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审美与审丑

文摘   文化   2023-08-15 08:00   浙江  

为什么中国人不愿意参加葬礼?为什么中国葬礼沉闷、压抑?为什么中国的殡仪馆肮脏、恐怖?为什么中国的殡葬用品晦气、丑陋?这一切,都和中国人的生死观、殡葬观有关。

为什么欧美、包括日本人大都能够坦然地去参加葬礼?为什么他们的葬礼或者庄严或者温馨?为什么他们的殡仪馆优雅、大方?为什么他们的殡葬用品美观、时尚?这一切,也都和他们的生死观、殡葬观

日本玫瑰园高田学先生的葬礼

简单地说,对于死亡,他们能够正视我们则是回避的对于殡葬他们依然讲究审美而我们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有没有宗教信仰不一样

本来,趋利避害、贪生怕死都是人的本性,再自然不过了。儒家所赞美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都是在生命与道义发生冲突而不能两立时、或者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特殊情况,在和平时代里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成为问题的

但是对于不可回避的死亡,各个民族所采取的态度却又有所不同。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或者认为可以回到神的怀抱,或者相信有来世,所以在死亡面前大都比较从容淡定,向死而生。而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则大都仓皇不定、知其不可避而避之。

伊丽莎白女王的葬礼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

认为死后可以回到神的怀抱,或者相信有来世,葬礼就会比较从容淡定、庄严而温馨。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悲剧之美”,但那依然是一种审美。多次参加过日本人葬礼的笔者,每参加一次葬礼都能够体验到一种类似于在剧场观赏悲剧之后的“净化心灵”的美感。正是因为他们对于葬礼这种礼仪的认知,出发点就属于“审美”的范畴,所以无论是葬礼服装、还是场景设计布置、乃至殡葬用品,都会自然而然地追求一种或庄重神圣或精致温馨的带有一些悲剧色彩的美感。

日本的骨灰坛充满设计感

在中国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的春秋战国时代,孔子也曾经提出过人类对于情感节制的最高境界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可惜后来的历史并没有朝着圣人指出的那个方向去发展,而是一方面制定下很多复杂而严格的规矩,一方面又去破坏规矩(或许本来那些规矩就不太具备可操作性)。其结果是直到现在还有一部分地区在婚礼上胡闹过度,乃至“乐而淫”;而在葬礼上则嚎啕大哭。如果葬礼上的嚎啕大哭还只是真情流露未加节制倒也罢了,问题是哭丧竟然成了一门技艺,甚至还催生了“哭女”这个职业!这就未免本末倒置了。

殡葬这种只有人类才具备的高度的文明,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某些不符合人性的观念。

守孝三年是长还是短?

古代中国有守孝三年的习俗。三年是长还是短?这就要看内容了。最初主张守孝三年的理论依据是“父母哺乳怀抱了你三年,那么你也应该守孝三年”。这话听起来没毛病,但事实上有些内容很是离谱。守孝三年期间,春节不能贴红色对联(要贴蓝色的)、不能放鞭炮(葬礼时却可以)、不能娱乐也不能交际(但还是有人公开打麻将)、不能洗澡理发、不能化妆以及穿鲜艳的衣服、不能吃肉(但又说考虑到老人体弱可以适当吃肉——细节上似乎很通情达理)、不能夫妻同房、年轻人不能结婚(但是在老人病危时可以结婚叫做“冲喜”)、当官的必须辞官回乡叫“丁忧”(但是上面如果认为有必要就可以不辞官,美其名曰“夺情”),有的地方还不可以住在家里,要在坟前搭一个棚子住......当然各个时代各个地区习俗都不尽相同。

笔者(右)体验中国传统孝服

子女通过某种形式表达对逝去的父母的哀悼本来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如果变成硬性的规定,也就难免适得其反。三年守孝的习俗到了今天,可能也就还剩下不贴红对联这么一条还有人在践行,以及“不出五服”这么一句表现血缘关系的死语词汇了吧!

所谓“五服”是古代儒家典籍《仪礼》丧服篇中对什么人穿什么孝服所做出的规定,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简单地说,和逝者关系越近(直系子女),孝越“重”,也就是孝服的质地和做工也就越粗糙。这显然是想要传达这样一种信息:“失去至亲,我悲痛欲绝,哪还有心思穿衣打扮臭美?”这不仅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而纯粹是为了给人看,而且这已经为殡葬活动定性为“审丑”——为了表现“孝道”,怎么丑怎么来!

日本花艺师将康乃馨染成紫色

殡葬的色彩不应只有黑白

有了这样的理念,殡葬的世界就此失去了色彩变成了黑白。无论是殡仪场景还是殡葬用品还是被称作“孝服”的葬礼服,都摆脱不了这两种单调而沉重的色彩。改革开放国际化全球化这么多年,可能是人们实在无法忍受黑白的单调和压抑,于是有人鼓起勇气又加上了一抹黄色。

而在殡葬文学方面,在这个象形字如此古老而丰富的国度,葬礼上却除了“奠”字之外几乎再无其他表现。正因为人们为殡葬定下了这种基调,所以无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仪式还是少而又少的殡葬用品都已与审美无缘。

网上的殡仪馆告别厅图片

殡葬活动当然也是一种社交活动。社交活动既然是在作为公共场所的殡仪馆,那么也就应该以人为本,将殡仪馆打造得优雅温馨。正如被称为“天国入口的设计师”的日本著名殡仪会馆设计师佐藤善彦先生所说:“人家失去亲人,心里已经很难过了。我们的设计必须为他们雪中送炭,而不能雪上加霜”。佐藤先生的初心就是为失去亲人的家属们提供一个温馨治愈的环境,为能够提供周到的服务提供一个合适的物理空间和气氛,他设计的家族葬会馆受到日本殡仪界的追捧也就不足为奇了。关于佐藤善彦,请点击参看《天国入口的设计师

佐藤先生设计的北海道家族葬会馆WHTH HOUSE

人类的行动源于思想,而思想的第一步则是认知。过去我们简单地认为“亲人去世了,应该悲伤,不应该考虑审美”,所以与殡葬有关的一切就都变得灰头土脸,毫无美感,使得失去亲人的家属们更加觉得生命毫无意义。

其实,对于一个没有宗教信仰或者说宗教信仰比较淡薄的民族,通过充满美感的文明仪式,是可以比较健康地释放悲伤,化悲痛为力量,尽快回到日常生活的。而作为殡葬工作者,更应该培养自己的美感,为失去亲人的家属们设计打造一个优雅温馨的告别场所,为他们策划并举办一场或庄严或温馨的葬礼,为逝者提供一个优美的永眠之地,为生者提供一个能够与逝者温馨交流的生命花园。


如您对国际现代殡葬文化感兴趣

篇首点左上角蓝字“星之光设计”关注

【作者简介】

剑星  信    kenseian1963

陵园设师,殡仪策划师,作家;

株式会社东京生命文化学院社长;

株式会社日本蔻蔻规划设计顾问;

株式会社村本纪念殡仪集团顾问;

株式会社瀛特匠客中国唯一代理;

株式会社筑波景观造园中国代理;

日本花艺大师三村晴一中国代理;

日本入殓师木村光希中国联系人;

北京星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顾问;

日本葬送文化学会会员

星之光设计
品牌宣传推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