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到作者

文摘   2024-10-25 16:13   江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 习近平2015年12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第一次爱上文学、成为文学杂志的读者,还是在我14岁读初二的时候。

1981年,我念初一。这一年,老家丰县发生了一件读书人的大事。我们县的作家赵本夫(后来著名电影《天下无贼》的小说作者),一篇《卖驴》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去北京领了奖,可风光了。因为赵本夫家乡和我们村挨着,责任田都是连边地。他又曾在我们单楼公社做过宣传报道员,我们村许多人都认识他。大家熟识的一个青年后生一下子在北京得了奖,尽管乡邻们不明白啥是小说,啥是文学,他们还是把这事儿传得神乎其神。

毫不意外的,我们学校里也兴起了一股文学热潮。同学们传阅几期《丰县文艺》还有《雨花》 杂志,上面有赵本夫新的小说。数年前,我在华山中学担任顾问,学校在那年的423日“世界读书日”前夕,举行师生文学诵读活动,让我邀请名人给师生做个讲座。我给赵老师打电话,他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邀请。讲座的时候下起小雨,我问他要不要派个老师给您在旁边撑个伞,赵老师很大度地说:“学生们都淋着,给我打伞像个什么样子?不打。
上学时老师给我们的是一堆少了封皮的杂志,叫做《读者文摘》。我们拿到这些残破的、不知被多少人翻了多少遍的杂志,一下子就迷上了——里面的文章长的也就两页,很多文章都是一页半页,正适合我们学生在课间十分钟之内读一篇。同学们争相传阅,读了杂志还做笔记,把上面的精彩语句摘抄下来。渐渐的,我的作文被老师选作范文,在作文课上宣读。那个时候,我大哥正在村上做会计,村上订的报纸有《人民日报》 《新华日报》,每次报纸来了,大哥就把副刊那一页撕下来给我留着,作为我的读物。其他的大多都被乡邻要去,要么包糖,要么剪鞋样(手工做布鞋的样版) 去了。初二时有好多次,我把自己的作文认真誊写,寄给《人民日报》“ 战地”副刊,许久没有消息。一天,班主任老师忽然在放学时塞给我一个厚厚的牛皮纸大信封,上面赫然是“人民日报社”几个红色大字,我猜想里面是印着我文章和名字的样报。我声音颤抖地对班主任说,老师,我投稿投中了。拆开信封,才发现是好几篇我的作文的退稿。里面夹着一封信,称呼我马行提同志,说文章不符合报纸副刊的发表要求,现予以退回,希望好好学习,多多读书,厚积薄发,等等。我在老师面前“哇”地哭了起来,老师搂着我的肩膀说,你作文写得已经很棒了,但要知道,《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这都是全国、全省的顶尖大报,文章稍微弱一点,也上不去。人家编辑老师该得多忙呀,每个月收到的稿子,总得有个三万五万篇吧,没把你的稿子扔到垃圾筐,还给你收集起来退给你,还给你写信称呼你这个14岁的毛头小子为“马行提同志”,说不定是看你还有点才气,才这么鼓励你、培养你呢,你可别辜负了人家的一片心意。多年以后,这段经历被我写成一篇散文《来自“战地”的一封信》,发表在人民日报报系《市场报》副刊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3年,我初三毕业,见到当兵七年第二次探亲回家的二哥。二哥1976年高中毕业当兵去了新疆,从小到大,成绩优异,一直是我的偶像。他这次是带着二等功的荣誉返乡的,县武装部组织很多人敲锣打鼓到我家送奖章和新疆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的奖励命令状,还有军属慰问金。二哥一再说服父母,将八十元慰问金,留出一半给我买书读书用。

这年的秋季开学,我就收到了二哥给我订购的 《读者文摘》和《语文报》合订本。他在信中对我说:“学习上没法更多帮助你,你要自己努力,要有自己的目标。《读者文摘》是个好杂志,我在连队图书室,每期必看。它的文章短小精悍,立意高远,发人深思,给人智慧。你看,《读者文摘》的文章,就是把道理和思考隐含在故事当中,有类比,有思辨,有感悟,避免了直白、浅薄的说理和抒情,多有味道,而且篇篇有味道。你写作文,就要按照这个路子去写,肯定没错,考大学的时候作文一定能够得高分。”

高中三年,我就在 《读者文摘》的文风滋润和二哥遥远的信件牵挂中度过。我的语文和作文成绩也一路开挂,在全年级500多学生中遥遥领先,保持在前两名的位置。1986年高考预考时,作文得分49 (满分50),正式高考时作文得分47(满分50)。报志愿时,我的第一志愿就是兰州大学中文系。二哥问我为啥报那么远的学校?我说,我就想去兰州上学,那是出《读者文摘》 杂志的城市。

令人遗憾唏嘘的是,最终我还是以三分之差无缘兰州,而进了我们江苏省的师范院校,毕业后做了高中语文老师。从我21岁大学毕业那年第一次发表作品,到当教师后的十多年,是我写作最勤奋、发表作品最多的时期。最疯狂、最巧妙的时候,居然同一天,在《人民日报·海外版》 副刊、上海《文汇报》 生活副刊、《海南特区报》周末副刊和广州 《现代人报》,同时发表四篇文章。这一时期,我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还孩子一片净土》。最有意义的是,我的两篇作品 《重用自己》 《童年听蝉》 分别被《读者》200221期和 《读者》 乡土人文版转载。我从20年前《读者文摘》《读者》 杂志的读者,一下子变成了《读者》的作者。收到读者杂志社寄来的转载稿费和样刊,感到十分的高兴和荣耀。
订阅多个版本的 《读者》杂志,早已成为我的生活习惯。在流行网络阅读等碎片化阅读形式的今天,我依然更加喜欢和适应纸质书刊的阅读。《读者》的墨香,依然浸润着我渐次步入老年的岁月。但无论在哪一个学校工作,我都喜欢把《读者》这一高品位且与我有过交集的刊物,作为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馆配期刊,作为学生的必读刊物。我希望这本与我的成长和生命长期交织的刊物,能进入更多孩子的青春年轮。



(作者 马行提


END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fengxianwenyi

 投稿邮箱 

jsfxwlgzh@163.com



丰县文艺
文学艺术交流平台,推送前沿知识、经典品味、精品美文、摄影作品、书法美术、文艺信息、征稿启事等系列,内容丰富,质量上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