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722|人生越重大的决策,越不能基于理性
文摘
2024-12-26 07:16
北京
像结婚、上学、择业、换工作等等人生中的重大决策,我们往往喜欢全方位分析,甚至要列一个表,把优劣都列出来,但即便再翔实,其实依然难以决定,想不清楚。
因为选择这个东西,只要出现,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有一个心理上的悖论:无论怎么选,多少都会有点遗憾。
特别是在后面路线受挫的时候,会不自然地想,如果当时XXX,现在会怎么样。但你最后的那个选择,就是你唯一的选择,都是当下的最优解。
就算重生一千遍,放在那个境况下,你再做选择,其实还是会选那一条。所以,为什么这位读者要来问我,因为他们看似犹豫,其实内心也已经有了倾向性的意见,我做的,只不过是帮他们挖掘最内心的那个东西。
那个东西,源于自己内心对命运的渴望和呼唤,最后是由自己的品格和性格起重要影响作用。但问题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不知道自己内心在呼唤什么,我们会强烈压制自己的感受,用一些世俗的标准和规则去框定它,去质疑。比如在这个问题中,未来北京可能的“更好”的机会,比如照顾家庭的惯性,比如一些并不存在的“心理障碍”。就是我们走到一定人生阶段,潜意识里是不愿意打破人生惯性的,习惯了适应现有环境,虽然也知道没那么好,但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渐渐长大的年纪,就不想去破坏这种安全感。惯性很容易,打破惯性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力量。因为科比代表的是一种对自己的狠劲儿,他就是通过一点点每天的努力,去向内求,成为最顶尖的超巨,而我们,做不到,越做不到,就越希望有个人能替你做到。社会越卷,自己越压抑越做不到,就越喜欢那些能够活出自我的人。
可是,就像蓝战非,大家都喜欢看他走世界,可是,那也只是源于一种朴素的祝愿,但其实,他自己,越走,看得越多,根本没有他自己说的那么开心。内心的充盈,其实就来自对自我的深刻检视,对于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能付出什么,能承担什么有个非常精确的计量。
你充盈的时候,走到哪儿,你都能赋能周围环境,而不是被环境决定,不停地换。特别频繁换男女朋友的,不是花心或有多能爱,本质是缺爱,缺安全感。这位读者朋友的爱人,内心充满了渴望,但“理性”告诉他,身边还一摊事,这么多困难,其实现在也挺好的,还是要慎重考虑。这就是为什么要提马斯克“第一性原理”,你必须非常准确抓住自己,然后决定后,剩下的就不是衡量理性,而是如何更优解决问题。北京“未来好的工作”是个不确定因素,而且也未必他就没有机会,但上海的工作内容如果自己经过调研确实能提高自己,还能增加收入,完全现在就可以去。老人生活还可以自理,那就请个好的护工和保姆,周末就从北京回来多探望一下,也方便,就是辛苦一点,不是问题。
至于租房,只要花钱,在上海,就算想住在黄浦江面上,也是可以想办法的。
人生越重大的决策,在做好充分调研的基础前提上,最后要把决定,交给你的直觉,而不是自以为聪明的算计。因为人算不如天算,你做再多的功课,认知水平再高,都很难预判这个时代的变化。去理性衡量条件,常常会发现挂一漏万,变量太多,事与愿违。但当你发自内心要做某件事,你的精神、欲望和主观能动性强烈,全宇宙都会来帮你。思维模型里,有个很重要的准则,就是不后悔原则,这事,如果当下你没选择,十年后你回头看,自己是否后悔。
以前写过的,我们只是更高维度的投影,而身边的残像其实都不是真实的,我们唯一能跟最高维度相连的,就是自己的感受。
而当你改变了当下的自己,你就也改变了最高维度的真实实体,也同时改变了过去和未来。
从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人生所有的重大选择都没有基于所谓的"理性",我就是追求自己的内心最朴素的感受,想要做什么,坚持什么,然后起码从现在回头看,那些看似荒谬的选择,一直领着我走到了现在,不受周围人或环境的影响。
所以,我从不怀念青春,不怀念过去,我喜欢现在的自己,喜欢那些无人问津的小路。如果有一天,当内心的呼喊声真的变大,我也可以随时舍弃当下所获得的所谓“社会认同”。我就要这样一辈子走下去,因为不这样走,才是我一生最懊悔的事情,我很确定,十分确定。
一个力争纯粹的人划出的桃花源
有门槛有态度
不一定篇篇正确但源自独立思考和原创
不接广告、不荐股、不带货、不荐理财保险
不哗众取宠、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不在乎
立场坚定,爱国爱党理性思考,客观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