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变形记”:超越语言的中华智巧(一)

文摘   2024-10-21 17:14   江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 习近平2015年12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汉字形体的构造蕴含中华民族的智巧,汉字形体的变化也常常具有字符音义之外的深意。这是汉字区别于拼音文字的重要特点,更是汉字文明与中华文明独特性的突出体现。

字形表意 直观模拟

汉字隶变之后,原始的象形性、图画性减弱,但起源阶段“依类象形”的独特属性,早已深深烙刻于民族文化心理,影响着国人的汉字认知心理和使用习惯。人们常常基于字形与事物外形的相似性,描摹形状、譬况事物,激活汉字的原始象形功能。例如,《诗经·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其中“杲”表明亮,用“日”在“木”上的字形,描摹雨后初晴时,霁日挂枝头之景,栩栩如生。又如,明诗《夜至西溪》:“凉月出复没,乱峰凹凸间。”句中“凹凸”字形与语义里应外合,表现谷峰交错、起伏不平之形,山峰之“乱”,如在目前。

如果说上述“杲”“凹”“凸”等字在以形表意的同时还兼表语义,那么汉字对语言功能的超越,更突出地表现在纯粹以字形关联客观事物的用法。例如,汉乐府诗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里的“田”不记录“农田”,仅因字形近似于有纹路的荷叶,故以“田田”描画莲叶茂盛相连之状。又如,宋诗“蛙翻白出阔,蚓死紫之长”,其中“出”字摹青蛙死后四脚朝天之形,“之”字像蚯蚓死后盘曲之状。“出”“之”着意以形譬喻,皆未对应语词义。再如,扬州有座竹林庭院名为“个园”,以“个”命名,取其字形像竹叶之貌,趣味了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形摹状还可直接以“某字形”明示汉字的超语言功能。例如,唐诗“十字津头一字行”,宋诗“耸成山字肩”,意象格外灵动。现代语境有“一字眉”“八字步”“国字脸”“工字楼”“丁字路口”“之字路”“田字格”“川字纹”“井字砖”,等等,都是以整字作为象形符号譬况事物的特殊用法。

构件分合 诸多意味

构件作为汉字的组成部分,有时也可“以形示义”,推动与语词相关的信息从“隐含”走向“呈现”。如“沉 (沈)祭”是上古祭神方式。《周礼·大宗伯》 中有“以狸沈祭山林川泽”的记载,指祭品沉入水中以供奉山川。语词“沉”仅表示“沉物入水(以祭祀)”之义,沉埋对象未知,而甲骨文中的“沉”字,有从牛、羊、玉等不同字形,构件标示不同祭品。类似的还有甲骨文的“牢”“牧”“陷”等字,替换构件有牛、羊、鹿、豕等,构件不同则关涉对象不同。

汉字的构件(包括无功能部件)本来是不能独立表达语言意义,也不能独立在语言链中使用的。如果出现构件或部件独立表义和独立使用的情况,就属于对一般语符功能的超越。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整字不表义,构件表实义。例如,学者冯友兰曾赠友人金岳霖寿联:“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米”字由“八十八”三字组成,“茶”字由上部两个“十”和下部“八十八”组成,相加为一百零八。“米”非指语词“大米”,“茶”亦与“茶叶”无涉,指称老人高寿的实意隐于字内构件,颇为典雅蕴藉。说话人的真实意指寓于构件之上,即使只知字义,不知其音,亦能识读使用。另一种是整字表实义,构件不表义,但整字被拆解成构件字直接编入语句。例如,《晋书》:“古月之末乱中州”,其中“古月”为“胡”之隐语,指代胡人。宋诗“坐看十八公,俯仰灰烬残”,“十八公”析自“松”,代指松树。构件仅代表所拆原字,没有记录语言的功能。一拆一合中,诗歌饶有旨趣,亦富于委婉之意。


(作者 


END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fengxianwenyi

 投稿邮箱 

jsfxwlgzh@163.com



丰县文艺
文学艺术交流平台,推送前沿知识、经典品味、精品美文、摄影作品、书法美术、文艺信息、征稿启事等系列,内容丰富,质量上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