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734|知道不知道

文摘   2025-01-08 07:27   北京  



在黄冈那个小地方上学的时候,特别想要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感觉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一直到高中才第一次认真逛了一次武汉,第一次吃肯德基,觉得怎么会这么美味。
后来北上求学,在京城和同学四处逛,骑着破自行车,到处泡图书馆,去触摸胡同里的砖墙,感受这座不属于我的城市。
相比我在家乡的父母和留下的同学,我懂了很多,很多见闻,很多千奇百怪的人。
假期每次在北京西站坐火车离开这座城市,都有些留恋,因为这里不属于我,虽然很喜欢自己的家乡,但是我并不想回去生活。
亲友同学有些生活上的事也会问我怎么看,就连知识渊博的父亲也会来跟我聊聊。
这些阅历,读过的书,让自己感觉好像对这个世界更了解,了解,也就不那么害怕,也就更加自如。
研究生毕业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有一整套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解决任何事情,很狂,很愤青,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再改变了。
可是,到了工作中,才发现所谓的见闻,在新的环境中完全用不上,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所关注的点,对自己来说完全是陌生的。
陌生到怀疑自己学的东西,到底有没有意义。
一年半载之后,当一切上手,我又觉得容易,开始有些翘尾巴,觉得这个世界也不过如此。
然后结婚生子,出国工作。
孩子诞生的时候,父母也同时诞生了。
从黄冈到北京,从北京到世界。
第一次去伦敦,在机场被移民官员盘问来什么,不要脸地天南地北侃了大半天,口语没那么好,但心态却一直像印度人,很社牛,效果很好。
从那些看过的书,到你真正触摸这个世界的内核,包括接触各种不同肤色、宗教、文化、国籍的人,在内心是山和海的跨越。
回国之后,觉得三十五年的经历,加之那些见过的生死,人一下就低沉了下来,从社牛变掉落到社恐。
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看这个世界很灰,看不惯的东西很多。
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国内的节奏,但这座曾经那么想留下的城市,与去过的世界相比,似乎突然变得无足轻重,而所谓的家乡,也就彻底成为父母而非我的归宿,我很爱自己的家乡,但不需要再回去,也回不去。
然后疫情三年的心态变化,都在过往的那些文字里。
朋友说我这两年明显改变了。
我也感觉了。
文字就是最真实的记录。
这几年经历疫情,父亲罹患癌症痛苦治疗的过程,然后奶奶离世,母亲身体也不太好。
也经历了朋友的背刺和背叛。
看了很多书,慢慢开始把过去的世界观打散重构,添砖加瓦,粉刷砌墙,一座更好看的房子。
然后去年一年的两点收获,也跟大家分享了。
2024年12月31日《

明白了自己的局限性,明白了想要什么,愿意付出什么,忍受什么,学会了如何平复内心,知道了更多。
人这一生,应该就是从不知道到知道到不知道又知道循环往下的过程,如果停留在任何一个阶段,仅仅笃定“知道”或者“不知道”,一切都很久不会变化,那并非稳定或岁月静好,而是该好好反省一下了。
在知道与不知道中,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对于自己灵魂的了解,会变得越来越敏锐,人的性格也会从激昂走向平静,就像江水到了入海口的敞口。
知道自己的“知道与不知道”,也就知道了别人的知道与不知道”,真的越过山丘,便知道从此不再期盼任何人的等候。



一个力争纯粹的人划出的桃花源
有门槛有态度
不一定篇篇正确但源自独立思考和原创
不接广告、不荐股、不带货、不荐理财保险
力求实事求是

立场坚定,爱国爱党理性思考,客观表达

三个号
大号记散文
小号写时评




之乎者野记
来自牧之野的独立社会观察和文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