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美国妈妈的选择——那些普通人的小故事(一)

文摘   2023-05-11 12:16   美国  

写在前面这几年在诺言社区写了一个“晚安纽约”的专栏,写过很多普通人尤其是普通美国人的故事,常常发现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有似曾相识的普通,却很有特别的力量,也带给我很多生活启示。

普通人写普通人的故事,是懂得,也是珍惜。



今天认识一个新同事,是孟加拉第二代移民,早年在布鲁克林居住,因为不喜欢城里环境,十年前主动选择来到乡下,而且是她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过来,先生是律师,继续留在城里挣钱,只在周末坐火车和一家人团聚。

她搬来的时候,老大已经高中,老二老三是小学年纪,因为之前在城里上比较好的学校时已经算是成绩不错,来到乡下的公立学校,一跃成为尖子生,也得到了老师更多的关注,除了老大后来去了一般的大学,老二老三都先后去了康奈尔。

说起当年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有丈夫却好似单亲妈妈的日子,她笑说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过来的。回忆起老二、老三都不喜欢吃学校的免费午餐,她一大早准备便当手忙脚乱的桥段我太有感受🤣 

再三感激自己的三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学习很自觉,也庆幸当时老大的年纪可以帮忙看着弟弟妹妹,她还可以一边part-time工作贴补家用。孩子们都说,”爸爸妈妈这么努力,我们也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

要说乡下教育资源肯定是没办法和城里比。她当初如此执意离开,先生不甚理解,可没想到,多年以后,在城里更多资源的学校完成基础教育的老大之后表现平平,搬来乡下的老二老三却通过公立学校的基础教育爬藤成功。这也让我思考,是什么让孩子更有内驱力去学习?教育资源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也谈到去了藤校也不意味着就是孩子的成功?她说老大比起老二老三,没有什么体面学历,不过好在性格挺好,也有一份足以养活自己的工作,在她眼里,并不比其他两个孩子不成功。

藤校学费昂贵,他们夫妻经济能力有限,帮衬不了太多,老二老三也和大多数美国孩子一样背着学生贷款,等着毕业以后慢慢偿还。

说起职场妈妈的身份,她说要感谢当年夫妻双方的父母在三个孩子成长的早期来帮忙照顾,她才可以一直没有完全脱离职场,但在孩子成长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是part time工作,才可以兼顾家庭和个人。

家庭的养育从来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尤其是孩子幼年

即使在美国,要么通过家庭内部的支持,比如祖父母,并不像国人常说,美国的爷爷奶奶不帮忙带孩子。

我的观察和了解是,很少有爷爷奶奶住到子女家里帮忙带孩子,但是只要有可能,子女为人父母都多多少少会得到自己父母的支持,比如平日课后的接送、周末或者短期内小住的帮衬。

另外要么就是通过金钱交换,比如早期送daycare(托儿所)或者请私人Nanny(保姆),而高昂的费用又让很多家庭止步,大部分情况下是女性做出牺牲在家全职带孩子,直到孩子上小学,或者是改为兼职,可以一边照顾孩子。

为人母的职场女性面临的选择和困境,在哪里都差不多

如果说有不同,那就是在美国相对来说,全职妈妈重返职场的环境更为宽容,这一点我自己已经深有体会,从全职妈妈到逐渐回归职场。当然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在没有支持系统情况下个人的自我关怀。

世界上每一件事都有代价,所有得失,大都源于取舍不同。从来没有一种标准活法。



番茄开门
每个故事都值得被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