》误作庚丁。在位时商朝愈加衰落。死后谥号:商安王。康丁在位期间,继续对西方的羝方、旨方等羌族部落进行征伐,虽然擒杀羌方伯,占领羌部分土地,但并没将其完全征服,成为隐患。康丁晚年信巫教,使巫教势力大增,危及王权。甲骨文记载,康丁开辟了以殷为中心的田猎场,用于田猎和军事演习,当然也间接地起到了开垦荒地的作用。


康丁在位期间,继续对西方的羝方、系方等方国部落进行征伐,也未能将其降服。康丁晚年信巫教,使巫教势力大增,已经危及到王权。他在位时,羌方在今陕、甘一带重又崛起,屡犯商王朝,常使商成军遭到很大损失,成为商王朝欲用兵的重点。商王针对羌方武装力量强悍等特点,战前进行了全面的谋划和布置,一面命成军暂避敌锋,待机而动,一面组织精锐部队适时增援抗击羌方进犯。由于采取积极防御策略,康丁时抗击羌方的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擒杀羌方伯,占领羌方部分土地,并派出与王族关系密切的逐、何等五族成守。但羌方并未被攻灭,成为隐患,


商武祖武乙

商朝第二十七任君主

别名:子瞿

主要成就:在神权政治向王权政治转变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


武乙(?公元前1113年),子姓,名瞿,商王庚丁之子,商朝第二十八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147年一公元前1113年在位。公元前1147年,庚丁去世,武乙继位。公元前1113年,武乙去世,死后其子文丁继位。武乙作为商代后期的一位重要君王,努力挽救国势,但是成效不大。武乙在神权政治向王权政治转变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但是他生性残暴,贪于享受,被后人评价为残暴的君王。


武乙,子姓,名瞿,是商王康丁的儿子。公元前1148年,商王康丁去世,武乙继任君位,成为商朝第二十八任国君。商王武乙元年(公元前1147年),武乙定都于殷。商王武乙三年(公元前1145年),武乙将都城从殷迁到黄河以北。同年,武乙将岐邑之地赐给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商王武乙十五年(公元前1133年),武乙再度将都城从黄河以北迁到沬(即朝歌)。商王武乙三十四年(公元前1114年),周部落首领季历(古公亶父之子)前来朝见武乙,武乙于是赐给他土地三十里,玉十对,马八匹。商王武乙十五年(公元前1113年),武乙去世。武乙死后,由其子文丁(《史记》作太丁)继位。


武乙在位时期,商朝国势已经逐渐衰落,政治观念和礼制方面开始产生变化,传统的天神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武乙便是其中的代表。武乙在位时期,商朝东方的部族东夷逐渐强盛起来,他们分别迁移到淮河、泰山一带,其势力更是达到商朝统治的中心地区。武乙南北征伐,先是征伐旨方。旨方在商朝的西部,势力比较强大,武乙在位时多次调动重兵加以征伐,参战军队常常在几千人以上。最后武乙征服旨方,俘虑二千余人,多数作为奴隶。武乙还曾经出兵讨伐并征服南方的诸侯国归国(在今湖北省秭归县境内),屠杀很多当地百姓。外交武乙在位时期,周部落首领季历曾前来朝见。


武乙昏庸无道,曾经制作一个人偶,把它称为天神。武乙与“天神”赌博,命令旁人作评判。“天神”输了,武乙就想法来侮辱它。武乙又制作一个皮袋,在皮袋中装满血,然后高高挂起,朝天射它,称做“射天”。雷击而死有一次,武乙在渭河平原上(黄河与渭河之间)打猎,晴天白日里忽然来一个露雳,不偏不倚正好击中武乙,武乙当场倒地身亡。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此种说法很有可能是仇恨武乙的巫师们编造出来贬低武乙的。从武乙晚年经常用兵于渭水流域的史料来分析,他可能死于征伐西方方国部落的战斗中。


商匡王文丁

商朝第二十八任君主

别名:子托、太丁


文丁,《史记》作太丁,子姓,名托,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商王武乙之子。具体在位年代不详,约在公元前12世纪之末。夏商周断代工程定为前1112年-前1102年。


武乙去世后,文丁继位。武乙时,西方的周部落逐渐强大。文丁在位期间,周侯季历伐戎有功,文丁忌惮,先嘉其功而杀之。文丁死后,其子帝乙继位。


商德王帝乙

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

别名:子羡帝乙

主要成就:东征夷族,迁都于沬


帝乙,子姓,名羡,是商王文丁(《史记》作太丁)之子。公元前1102年,文丁去世,子羡继任商朝君主之位,史称帝乙。帝乙继位后,商朝的国势已经趋于没落。帝乙二年,周部落攻打商朝。帝乙三年,昆夷攻打商朝,帝乙派遣将领南仲率军向西抵御昆夷的进攻,并且修筑朔方城。


当时,江淮之间的夷族强盛起来,准备大举进攻商朝。帝乙九年,帝乙出兵征伐岛夷和淮夷,途中受到孟方(今河南睢县附近)的截击。帝乙率领诸侯讨伐孟方,得胜而回。帝乙十年,帝乙率军继续南下征伐夷族,到达淮水流域的攸国。帝乙和攸国国君攸侯喜合兵攻伐夷族,于帝乙十一年得胜而回。帝乙十五年,帝乙再次率领诸侯南征夷族。帝乙长子微子启的母亲地位卑贱,所以不能立他为嗣子。而帝乙少子帝辛的母亲是正室,所以帝乙确立帝辛为嗣子,就是后来的商纣王。(而据《吕氏春秋》、《帝王世纪》记载,微子启与帝辛是同母兄弟,微子启出生时,他的母亲尚为妾,被立为王后之后生帝辛。帝乙因微子启年长,想立他为嗣,太史根据礼法认为微子启是庶出,帝辛是出,所以立帝辛为嗣子。)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沫(即朝歌今河南淇县)。公元前1076年,帝乙去世,其子商纣王继位。


商纣王帝辛

商朝第三十任君主

别名:子受纣王,受德,帝辛,商纣

主要成就:征伐东夷、开疆拓土

结局:商代灭亡时,鹿台自焚而亡


帝辛,(前1105年 前1046年),是中国商朝末代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记载中残暴的君主。在位30年,后世称商纣王。子姓,名受或受德,商谥帝辛,周武王称其为“纣王”,部分文学小说则称其为“寿王”,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他在前1105年前1046年在世,都城于沫,改沫邑为朝歌(今河南淇县)。帝乙去世,应立长子启,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而立少子辛为帝。帝辛自幼聪敏过人。《荀子·非相筒》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史记·殷本记》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傚、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毛泽东在评价帝辛时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统一东南以后,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诗里说:“但缘东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惭开化,国焉有宋荆与舒。

帝辛,子姓,讳受或受德,世称“纣”、“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代的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他于前1075年至前1046年在位。


帝辛非常重视农业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国力强盛。在位期间,继续对东南方向的人方(东夷)用兵,最后将其击败,将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然而,这场长久的战争导致了国内空虚。后来,周朝联合西方各方国一起讨伐商朝。在牧野之战中,商军溃败,帝辛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帝辛死后,其子武庚谥他为帝辛。周武王在其生前称呼他是“商王受”。帝辛死后,周武王便给他一个恶谥之名为纣,因此帝辛以“纣王”一名为后人所熟知。

當下書房
为振兴强盛国家而读书,为救度利益一切众生而读书;我读,你也读。努力读本科书、努力读课外书,无论任何年龄也不停读书,这是容易取得成功及无负此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自己而读书是小乘,为国家而读书是中乘,为众生而读书是大乘。#常观世音微语录#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