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从7月7日开始到现在,我已经有30天的早上运动记录了,这也许是我近十年第一次这么长时间持续运动,其间除了先生出差和周末家里来客人耽误了几天,连下雨也没有阻挡我出门。
据说一件事可以持续做21天,就可以变成习惯。看来,前半生没有实现的早上运动习惯在人到中年时倒是有望实现了(还有待更长的时间验证)。无论如何,至少是一个好的开始。
不过,今天我不是来分享中年人是如何自律的,我这样自由随性的人一谈“自律”就很纠结惭愧和自责。何况中年人的生活已经很辛苦了,真的不想再用太多“律条”来压迫自己。嗯,我就是那个不自律的普通中年人。
我是来讲一个“十分钟”运动的故事。
首先,我可以出门运动,有一个大前提是先生从上个月开始在家工作了,不然过去三年,他不是在出差,就是很早出门(六点半就得出门)上班,留下我和女儿在家。别说光伺候小小娃难得有时间,就是有时间也没办法丢她一个人在家,我外出运动(虽然现在看都是借口)。自从她上幼儿园后,早上一次准备早饭、午饭便当再赶着送她去学校再去上班,我经常手忙脚乱到来不及吃早饭或者随便扒拉几口。先生在家工作后,终于有人看孩子我出门运动了。
所以,如果你个人早上因实际生活所困不能外出运动,请不要自责,也许是时机未到,你还没有ready。
具体来说,我的早上运动是两公里健走外加两公里跑步。虽然只是菜鸟级的运动量,但这在我以前都是不敢想象:有一天风雨无阻我出门运动,有一天时间晚也不影响,有一天只出门运动“十分钟”也可以。
于是,我人生第一次在雨里健走、跑步,听到雨滴淅淅沥沥,感受雨水轻抚脸颊,大口吸吮湿润的空气,特别是看到自己一路走来的脚印,感觉奇妙又让人沉浸。某一瞬间我明白为啥孩子们喜欢在雨里奔跑,真的是很特别,不信您试试!
最特别的是,某一天,我真的就出去了十多分钟,来回不到两公里。这就是今天这个故事的来源。
似乎一下子,早上出门运动好像真的变成了我的一种习惯,而不是靠我所谓的意志力去强迫自己坚持。
那到底是什么成为我早起出门的“推手”呢?
——先来看看造成我畏难情绪的障碍是什么。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喜欢跑步的人,让我早起跑步,尽管明知有一万条好处,再给我加一万桶油,我也很难勉强把自己的意志力付诸行动,别说坚持,就是连开始都没有动力。
直到有一天,我从一诺的一个视频里知道了源于知名美国科普博主Andrew Huberman访谈中提到的“小角度阳光”概念,我重新定义了自己对早起出门的认知——不是为了跑步,是为了出门看看太阳,让阳光唤醒身体的细胞。具体视频如下:
反复看了这个视频,我忽然就很想体验一下这个“小角度”阳光。第二天,我真的从这个需求出发,尽管头天晚上晚睡睡得不够,早上还是以照一下“小角度阳光”为动力起了床出了门,特别是一想到一诺在视频里说到的阳光照耀“眼睑”,帮助refresh自己,我好像真的觉得身体细胞通过这么一照都慢慢知道天亮了,忽然变得很有动力,像装上了发条一样健走了两公里,等身体走热了,又似乎本能地想跑起来,原路返回跑回了家。那天感觉一天都沉浸在一种阳光感里。
就凭着这个美好初体验,我真的坚持了一周,也真有念头要以此为契机养成一个好习惯。
可是生活总是没那么配合你的计划,成年人的生活更是容易计划被变化打乱。一周后先生出差,我初见雏形的早起运动习惯就被现实打破,毕竟我不可能把一个三岁孩子独自留在家,去出门运动。哎,好不容易有点成形的习惯就这样无奈地被打破了,一时间我非常有挫败感。
就在这时,有诺友来我家住。第二天一大早,我做好孩子早饭、中饭,再弄娃吃好饭已经快8点了,由于马上又要送孩子去学校,再接着去上班,就想当天运动又不可能了。毕竟一旦出门晨练再回来别说吃早餐,就是冲洗一下换衣服再出门也来不及。我当时安慰自己说“今天就算了,明天规划好时间再继续”。
就在这时,诺友居然跟我说“番茄姐,没关系,我陪着小番茄,你就出去十分钟,这样让你的计划继续,十分钟就可以”,我犹豫不决,在她的再三鼓励下真的出了门,真的去了十多分钟,当然严格意义上可能大概十五分钟,全程健走了一公里然后跑回来,是平时运动量的一半,但回到家的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完全不一样,我第一次认识到,原来运动时间从来就不是是否走出去运动的关键。
毕竟按照以前我的思路肯定就是时间不够就别运动了。总是以“太晚了、来不及了,我不能去运动”这般理由找借口。
而这次我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事实上是,就是这十多分钟对我那一天的影响和往日一样,我感受到了阳光,呼吸到了新鲜空气,更重要的是这个“十分钟”没有成为“不运动”的借口,反而让我意识到了很多事情我不愿意去做,是我自己“制造”了借口甚至人为去放大困难。
殊不知,如果一旦躬身入局,下场实践,即使微不足道的“十分钟”也会让选择变得有意义,甚至可以完成你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近我刚刚读完李松蔚老师一本书《5%的改变》,这本书对我启发也很大。我的读后感心得之一就是,我们不要想着一下子百分之百的改变,就从5%的改变开始,然后会发现,不知不觉中,这个5%的改变带动了更多的改变,进而实现了百分之百的改变。某一刻我幡然领悟,“十分钟”不就是这个所谓的“5%”吗?
过去三年时间,因为娃爹常出差,最高记录是一年有几乎两百天不在家。我一个人带着一个小小娃,没有任何帮手,还考试、兼职和做家务,真的没有时间也没有力气去认真运动过。当然我可以有各种理由,我觉得最根本上还是自己心智模式的原因,而这一次我懂得了,即使是十分钟,我也可以运动,而这个十分钟也是大多数情况下我可以随时做到的。
我最近开始使用一个冥想的APP叫CALM,它里面有5分钟、10分钟这样短时间的冥想,也有5分钟这种daily movement身体伸展,我甚至尝试了一个60秒的冥想。这些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因为一讲到冥想总觉得必须要各种准备或者铺垫才能达成。但尝试过这样的短时间冥想,我发现做比不做好,虽然没有那种长时间的沉浸给大脑带来更大的休息,但是一旦进入那个冥想状态,哪怕一分钟也是对大脑的快速充电。
所以,这一天“十分钟”的运动经历,让我忽然就觉得原来动起来原来没有那么难。
当事情“简单”到让人觉得“易行”,而不需要花很大的气力去做,就容易让人有动力去做。毕竟,但凡要花很大气力做到的事情,都需要意志力去完成,往往都很难坚持。这背后是有脑科学根据原理的。
从脑科学角度上说,大脑对习惯养成是可塑的,但是可塑不是说一天就可以塑造,是有一个过程。有机会我另外写一篇脑科学认知对我的mindset的改变。
以前看多了那些“XX 天练出马甲线”“XX 天减肥成功”“XX天学成XX”太多的牛人故事,总是让人容易自惭形秽,会忍不住评判自己,别人都做得到,怎么我就做不到。
现在我渐渐明白了,那些违背个人本性的自律,是自虐。当然这样意志力水平因人而异,我仅就我这样意志力薄弱,能力不足以做到足够自律的人来举例。
从脑科学角度去顺从个人本性,不用违反人性也能达到期待效果,也许才是最合适普通人的模式——科学认知大脑,不盲目用所谓的意志力去惩罚自己,而是尊重人性,寻找最合适自己的管道来实现意志力的突破。
试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想为了减肥而跑步,并且一天要跑5公里,还要每天出来,对我这样的运动困难户来说,既是对本性的不了解,也是对大脑的不认知。我应该清楚,那些我个人能力短期内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用稀缺的意志力去逼迫自己。
这一次,我告诉大脑,我就想出来看看阳光,看一下那个“小角度阳光”,每天哪怕是下雨,我透过乌云,也觉得阳光就在乌云上面,但是我要出来,也是可以照见我,只是以我看不见的方式,哪怕十分钟,我也看见了阳光。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滴石穿就是最好的证明。当我们不再一味地以意志力去要求自己,而是尊重脑科学,尊重这副皮囊,那么也许不需要自虐,也可以做到很多事情。
就这样,从这一天以后,我真的几乎每天都有出门,还能做到风雨无阻。实在是我从未想过的突破。
现在对我来说,每天不管过去一天过得怎样,新一天又是开始,每一刻都是崭新的——这就是我迈出早上运动第一步的初衷,和减肥无关,和健身无关,就是很享受自然馈赠的阳光、空气甚至雨水,在自己和自己的独处中开启新一天。
在这件事的认知上,我重新认识到,我之所以有动力做反复做且想做,因为我不是去做一件不喜欢的事情,而是为了做一件有期待的事情,这样的主动坚持不需要意志力,自有内心的渴望和激情在推动。
此外,从上周开始,我在健走两公里时间里,开始用录音笔记录自己和自己的对话。
有个可预见的好处就是能帮助我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因为新工作需要,出庭诉讼将成为我今后法律执业一部分,这无疑对我的英文表达能力提出了高于我本人现有水平的要求。我发现这样的自言自语可以很好地训练口腔肌肉及个人表达清晰能力。据说丘吉尔年少时口吃最后能成为演说家,就是在个人不断练习“说”中实现的。所以,多说说总归是有好处的。
还有个私心就是可以把我平日积累的故事idea通过语音记录出来,再借助于讯飞的强大语音转文字功能,为夜晚写作积累素材,也提高了码字效率,毕竟我如此热爱码字的人,每天都有好多故事想写,可惜时间真的是有限。比如今天这篇文章的框架和想法就是我在早上健走完成的。
于是,现在对我来说,早上出门不仅能看看阳光,和自己独处,还能为我个人最爱的码字助力,好像每天早上出门都变成了迫不可待。至于跑步,只是出门的副产品。甚至我在运动一个月后去称体重没有看到任何变化而多少有些沮丧时,我也没有因此而停止运动。
因为我不是为了跑步或者减肥出门,当这些都不是我的目标时,即使没有完成也不能影响我,只源于有一个比目标感更有力的因子——内驱力。因为不是在消耗意志力,而是内心对“阳光”的渴望,从内部驱动着我早上一次又一次出了门。
由衷地感谢诺友的提醒,感谢生命馈赠给我的这个“十分钟”体验,我不仅是更新了对运动的认知,更重要的是我看见自己内心的需求,并从尊重本性的角度出发,去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某一刻,我仿佛体会到一种不一样的“自由”的味道。
我不需要用“恐惧”来制造“焦虑”并以此鞭策自己,再也无意通过“自虐”达到“自律”实现所谓的“自由”,那样的“自由”也不过是illusion(幻像),无法持久。
我所需要的是,找到离自己能力范围最近也最有兴趣的需求,从此出发,获得由内而外生长出了的源动力,看到诸如5%这样的“十分钟”的价值,因为我相信,通往真正自由的路径,应该是洋溢着喜悦和期待,而不是充满痛苦和自虐式的“自律”,这样才能长期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