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选择拳击,我选择的是什么

文摘   健康   2024-03-29 13:02   美国  


近日新闻里说老拳王泰森复出。时年57岁的他将在这个夏天和27岁的网红拳手杰克·保罗约战,在得克萨斯州阿灵顿AT&T体育场直面,届时比赛由Netflix进行直播。毋庸置疑,老拳王重出江湖大概率是冲着钱,毕竟这个坐拥2000万+粉丝网红带来的是流量,是明晃晃的泼天富贵。



这样的新闻原本我是不会关注的,毕竟我也不是拳击运动的粉丝,我甚至从来没有看过一场拳击赛。只是,从上个月起,我这样的门外汉居然在泰森当年训练的拳馆开始拳击,在拳馆里听到谈论,回家又听先生讲起泰森,就入耳了。


是的,我居然有一天会练拳击,而且居然是在当年泰森成名前训练的拳馆里练习。说出来总觉有点戏剧性。


不知何时起,我就忽然特别想学拳击或者架子鼓。架子鼓太大,不现实,拳套好置办,于是不管学不学拳击,先把装备置办好了,可各种原因没有开始。


春节期间,贾玲的电影《热辣滚烫》铺天盖地的宣传,把“拳击”这项运动带入大众视野,让我的心思又动了起来。


某一天,我按谷歌搜索,发现离着不远就有一家Boxing Gym,还无意间从同事那里得知,拳馆是拳王泰森当年的训练馆。某日下班我去看现场。



走进门,一个简单陈旧还夹杂着臭汗味儿的场地出现在我面前。室内零散放着几件健身器材,看着也有年头了,场馆里就两三个人。除了一个拳击台和旁边墙上的海报让我还能想象一下这里也曾热闹辉煌,我只会以为就是一个破旧的健身房,多了一个拳台展示。




和一位正在戴拳击手套的男士问起,我才知道这里真的是当年泰森练习的拳馆,而且现在是免费对外开放健身使用,还有当年和泰森一起训练的同门师兄弟免费教授。


我走上前,和这位叫George的教练打听教授拳击的事儿,才知道他当年比泰森还早在这个拳馆打拳。后来泰森成名了,还会专程回这里做一些公益活动。他一直在这里对接。几十年过去,人来人往,只有他没有离开,一直还来拳馆,只是他从上台拳击的人转为授课的人,而且还是公益授课。


George先生个子不高,说是年过花甲,可是精气神比五十岁的人还足。先生有独立工作,每天五点下班后过来拳馆,会呆两三个小时,教授任何有兴趣的人拳击,免费。他说,自己纯粹出于爱好还一直留在这个拳馆里,不是为了靠教课挣钱。

我一听有免费的大师课,心里偷着乐开了花。原来天上真是会掉馅饼,幸亏我积极出门来捡了。

他提醒我,如果我要上台和人对打,就必须提前在网站注册,并且购买保险。



“我来boxing不是为了上台对打,就是来一个人打沙包 ”,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George笑了,“没问题,练拳击不一定就要对打,你选择自己舒服的方式”。


于是,一周后,我的第一次拳击体验,竟然在拳王泰森的训练馆,由泰森的同门指导开始。

George 从基本的绑腕带开始教我,然后指导我打沙袋,在我一个人打了半小时沙袋后,居然请我上拳击台,他带上授课拳套,通过实战来指导我如何出拳,如何反应,身体的姿势如何配合。尽管我反应慢,身体也笨重,他却没有任何不耐烦或者鄙夷,某一刻,我感觉做梦一样。我以为我这样第一天来的菜鸟只配打沙袋。


也许,没有评判,只创造好的体验,就是打开一项新运动的最佳方式。


从那以后,我每周会去拳馆一次,那既是属于我的boxing 运动时间,也是个人的独处时间。为了不耽误家里正常运转,我会提前晚上做好第二天的晚餐,这样娃爹到家只要加热一下即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有一天,我照例到了拳馆。发现George正带着一个小孩迎面走出来。



“抱歉,我今天要带孙子,不能指导你了,你愿意的话还是可以自己练习打沙袋,就是我不能陪练了”。


我说没问题。顺便聊了几句,才知道他有一儿一女,不过都对拳击没有兴趣。儿子在外地。女儿已经成家,在附近小镇工作。有时候上晚班,需要父母帮衬一下看孩子。由于两岁的孙子正处于到处探索的年龄,需要时时盯着,他也不敢放心让孩子在拳馆随意探索。说等过几年,孙子大一点, 就可以把小孙子培养一下。言辞之间,我听出了他对子女无一爱好拳击的遗憾,对小孙子可以接过衣钵的憧憬,看得出,他对拳击是真爱。


除了我,平时还有几个年轻小伙子来拳馆,以黑人居多。但是有一个大约十来岁的小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每次,他都是由父亲模样的人带来。


无意间才知道,小男孩很喜欢拳击,但因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一直没有机会得到专业指导。他父亲无意间知道这个拳馆有免费授课,于是大老远开车来带孩子学习。


也许对于那些没有经济条件成就孩子爱好和梦想的父母来说,尽可能去给孩子找自己够得着的资源,已经是他们可以为孩子做的最大努力。


我观察过小男孩在拳台上和George训练时的表现。他出拳迅速,反应敏捷,脚步挪移也迅速。不像我总是觉得自己反应跟不上


在开始练习拳击后,我才慢慢体会到拳击根本不只是表面上的搏斗,而其实颇有深意,难怪有人说拳击是一种集合“力量、技术、意志、心理、智慧“”的竞技艺术。


比如出拳有力又需要有巧劲才不致于自己受伤,这就是需要技术;


比如规定时间内全身腾转挪移的激烈运动需要意志力;


拳击对抗赛,考验很多心理因素,在很好的心理调节下,才能在专注又刺激的对抗中找到自己最好的发挥状态。



我每次上拳台,由George陪练时,他和我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居然是“Relax”。他会时刻提醒我调整呼吸,他说只有平静的呼吸才能掌握好节奏,而不是傻乎乎的猛攻或者蛮力的反应。


好的出拳方式竟然是在relax情况下打出。也许,再激烈的运动本质都是为了内心的放松。“热辣滚烫“的尽头应该是peace。


每次我从拳馆出来,会觉得一身轻松,尽管其实胳膊腰杆腿脚哪儿都酸痛,可我似乎找到了一种方式,把体内的垃圾或者说是负能量通过最原始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式宣泄出来。


某一刻,我似乎看到了自己性格里最无力最软弱的一面,而那一刻,又似乎可以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倔强和不肯放弃。


人说拳王阿里一生为大义而战,泰森因为拳击从凶猛变得睿智,福尔曼不惑之年依旧坚韧勇敢,骨癌拳王雅各布斯因拳击而创造奇迹。原来,拳击不只是一种运动,还是一门艺术——生活的艺术,这样的艺术不仅在拳台上的格斗里,其实在拳击的练习过程里,就已经开始让人体会,体会到勇气和激情,体会到技巧和谋略,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任何运动、艺术表达,到生活本身其实都只是和自己有关的事情。



我在拳击的练习里诚实地面对自己,坦诚自己的无奈和不甘,也直面自己的怯懦和无力,更接纳自己在某些情形下的无能为力。这样的面对,不需要在他人的格斗中才能体会,因为我的对手,从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有人说,“人生可以失败,但绝对不能放弃,这就是拳击精神的精髓所在”。


某一天从拳馆出来,我忽然觉得,不是我找到了拳击,是拳击找到了我,是宇宙把那一面镜子递给了我,让我借着这项艺术,去照见了自己。


当我老板知道我开始练习拳击时,他告诉我,在华尔街做交易员的二十年时间里,他经常是一下班就去拳馆,特别是压力大的时候,一场淋漓尽致的拳击课,就是他最好的释放方式。他甚至一度到达过职业拳手水平。


我特别理解他说的那种释放,因为当我选择拳击的时候,我就是在选择正视自己的需求,也是在诚实地与自己和解,就在和解的那一刻里,放过了自己。


热辣滚烫的本来就不是拳击,是那份对生活的热忱从未抛弃,也永不放弃——“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番茄开门
每个故事都值得被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