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
哎,红得好像,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花儿为什么这样鲜,为什么这样鲜
哎,鲜得使人,鲜得使人不忍离去
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
这是老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每听到这首歌都会浮想联翩回肠荡气。是啊,在那个以“革命歌曲”为主旋律的时代,能有这种歌唱友谊爱情和青春、而又充满异乡情调的歌,真的是有点不可思议。从第一次听这首歌起我就经常想:除了歌曲所歌唱的友谊爱情和青春以及充满异乡情调而又有点淡淡哀伤的优美旋律,我觉得还有一个很吸引人的神秘因素,那就是“花儿”。
老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海报
那是一个物质极端匮乏的时代。人们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闲情逸致种花养花赏花啊?而且在那个时代很多美的东西被认为是丑的,中国的鲜花市场也就微乎其微。那时,鲜花与殡葬似乎也没什么关系。记得1976年1月周总理去世时,灵堂摆放的都是纸质花圈,十里长安街为总理送行的人们都在胸前戴着一朵白色的小纸花。
多年后我研究殡葬时才感悟到:殡葬中的纸花是用来代替鲜花的。因为物质匮乏,而且物流也不发达,鲜花奇缺,且受到季节和地域的制约,那时的殡葬工作者们就用纸花来代替鲜花,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又考证了一下,得知使用纸质花圈悼念逝者真还是中国人的发明,源于鸦片战争失败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开放之后。
1929年孙中山的葬礼上已经出现花圈(网上照片)
人类用鲜花来悼念逝者可以追溯到十几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时代。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伊拉克北部洞穴里的尼安德特人遗骸下面发现了花粉。洞穴不是一个植物可以生长的地方,考古学家认为这是铺在遗体下的花卉。也就是说,人类从十几万年前起,就已经开始用鲜花来悼念逝去的同类。看来,鲜花和殡葬、或者说和生命,真的还有某种神秘关系呢!
古代中国人虽然没有在殡葬中使用鲜花,但却有在遗体下面铺些茅草的习惯。“葬”字在象征着遗体的“死”字上下都是草,可见历史之久。迄今为止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依然有在遗体下面铺些茅草的习俗。然而进入近代史后,随着西风东渐,中国人也开始在殡葬中使用鲜花。只是因为种种原因,很快就用纸花圈代替了鲜花。
用鲜花代替鞭炮
转眼一个半世纪过去,中国人的殡葬用花经历了“纸花圈—绢花圈—鲜花圈......”的过程。因为中国地域发展不均衡,即使是现在,这种纸花圈绢花圈鲜花圈并用的状况也依然存在。然而毫无疑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葬礼上,鲜花一定会代替纸花和绢花。而且,鲜花的形态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去年年底北京曾经举办过一场隆重的追悼大会,我们可以看到会场的布置与从前有一点不同:巨幅遗像下面是一座白黄双色的缓坡形的鲜花祭坛,上面放着骨灰盒,正面是逝者夫人率全家敬献的鲜花花圈。
追悼大会上的鲜花祭坛
这个鲜花祭坛的本体由一层白菊花和两层黄菊花组成,骨灰台周围则是白色的蝴蝶兰,最下面用一种叫羊齿叶的绿叶来勾勒边缘,配上暗红色的地毯和淡蓝色的布幔显得很是庄严、圣洁、而温馨。
在中国,自从推行火葬、举办告别会或追悼会的现代葬礼模式诞生以来,中国的殡葬工作者们就在苦苦地探索怎样在“移风易俗、文明节俭”的方针下能够文明而接地气、节俭而不简陋地创造一种人民群众可以接受的新的殡葬文明。由于殡葬涉及到“公益性和市场性”、文化、宗教等一系列敏感问题,所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很难达成共识。但神奇的是有一项例外,那就是鲜花。
用鲜花送别逝者(网上图片)
为什么人们会用鲜花来悼念逝者呢?日本殡葬花艺大师三村晴一这样说:“鲜花之所以和葬仪密不可分,是因为葬仪是镌刻人的生命的维度。鲜花短暂的花开花落恰恰可以表现人的生命。所以用鲜花来纪念人的生命是最贴切不过的了。”出生于花卉世家的三村先生对鲜花和殡葬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以他精湛的技艺为逝去的生命创造了一个个美轮美奂的鲜花祭坛(关联阅读 日本的生花祭坛)。
三村晴一先生创作的“生花祭坛”
三村晴一先生著《日本的生花祭坛》
感兴趣者请微信15168436324
11月的最后3天,在富春江畔,就是这位年轻的花艺大师将举办国际殡葬花艺培训班,将其“生花祭坛”的初级篇绝技倾囊相授!(相关阅读三村晴一和他的生花祭坛)
国际殡葬花艺培训班
主办 清明网
协办 东京生命文化学院
浙江晋福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培训对象 从事以及欲从事殡葬花艺的人
时间:2023年11月28日——30日(27日晚报到;30日晚结业)
地点:杭州市爱丽芬城堡大讲堂
(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大岭山路156号二号楼7楼)
收费:每人3980元
费用包括学费、餐饮、27、28、29日3个晚上的住宿;不包括往返交通费;住宿为双人房间,如要求住单人房间+450元。
证书:由东京生命文化学院开具结业证明
人数:限定100名
报名:清明网客服:4001800870
电话15068727527 刘先生 (微信gongs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