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迟到五十年的戒指

文摘   2024-06-22 11:46   美国  

还记得我写过的那位检察官的故事吗?《44岁我从华尔街辞职去读法学院

他父亲去年去世,享年92岁,也算是高寿了。在检察官先生的故事里,他父亲一直是个很特别的角色。

严格意义上说,他的父亲并不是一位称职的家长。年轻时在百货商场销售女装,收入低,自顾吃喝玩乐,从不顾家,让太太沦落到要靠典当度日。‘’全家人的日子常常捉襟见肘,他母亲当了十多年主妇后,最后被迫出来找工作养活一大家子。

他说自己一直记得那天,母亲带着他走到街角的首饰店,典当了自己唯一值钱的婚戒,婚戒是他父亲在这家首饰店里买给母亲的,一直被母亲当做宝贝,如今为了生活,忍痛割爱,神色黯然。母亲拉着他的手说,“我受够了这样的日子,不管你父亲是否同意,我要出去工作,我要担起这个家”。

很快母亲找到了一个小杂货铺收银员的工作,从此,他的母亲就担负起支撑一家五口的责任,期间换过很多次工作,一直工作到70岁退休。可惜退休第二年就去世了。检察官先生不止一次提过,自己所有被外人称道的职业素养和操守都是从母亲身上学到的。我偶然见过他母亲的照片,气质优雅,有点像杰奎琳.肯尼迪。他们家的故事让我想起那本经典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

尽管当年被他父亲如此辜负,他母亲从未抱怨,一生深爱父亲。他笑说也许和父亲有女人缘有关。即使八十岁时,父亲在餐馆用餐也会和邻座长得好看的女士搭讪,一旁的他只能尴尬地笑着跟人家道歉。

他父亲一生没有太多担当,对家里人没有尽过太多责任,却似乎一直过得心无挂碍。太太在世时,被太太关爱,太太去世了,有检察官先生这样有能力的儿子照顾。生前一个人住在布鲁克林的老房子多年,快90岁才住到附近养老院,尽管和自己家相隔三个多小时车程,十多年里,他每月至少一次开到布鲁克林去看望,带父亲去喜欢的餐馆吃饭,给予尽可能的陪伴。

听他讲父亲的那些往事时,似乎没有什么抱怨,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父亲很幸运”。但我却有些先入为主,只觉得他父亲就是那种所谓的“家庭摆设”而没有担当,更谈不上对孩子的什么爱。直到我又听到了别的故事。

某天上班和同事们一起午餐时,不记得什么由头,我们谈到了婚戒。我看了一眼他手上的戒指,说“您这婚戒有点特别啊”。

“这不是婚戒,是我父亲送的”。

我才知道,戒指是他父亲送给他的“毕业礼物”,只是这份礼物,迟到了五十年。

检察官先生小时候家里很穷,就近读了小学初中后,完全凭着自己的能力考到一所离家远但是很有名的收费高中免费就读。他的母亲,一位很有智慧的犹太母亲,总是对家里唯一有出息的这个儿子说“这个是很难,但我知道你可以做到的”,就是这句话,推着他一次又一次去尝试一件又一件他觉得不可能的事情。高中毕业那年,他拿到了优秀毕业生。

那天父亲难得早回家,听说了这件事特别高兴,说要在毕业典礼那天送给他一个戒指做礼物。他说自己当时特别激动,完全不敢相信。家里穷,从小到大,都没有钱买新玩具,他和姐姐、弟弟想要的一双新鞋子要等很久才实现。没想到,那天父亲忽然这么大方。

毕业典礼那天,父亲来了,不过没有带戒指。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儿子,爸爸手上没那么多钱”。

四年后,他大学毕业了。毕业前夕,父亲说,“儿子,上次对不起食言了,这次给你买”。他笑了笑,没太当真。果然,毕业典礼那天,父亲没有带戒指来,就好像没说过那句话。

大学毕业,为了帮助母亲养家,他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梦想,在华尔街找到了一份工作,优厚的待遇让他终于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富足日子。

毕业二十二年后,他44岁那年,选择了辞职去读法学院,只为实现年少时想成为律师的愿望。他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学业,毕业典礼前夕,时年快七十岁的父亲,又对他说,“儿子,我还欠你一个戒指,这次一定补给你”。早已经济独立并生活富裕的他,笑了笑,告诉老父亲算了,自己不差一个戒指的钱。毕业典礼那天,父亲还是没有带着戒指出现。

又过了大概十年,父亲已经年过八十。某一天一大早突然打电话让他马上过去一趟。他以为父亲身体有恙,赶紧放下手边的事开车三小时赶到。到了后,父亲拉他去了街角的首饰店,对,就是当年她母亲订制婚戒的地方,也是她母亲当掉戒指的地方。

当年的店主早已退休,是他儿子接管。父亲让店员拿来一个首饰盒递给他,他打开一看,是一枚订制的大金戒。

“这是你高中毕业那年想过要送你,但等你法学院毕业都没有送成的戒指”。父亲轻声说道。

他满脸惊讶又觉得心头一暖。

“爸,您还记得啊。。。”

他仔细端详着这只戒指,上面印着JD(“法律博士”)和他毕业的年份。

一枚小小的戒指,他的父亲在他高中就信誓旦旦要送给他,等他大学毕业、四十多岁法律博士毕业也没有送出,五十年后,在父亲八十多岁时终于被送到他手上。

说起这枚戒指的故事,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一年。

我曾经问过他是否抱怨过父亲,他说小时候有,因为看见母亲太辛苦。后来成长经历中慢慢释怀。

“我父亲也不是不想顾家,不想爱我们,估计他知道自己没有能力,选择了当鸵鸟,以逃避家庭责任。所以我发誓,我不要像他一样,要对我的家庭负责,绝不让我的妻儿因我受苦。”

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事业有成,做过的每一份工作都出色,家庭幸福,他的太太女儿因为有他,大事小事都未操过心。对一起工作的同事而言,他就是那根定海神针,知道有他在,就不用担心,他是人人称道的那种“solution oriented“(问题解决导向)领导、同事和朋友,凡事都是以解决问题为优先级。他活成了他父亲的反面。

直到这时,我才忽然理解了他对父亲的宽容,也开始了解,有一类人,也不是不爱,是没有能力爱。对于这类人,我们总是容易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评判。殊不知,没有爱的能力的人,很多时候不是不想去爱,而是对爱的认知很有限,能力更有限,以致有心无力地选择躺平,但其实他们内心一样渴望甚至更渴望

这位老父亲,50年里都没有放下当年对儿子的承诺,在自己80多岁人生即将谢幕时,总算了结了心愿。尽管这样一枚戒指,似乎没有太多必要送给儿子,但他这个父亲终究过不了自己心里那关。因为那不只是一份礼物,更是一段爱的旅程。成为父亲的这段旅途中,一路走来,有过“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懊恼,有过有心无力的自责,但在50年后,终于跨过这道障碍,体会到作为父亲的含义。谁又能说这样的父亲不想爱呢?只是他也许用了一生才学会爱。

对于检察官先生来说,早就不再稀罕一枚戒指的价值,即使曾经遗憾过父亲的食言,但在父亲谢幕前,享受到一份迟来的爱,也许也是此生他们父子一场的圆满。

或许,父爱,就是这样,爱你在心口难开。

我忽然想起来10年前,我去丽江探望一位长辈的台湾朋友。老先生刚从洛杉矶搬到丽江定居。在玉龙雪山下的那个小院,他和我讲起自己和女儿的故事。

女儿从小就很崇拜并敬重他。课业优秀,进入职场后加入迪斯尼公司做设计,一度是公司里唯一的华人中层。工作不久后,带新交的男朋友回家见父亲。

男朋友是日本人,她有些忐忑,她知道父亲一直不喜欢和日本有关的人和事。当年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父亲和亲人离散,家破人亡,对日本有非常强烈的情绪。如今,一向尊重父亲的她如此忤逆父亲,着实是挑战父亲的边界。果然,平日里温文尔雅、说话温柔讲理的父亲那天表现异常冷淡,双方不欢而散。

事后父亲并没有冲她发火,也没有任何指责,只是轻声地问了一句“你真的要嫁给日本人吗?”女儿没有吭声,回去就和男友分手了,然后就一直选择单身,持续了十多年。

父亲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态度,他知道,以他们父女之间的感情,在女儿心里,他这个父亲的声音很有分量,所以才不愿意做让父亲难过的事儿。

大概十多年后,女儿某一天带了一位美国人来家里做客,告诉父亲,这是她新交的男朋友,一位科学家,对方比自己大十多岁,离异还有孩子。

这是十多年后女儿第一次再谈恋爱。

他说,这一次自己什么意见也不敢表达,只是微笑地送上真诚的祝福。值得欣慰的是,女儿这段婚姻很幸福,还生了一个自己的女儿。

和我说起这段故事的时候,他依然为自己当年因对女儿找日本男友的反对态度给女儿带来的伤害而自责。他说自己本无意左右女儿的人生选择,可女儿因念及他的感受,选择了放弃初恋,以致人到中年才结婚。女儿对父亲的爱居然成为了她人生旅程的包袱,让他作为父亲感到愧疚。

看过太多子女忤逆父母意思选择个人婚姻的故事,这对父女之间彼此深爱,克制又有隐忍,实在让我感动。

记得那天丽江午后阳光正好,我听着老先生轻声细语地讲述他和女儿的这段故事,我忽然哭的稀里哗啦,不能自已。即使已经十年过去,老先生也于去年去世,我依然记得,那个泪流满面的午后。我知道,他们的故事唤起了我压抑在心里对父亲的思念。

余华老师说,“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

我的父亲,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已经去世了快三十年,我依然清清楚楚记得他为我做的点点滴滴,每天早起时帮我扛自行车下楼;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生气到打我,打完后他抱着我哭;我脚扭伤,他背我上学、每天上下三楼四趟两个月;我也依然记得他去世前一天和我说的每一句话,那天我们一起做过的每一件事。尽管过去二十多年里,我很少提起我的父亲,也不写和父亲有关的故事,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把那份他的离去带给我的创伤层层包裹好而无法触碰。有时候,爱就是在心口难开。越是深爱,越是觉得无法用言辞来表达。

2014年第一次来美国的随手拍

泰戈尔说,“父爱不善用言语表达,父爱需用心去体会”。我们子女对父亲的爱也未尝不是。

今天和父亲有关的故事里有父亲给儿子送上迟到了五十年的戒指,有父亲给女儿送上迟到了十年的祝福,还有我的父亲永远无法开口,却永远刻在我心里的宠爱。

请记得,趁着岁月还在,告诉你的孩子(如果你是父亲)或者你的父亲(如果你是孩子),“爱你在心里,更想告诉你,我有多爱你”。


番茄开门
如果某一刻觉得:“我的故事是否值得被记住?”请推开门,我们在听。荣耀属于每个讲述的普通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