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743|必修课

文摘   2025-01-18 07:35   北京  
看得见的伤口,都不难愈合


照片有点血腥,但不要担心,已经过去了。
当时切菜不小心切掉指尖一块肉、手在以很快速度喷得满水池都是血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却是坐下来,拍一张照片。
我就是在想,这些切肤感到的疼痛,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当未来痊愈的时候,再回头看这张照片,是个什么感觉。
而那一刻,就是到了现在心静如水写作的现在。
两个时刻,我都非常清楚,也因此,在那个当下,即便是剧痛,但我也没有特别的感觉。
简单止血,把菜炒熟,不要浪费,自己吃完,再去医院进行了缝合,医生给打了破伤风。
医院这个地方,你去了之后,人生会清醒很多,那里才是人间修罗场,反而在外面看似繁荣的世界,对比起来则显得那么虚假。
90%以上在医院之外焦虑和烦恼的事情,从你闻到消毒水味道开始,就全没有了。
在生命面前,一切会归真。
这便是一个成年人的必修课。
想说这些,其实是想送给一位朋友,她现在面临人生中很难熬的时刻,而那个时刻,我走过来了,有了很多独特的感受。
父亲从2019年9月确诊喉癌转移,到2022年1月离世的两年多里,我经历了痛苦的内心挣扎。
陆拾肆

就是,你明明知道一个确定的结局,然后让你睁大眼睛看着受刑过程,如同心灵的凌迟。
每一次联络和处理具体的事情,住院、化疗、手术、寻药,甚至不带任何关于病痛的谈话,都是小刀割一下。
看不见的伤口,反而愈合不了。
感觉那两年的状态就像全身都是这种伤口,然后暴露在飘着盐粒的空气中。
偏偏我又是个高敏感的人,如果想要抑郁,真的是分分钟的事,每一件小事,我都能写出一篇中篇小说。
如果愿意,我可以一整天把自己浸泡在悲伤的情绪中,任由它发酵,然后什么也干不了。
可是,我还有工作,还有孩子,那时还有疫情,要联系捐助,各种事。
于是我就花时间想了一下,我打算该怎么办。
如果整日消沉,只怕是自己也要吃药看病,到时候母亲既要照顾父亲,还要照顾我。
但如果一时无视或者忙去了,时时刻刻会有一种道德的背刺感,会有一个声音在谴责自己,说:
你怎么这么不孝顺。
这本来完全是一件悲痛、沉重和负能量满满的事情,但我内心的理智和看过的书都在提醒我,人越是在这种时刻,越是一种锻炼和成长,我需要找到一种更加积极应对的路。
因为只有我在情绪上积极了,才有可能扭转这种趋势,把不利的局面转变为积极的因素,而不是被它裹挟着过。
而积极的态度和残忍的现实之间,需要有个度,要能管控住自己的情绪。
有时候要悲伤,有时候又需要调节成平静,自如切换。
然后,摒弃所有情绪上的负罪感,把它变成一件件具体的事,从事件上去准备,完成了事本身,就代表自己尽了力,就不后悔,不去瞎发挥。
父亲身体不好是很早的事,他总想要个孙子,虽然我很当面很不留情面驳斥他这种老套的想法,但还是去造出一个。
父亲说云南有一种药材,他需要,马上托云南的朋友弄好寄回去,父亲很高兴,自己在那儿折腾半天。
虽然我查过了,那药其实没有多大用,但他高兴,就好。
父亲转院,牧野当时小,回不去,但我就带着他最喜欢的沐朵,去武汉看他,见到了,他马上就能坐起来,和沐朵开玩笑。
张医生给我推荐的一种蛋白粉,我看到之后就马上买给他吃,但他查了一下说嫌贵,没必要,我就骗他说是别人送的,他也就很高兴地吃了。
我没有办法天天去病床那照顾,这是不现实的,只是去做一些事,让这些具体的事,来冲抵漫无边际的道德负罪感。
关键时刻,需要有一颗铁石心肠。
因为,在葬礼上哭得越大声的,其实越是离得远的。
一个人,只有经历了这么多漫长的细小的心灵凌迟,到了最后时刻, 才不会哭的那么伤心,因为,那对人对己,其实都是一种解脱。
我父亲母亲,虽然性格强势,但都是非常好的人。
就是在大是大非上拎得清,这种正向的价值观也激励我能走出这段悲伤。
我母亲,虽然有时候会有些嘴巴不饶人,但是个非常善良非常有担当的人。
父亲治病,花那么多钱,都是她到处借,到处凑的。
说爱说关心说喜欢都很容易,嘴一张,眼泪一流,似乎情感就能弥漫,可是,真到了医院,冰冷的扫码器,长长一串的数字,能把手机和银行卡不犹豫递过去的人,她可能嘴巴笨拙,不会说话,但这才是最值得珍惜的人。
父亲当兵,对越自卫反击战斗英雄,对生死早就有超脱的看法,常常跟我开玩笑,说老天如果眷顾,最好的结果就是死的快。
生病的时候,除了情感上的羁绊,他可能会对母亲爆发情绪,但从来不会去麻烦我。
一直到离世的最后一个晚上,舅舅陪着他,凌晨两点多,他已经有预感,写下一段话。

舅舅就问他要不要给我打电话,他非常生气扔掉手机,说不要打扰我睡觉。
其实有一种体会,可能只有付出型人格才能真的懂,就是,虽然内心极为渴望别人的关怀,但直到临死,依然还是在为别人着想。
这种人的命运,就是孤独终老。
很多人不是这样,越是自己弥留的时候,越开始折腾身边的人。
大家嘴里不会说,但是内心,其实都开始烦了。
我那个好朋友,他更受折磨的,便是如此。
日子354|罗刹海市,八宝山下

所以,我总是会去开导他,有的需要忍受,事一定要做好,愿望大部分尊重,但是道德绑架不要走心,要心肠硬一点。
我就是我,这是你的父亲,你不一定要主导所有的过程,因为他自己都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家里的风俗可能又奇葩和难以理解,但是,你要主导的,是自己的情绪。
你不要想主导所有的流程,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一个框架中,真正说能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极少。
真的,你就是想死,都需要考虑很多。
所以,活着,才是最让人钦佩和勇敢的事情。
如果按照父亲的遗嘱,他要把骨灰都撒到长江里,党员不办追悼会,一切从简。
可能吗?
当时我坚持要这样,被骂得狗血淋头。
要不是奶奶还在,我其实不会管别人怎么看,要执行的是父亲的遗愿,这是我的父亲。
可是,奶奶在,亲友你一言我一语,就要按她们的礼仪弄,我便就不再多说话。
所以,在这一整段复杂的过程中,我们要清楚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什么是自己需要入乡随俗的,最重要的,是安顿好自己和最亲那个人的心情,放下内心非要别人按你愿望去做的执念,不要因此产生新的问题。
大的事情,尊重病患或长辈的意见,不要和习俗拧巴,改变别人的思维和习惯是难上登天的事情。
我们那就是,看到另外一家,婚礼和葬礼冲了,婚礼推迟,但另一位亲友因为程序的争执情绪没控制住,也脑出血了,忙中加乱。
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妥当,包括我父亲的遗物,母亲的一些要求,办完,我就要走了,其余委托亲友办理。
在父亲的葬礼上,我一滴眼泪也没有掉。
人生是漫长的潮湿,不必要把眼泪留给别人看。
真正感觉难受的,反倒是很美好和平静的时候,你却想起这些美好都与他们的支持有关,而他们却不能在身边与你一同分享,会觉得难过得流泪。
在你最为崩溃的时刻,在一切混乱挣扎在耳边起伏不休时,要安静下来想一想,想到另一张平静的画面,就像灵魂脱离躯体在俯视屋内的视角。
在生命面前,什么都是无足轻重的。
自己在内心对比两个时刻,学会去掌控自己的情绪,越是气氛发酵的时候,越要理性得像一块冰冷的黑色陨石。然后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但不要纠缠。
只有经历了这些,并且经过深刻地反思,这一生,才算是完整。
在后来生活工作的很多事情发生时,你会感觉,哇,这都算什么?会觉得自己过去无谓浪费的时间和心力毫无意义,除了生死,哪有大事啊,多半是庸人自扰罢了。
有那么多星辰大海要看,又何必纠结眼前的斑斑血迹?
写了这么多,送给我这位小朋友,这一路的旅程不会好受,但不要把它当成麻烦或负担,而是一个个磨炼,从中找到让你能够积极正向面对的点,然后踩着它们,去看到一个更好、更成熟、更慢、更安静的自己。
送你这三句话。
弘一法师:
见天地——知敬畏,所以谦和,进而无私。
见众生——懂悲悯,所以包容,进而无欲。
见自己——明归途,所以豁达,最终无为。

记得,一切都会过去的,关键是在这堂生命的必修课中,你学会了什么,成为了什么。


一个力争纯粹的人划出的桃花源
有门槛有态度
不一定篇篇正确但源自独立思考和原创
不接广告、不荐股、不带货、不荐理财保险
力求实事求是

立场坚定,爱国爱党理性思考,客观表达

三个号
大号记散文
小号写时评




之乎者野记
来自牧之野的独立社会观察和文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