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 习近平2015年12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形体变异 颇具匠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用字变换 另有追求
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常换用别字,这与民俗文化有关,往往暗含深意。如辽代字书 《龙龛手镜》后因避赵匡胤祖父赵敬讳,改“镜”为“鉴”;明末刊刻书籍时,为避讳明光宗朱常洛名,选用同音的“尝”“雒”两字替代“常”和“洛”。换用字体现了当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文化习俗。
在农历春节的拜年语中,人们常会将成语中的某字改换为与当年生肖字音同或音近的字,目的在讨个好口彩,如大展鸿“兔”、事业兴“龙”、“羊”眉吐气、“鸡”祥如意、“猪”事大吉等。换字使用有时是为了追求含蓄典雅,如书信中常把“贤弟”写作“贤棣”,除“棣”“弟”同音相通外,更因《诗经·小雅·常棣》是歌咏兄弟友爱的诗篇,以“棣”代“弟”,更显雅致。地名改字也有求雅的考量,如北京胡同名曾批量改字以避俗,“母猪”胡同改为“梅竹”胡同,“羊尾”胡同改为“扬威”胡同,“王寡妇”斜街改为“王广福”斜街等;另有澳门改古称“蚝镜”为“濠镜”,台湾改地名“鸡笼”为“基隆”。易俗求雅,反映时代的文化取向和当地人的思想观念。但地名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古代人民的聚居理念和文化传统,如果不是为了避俗求雅,最好不要随意更改地名用字。
汉字具有超语言功能,字形变异,用字替换,往往意在言外,另有神智,这种暗含的文化深意需要我们细细体会。
(作者 李晶)
END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fengxianwenyi
投稿邮箱
jsfxwlgz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