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科举功名的各类别称

文化   2024-11-06 19:49   山东  

解读科举功名的各类别称

庄文艺

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礼部举办的会试与皇帝亲自督考的殿试。科举制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由此改变原有的阶层禁锢,同时在民间,也被视为光宗耀祖的重大事件。

位于潮州牌坊街的状元牌坊
在一些传统文化保留较好的古城巷道中,时常可以看到古朴大气的石牌坊,这些牌坊有些是歌颂名宦贤臣的旌表坊,有些是表彰忠义节孝的公德坊,其中亦有表彰科举高中的功名坊。另外,在一些民间的祠堂中,门口的旗杆夹(有些地区是功名柱)和堂中高悬的匾额,大多都是族中科场扬名人物所立,以此来彰显家族无上之荣光。

左图为功名柱,右图为旗杆夹
在这些记录显赫功名的牌坊、立柱和匾额中,其镌刻的题词也是五花八门。除了常见的“进士”、“文魁”、“武魁”以外,或有“状元”、“榜眼”、“探花”、“解元”等高级别功名。除此之外,也经常能看到“岁进士”、“恩进士”、“贡元”等其它种类繁多的功名称谓。那么,这些功名称谓到底是什么级别呢,下面将对一些民间常见的功名别称进行列举注释。
 


状元  又称“鼎元”或“鼎甲”,及整个科举考试中最终登金榜第一甲第一名之人,历来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
榜眼  又称“玉堂”,亦是“三鼎甲”之一,榜眼作为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二名,不仅是一个荣誉的称号,还与特定的文化象征相关联。
探花  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此三者均为“进士及第”。
进士  科举考试中,乡试又称乙榜,会试称甲榜,因此,正科出身的进士,又称“两榜进士”。当乡试中举后即可参加会试,通过后继而参加殿试,殿试不做淘汰,只分名次等级。进士分三等,即是三甲。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会元  即是会试第一名的尊称。
贡士  即是会试中式者,授予“贡士”之衔。
明通进士  即是明、清科举会试中增加录取的榜额。在举人参加的会试落选后,选取文理明通者补授教职,于会试正榜上续出一榜,谓之“明通榜”。这种未参加殿试而特授的贡士,俗称“明通进士”。
解元  又称“解首”、“举首”、“乡魁”,即是乡试高中第一名者。
亚元  即是乡试中式第二至第十名者,皆称亚元。
经魁  乡试中式第三、四、五名者又称为经魁。
亚魁  乡试中式第六名者又称亚魁。
五经魁  在明清科举制度中,五经魁特指考生于五经试题里各认考一经,录取时取各经之第一名合为前五名,又称“会魁”。  
文魁  即是在乡试中式的举人,别称“文魁”。
武魁  即是在武乡试中式的举人,别称“武魁”。
贡元  即是贡生的尊称,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明经进士  清代贡生,别称“明经”,民间多有尊称“明经进士”,但此进士之称有别于正科的“两榜进士”。
太学生  又称“国学生”,即是监生的别称,指进入国子监(太学)进修的生员。
监生  即是进入国子监(太学)进修的生员。
举监  参加会试落选的举人,复由翰林院择优送入国子监学习者。
荫监  凭借父辈做官、皇帝特批而成监生的,称为荫监,又可以分为“恩荫、难荫”二种。
恩荫  是一定品级以上官员子弟或勋戚子弟、以及国家庆典时皇帝特批入国子监读书的学生。
难荫  是一定品级官员死后、以及殉于国难的地方官员嗣子入国子监读书的学生。
例监  是指因监生缺额或因国家有事,财用不足,平民纳粟于官府后,特许其子弟入国子监学习者,故又称为“民生”。
选魁  又称“选贡”,明制于岁贡之外考选学行俱优者充贡,因有此名。

拔元  即是五贡生中的“拔贡”生,意思为选拔进贡。清制定六年选拔一次,乾隆朝改为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拔贡是五贡生中最具含金量的一种,尊称“拔元”。    
优贡  又称“贡监”,五贡生中的“优贡”生,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制,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优贡的地位仅次于拔贡。
挨贡  明清科举制度中的一种方式,即府、州、县学生员按规定次序选升为贡生,以资历最老的优先入选。
岁进士  五贡生中的“岁贡”生,科举制度中由地方每年选取一定名额的优秀生员贡入国子监修习,民间尊称“岁进士”。
恩进士  五贡生中的“恩贡”生,科举制度中,如遇国家举行盛大庆典(如皇帝登基、生日等重大事件),科举都会加设恩科,选贡也同样照例加设,民间尊称“恩进士”。

副贡  五贡生中的“副贡”生,在乡试录取名额外列入备取,可入国子监读书,称为“副榜贡生”,故简称副贡。
例贡  清代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因为不由考选而由生员援例捐纳,故称例贡,不算正途。
附贡  例贡之一,是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贡生类型,特指通过报捐方式取得贡生资格者。
增贡  例贡之一,由增生通过报捐方式取得贡生资格者称增贡。而增生是指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故称增生、增广生。
廪贡  例贡之一,指府、州、县的廪生被选拔为贡生。亦用以称以廪生的资格而被选拔为贡生者。    
廪膳生  简称廪生,生员考试中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被称为廪生,他们可以获得官府提供的廪米津贴。
庠生  俗称“秀才”,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的生员的别称。
增生  是府、州、县学增加录取名额录取的生员。
附生  是府、州、县学附加录取的生员。
例生  亦称饷生,捐纳取得的生员,仅在清康熙年间实行过。

     

   

 

     

  

 

   

當下書房
为振兴强盛国家而读书,为救度利益一切众生而读书;我读,你也读。努力读本科书、努力读课外书,无论任何年龄也不停读书,这是容易取得成功及无负此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自己而读书是小乘,为国家而读书是中乘,为众生而读书是大乘。#常观世音微语录#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