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3日至29日东京生命文化学院第6期培训班在东京举办,29日晚在千叶县房总半岛的安房鸭川三日月温泉酒店举行了结业式,院长长江曜子教授和本次培训班主讲之一中本隆久先生忙完了当天公务,从东京驱车赶来出席了结业式。至此,本次培训班圆满结束。
东京生命文化学院第六期培训班结业式
就在我泡完露天温泉,穿着浴衣坐在躺椅上遥望着太平洋发呆时,学员晓慧总发来一条微信,说如果可能想参观一下这两个寺院陵园。两个都是中国的设计行业网站上介绍的,一个叫“日本世田谷景观墓园”,一个叫“悠悠之庭—日本.花园墓地”。我迅速上网查了一下,得知都离东京市区不是很远,而且确实很有趣,于是明知天有雨偏在雨天行,决定陪晓慧总等人去探访这两个小陵园,外加一个隈研吾先生设计的寺院——瑞圣寺。
笔者泡完温泉望着太平洋发呆
日本人长于计划短于灵活,私家设施如果不事先联系好,被拒绝是常有的事。今天受台风影响天下着大雨,我也有些疲惫,就没有事先联系,直接去了位于世田谷区的净土宗古寺妙祐寺。
在雨中我敲开了妙祐寺的门,一位负责事务工作的中年女性打开门,看到我们撑着透明的雨伞站在雨中,急忙将我们迎进了屋内,并张罗着为我们泡上热茶,还上了些精美的小点心。我担心出现误会连忙说明我们是中国的殡葬业者,特地慕名而来。她热情地请出了副住职(在日本管住持叫住职)。年轻的副住职名叫高辻円多,问明来意,热情地冒雨带我们参观了这座古寺里的新式墓园“树木葬.自然之杜”。
顺便说明一下,“自然之杜”的“杜”是森林的意思;而日本的“树木葬”不一定真有树木,也许理解成“生态葬”更为准确。
脚穿木屐的高辻副住职冒雨带我们参观
大约有两米五宽的通路铺着奇特的石板——颜色应该是灰色,被雨淋湿后成了黑灰色更显质感;从其不规则的形状来看可能是玄武岩的切面。两侧是砂石,立着黑色花岗岩柱状墓碑。这种墓碑大约0.9-1.2米高,小而精美,且不占地方,正好和我们这次培训班的主题“节地生态葬”相契合。这种墓碑的特点就是看上去不像墓碑——这正是现在日本墓园发展方向最大的特点:墓园不像墓园,墓碑不像墓碑。
以上几张图片摘自妙祐寺网站
虽然墓碑不像墓碑,甚至有点像古代的拴马桩(其实是受京都石“灯笼”的启发),但作为墓碑所必要的元素却都具备:柱状墓碑有磨光面,上面刻有逝者的名字;也有手加工面,配有金属花瓶,可以献花。最有趣的是顶部是块铁板,会随着岁月的增长而生锈,而铁板下面的小空间可以放蜡烛,祭祀时可以点燃,盂兰盆节时全部点灯会很好看。
盂兰盆节点起灯来引导亡灵回家(网络图片)
可能是行业的特点吧,我觉得殡葬(特别是陵园)行业在发展上会比其他行业晚上十年二十年。我于1990年移民日本,1993年进入石材(墓碑)行业,那时日本的泡沫经济已经崩溃两三年、已经进入了“失去的N十年”时代了,但殡葬行业却依然很繁荣。
所谓“繁荣”也仅仅是指经济活动(即交易),在设计方面应该说是落后于其他行业的。也正因为墓碑行业无人设计,我这个“业余设计师”才得以矬子里面拔将军,在行业里小有作为。直到1995年玫瑰园开园,日本的墓园行业才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转眼近30年过去,现在日本的墓园和墓碑设计已经很成熟,出现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以上照片为笔者在雨中所摄
这个妙祐寺树木葬“自然之杜”荣获2023年GOOD DESIGN奖。大概也是因此而引起了中国设计行业的关注的吧!
我本以为这些创新都是这位年轻的副住职接班之后开始的,谁知他说不是的,他父亲(住职)就是个喜欢创新的人,早在二十多年前他们就根据和筑地本愿寺一样、外形有点印度风格的正殿设计建造了骨灰堂,十几年前又修建了不留骨灰不立墓碑的合葬墓,这次的树木葬“自然之杜”是请名古屋市立大学艺术工学准教授大野晓生老师给设计的。
东京世田谷区妙祐寺的正殿印度风格
根据正殿的形状设计建造的骨灰堂
不保留骨灰(散骨)不立碑的合葬墓
高辻円多副住职(左3)和笔者(右2)和三位学员
高辻円多副住职告诉我们,我们是第一批来参观的中国人。最后他热情地邀请我们到正殿合影留念。
疫情结束以来,中日交流增多,误会、甚至冲突也频频发生。其实,只要我们以诚相待积极沟通,大都会合作愉快相安无事,即使在交流中发生一点小误会也是可以圆满解决、皆大欢喜的。
感谢高辻円多副住职!感谢那位寺院里负责接待的女士!(完)
—— 往期推荐 ——
如您对国际现代殡葬文化感兴趣
请回到篇首点左上角蓝字“星之光设计”关注
【作者简介】
安剑星 微信 kenseian1963
陵园设计师,殡仪策划师,作家;
株式会社东京生命文化学院社长;
株式会社日本蔻蔻规划设计顾问;
株式会社村本纪念殡仪集团顾问;
株式会社瀛特匠客中国唯一代理;
株式会社筑波景观造园中国代理;
日本花艺大师三村晴一中国代理;
日本入殓师木村光希中国联系人;
北京星之光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顾问;
日本葬送文化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