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中接手了一个遗产继承的案子。被继承人生前独居在曼哈顿一个公寓里,自然死亡后两天才被邻居发现,享年75岁。
逝者生前从未结婚,除了一个在邻州的弟弟,没有其他任何亲属,甚至弟弟和他也很久没有往来。他生前没有遗嘱,住的公寓是租的,倒是银行账户里发现还有十多万美金。按照纽约州继承相关法律规则,他没有配偶子女也没有父母,只有一个亲弟弟,这笔钱在缴清政府税费和律师费用后依法由弟弟继承。
案情非常简单,没有什么新奇信息,但我在案卷里第一次看到了纽约市的死亡证明。从这张纸上可以对这个人一生的大致轨迹有所了解。
我盯着这张死亡证明看了很久,有点感慨。
逝者来世间走一遭,在这个号称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出生,在这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做了一份房产中介工作,却没有拥有过属于自己的房产,最后在出租公寓里孤零零地离开。
薄薄的一张纸,是他来过世界的证明,也是他和这个世界最后的链接。
摘自网络
不知道老先生告别世界那一刹那,心里是什么滋味?是孤独、是眷恋、是不舍,是遗憾、是解脱,还是五味杂陈。
据他弟弟说,哥哥大半辈子都是一个人生活。
晚年独居的日子里,他觉得过人间值得吗?当初是主动选择享受自由还是无可奈何独自老去?我的脑海浮现出一长串问题。
和同事讨论这个案子时,她说自己之前还接手过一个案子,也是独身老人。生前一直住在一个破旧的拖车里,也是死后几天才被发现,也是这样没有遗嘱,让所有人意外的是,就是这样看上去过着穷困潦倒生活的老人居然在银行有上百万美金存款。因没有遗嘱,也没有任何亲人,钱归了纽约州政府。
难怪,在美国遗产规划非常普遍,平常百姓家也会主动找律师为自己立遗嘱,而不只是有钱人的安排。
刚好最近无意看到一则报道,了解到宋美龄、宋蔼龄,宋子文、孔祥熙等几位当年我在课本里看到的历史人物,就葬在离我们小镇不到两小时车程的Ferncliff墓园。在镜头里,那些当年叱咤风云、享尽荣华富贵也以一己之力影响中国时代进程的人,在历史的列车驶过之后,从一张死亡证明到墙上几个名字。
一纸简单的证书或者一面精致雕刻的大理石墙,这些已经没有温度的标记,却记载了一个人来过这个世界的印迹。
无论这个人生前是寂寂无名还是显达尊贵,幸或不幸,都在老去的过程里,慢慢消逝在世界的尽头。红楼梦最后那一句,“落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真是集人生智慧于大成。
“老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已经不是那么一个遥远的词语。从家人到朋友的经历,都慢慢让我开始体会到“老去”意味着什么。
连我佩服的老板,明明人近七十依然精神矍铄、一天可以工作十几个小时、体能良好到每周可以骑上百公里山地车,近日时不时也会流露出对“老去”的无可奈何。
他说,“头顶上的时钟已经在提醒我,生命已经慢慢进入倒计时了”。言辞之间,有种英雄迟暮的豁达又些许悲凉。
就在今年夏天,我的一位长辈朋友Stephan 先生在92岁离世,再次提醒我,无论我们眼里这位长者多么健康,老去,离去,都是迟早的事。再翻开以前的朋友圈时,看到先生每次给我的留言,似乎又浮现那张亲切的面庞和轻言细语又温柔的声音,但又知道,这个人再也不会回来。
邻居Heather太太和Warren 先生在今年去了一趟非洲,特意给三个女儿出钱,一家五口一起去。老太太说,这也许是有生之年最后一次他们和三个女儿一起这样长途旅行。即使已经83岁的老两口,身体硬朗,老先生每天修缮房子、打理花园,老太太依然经常出去参加社交活动,还在多邻国上学法语。某一刻我似乎忘记了他们的年龄。
但某一天老先生和我说起:“我应该会走在Heather前面。我告诉她到时候要第一时间卖掉这个房子,找个小公寓住。她不会打理这个房子,等久了,房子就要贬值了。” 老太太和我提到,住对面街的小女儿几十年都是每年冬天还在依赖老先生铲雪,她早就提醒女儿要自己学会铲,“因为老两口不会永远在这里”。
言辞里,两位老人都对于“老去”清醒又坦然。
想当初我是在老年运动课上认识老太太,那时她刚80岁。短短三年多厚,她的背已经驼了很多。
当时课上认识的另一位八十多岁老太太,每周游泳两次、身体矫健、打扮优雅,如今已经再也不能来健美操课了。
如何面对“老去”,或早或晚,都是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功课。功课里不仅有放手,还有告别,更多的是安住,去make the most of life。
“如果没有认真年轻过,那就认真地老去吧”。
下一篇,我就专门讲一个认真老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