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老子》中的恒字——兼说道可道章

文化   2024-11-05 18:19   山东  

简帛《老子》中的恒字

——兼说道可道章 

 

汪登伟

 

 

提  要:简帛《老子》中的恒字,通常解读为恒常不变之意。但从出土文献来看,楚地简书中恒字多有“极”意。从词源来说,恒,本作亘,原来就有极、竟之意,有平常、恒常之意。至于郭店楚简《老子》中表示极、竟之意的恒字,我们不知何时何因改作极。而简帛《老子》中表示常意的恒字,都可以用平常、泛常之意解读。用平常之意解读《道可道》章之恒字,更能让人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更能符合《老子》比、赋的文风,更能接近老子本意。

关键词:恒 极 常 恒道

 

郭店楚简《老子》有“至虚,恒也”“莫知其恒”[②]等句,马王堆帛书《系辞》有“易有太恒”句,马王堆帛书《老子》有“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句,诸恒字,通行本或作极字,或作常字。此等句中之恒字,读起来颇觉费解,但不少学者从中读出许多新意,连劭名《郭店楚简〈老子〉中的“恒”》[③]一文也给我们带来不少启发。不过,要了解简帛书中的恒字,笔者觉得还是从文字分析入手更有说服力。

恒,本作亘。甲骨文为,从,象弧形物两端中绷直之线,有极、竟、紧之义。而又象半月之形,因有月弦之义。后加弓形意符,即为。或增加了其它符号,变成𠄨)、讹作(𢛢),演变成恒字。表示极、竟之意的,后增加木旁写作𣕲)。表示紧、急之意的,后增加纟旁写作(緪)。宋代戴侗《六书故》解释恒字时说:“月弦也。工声。诗云:‘如月之恒。’引而申之,凡引之弦直者,皆曰恒。楚辞所谓‘恒瑟’是也(原注:别作絚、緪)。又,引之则竟两端曰恒,去声(原注:别作𢛢𣕲。非)。”[④]已经分析出其字义。上海博物馆有藏战国竹书《亘先》,“亘先”之亘,通常释作“恒”,而袭锡圭以为应该释为“极”[⑤]。可见,亘、恒有极、竟之义。从极、竟之义说,“易有太恒”与“易有太极”是同一意思(极,本作亟。甲骨文作,《甲骨文字典》说“象侧视之人形立于地上,顶部加一横画以表示人之顶极,为亟之初文” [⑥])。

因其如月弦,引申如月一样遵循度数,进退有常,所以恒又有常意。日月度数,如《鹖冠子·泰鸿》说:“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月,信死信生,进退有常,数之稽也。”[⑦]《大戴礼记》载曾子说:“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⑧]《阴符经》说:“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⑨]常,有平常、通常、长久诸义。而恒也有寻常、经常(如《孟子》说“人恒过”)、永恒之义。

于是可知恒有极、竟之意,有平常、恒久之意,因此读《老子》,应该根据上下文及其旨趣分析研究,而不能只用一种意思进行解释。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云“至虚,𠄨(恒)也。兽(守)中(冲),䈞(笃)也”,上下两句互文,虚、冲同义,恒、笃同义。此恒为专笃之义,从其极、紧的本义引申而来。故通行本作极,于义无乖。

又云“[]不克则莫智(知)其𠄨(恒)。莫智(知)其𠄨(恒),则可以又(有)䧕(国)”,此恒字,是极尽之意,同样从其本义引申而来。通行本也作极。

楚简《老子》丙本云“人之败也,𠄨(恒)于𠭯(且)其成也败之”,此恒字,是常常、经常之义。楚简《老子》甲本云“智(知)足之为足,此𠄨(恒)足矣”,又“𧗟(道)𠄨(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勿(物)𨟻(将)自𢡺(化)”,又“道𠄨(恒)无名,仆(朴)唯妻(穉),天(地)弗敢臣”,这三个恒字,与其解释成永恒、长久,还不如解释成平常、通常。

可见,郭店楚简《老子》的恒字,有两种意思,一同极,竟极之义,一同常,经常之义。从出土文献可知,楚地简帛书中恒字多有极字意,学者已有不少论述[⑩],至于《老子》中表示竟、极之意的恒字,却不知何时何因改成了极字。

马王堆《老子》有“故知足之足,恒足矣”“取天下,恒无事”“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等等,大体说来,都是平常、经常、常常之意,与永恒之意无关。而“道可道,非恒道也”之恒字,似乎可以作永恒之意解。早在战国时,就已有解释作恒久不变的了,如《韩非子·解老》说:“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具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而常者,无攸易,无定理。无定理,非在于常所,是以不可道也。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然而可论,故曰‘道之可道,非常道也’。”[11]其中的“常”字,原本大致作“恒”(表示经常之义的恒字,一般认为因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韩非以为天地万物俱非恒常,只有生于天地之先,老于天地之后,玄虚而周行的,才是不变之恒常。但是,我们将“恒道”解释作平常之道、庸常之道也能说通[12]

帛书甲本云:“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玄之有(又)玄,众眇(妙)之门。”[13]首句后世通常解释为:可被称道的,不是恒常之道;可被命名的,不是恒常之名。意谓大道不可称道,不可名辨(《庄子·齐物论》谓“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可见战国时就已经有解读大道为不言之辩、不道之道的了)。我们的解读是:道可以被称道(“字之曰道”),但不是通常的道(“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它可以被命名(“强为之名”),却不是一般的名。为什么我们可以如此解读呢?一是因为如上字义的分析。二是因为老子要将其所体知的大道同众家学说之道分别开来,其道不是在事中求理,不是韩非解老那样所说的哲思道理,也不会象后来的名家、佛教那样在言意之间纠缠。

春秋礼崩乐坏后,所谓“道术将为天下裂”之时,社会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遇重大变局,亟需内圣外王之人改进,于是诞生道家、儒家、墨家等新的思想,追寻新的“道”。人们讨论最多的道,不外乎人道、神道、天道(如刘康公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语,子产有“天道远,人道迩”之说)。老子在传承前代道术及内证经验之上,提出了一个和以往及诸家学说不一样的道,以为身心、社会、神灵、万物都有一个根本,即大道。道不仅是身心、社会、神灵、万物的根源,也是其最终归宿,还是其最基本的推动力与规律。治人事天,只要把握了道这个根本,就能“无为无不为”。退一步说,即使没有得道,但若能明道,在处理具体事件时,便不强恃己见、己能而为,大多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就能顺其自然的处理事情(相生相成、或载或隳的诸物中,需要机变时也不得不运用机变,需要引领时也不能不带头引领,而不是一味的守雌守弱、不敢为先,这样才能更好的“辅万物之自然”)。这个道,不是人们意识所知的理、法的思辨之物,也不是天地神明,而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象帝之先的实存,虽不可致诘,但可以体证,故与诸家之道不同。

在说大道不是通常诸家之道后,老子接着说,我体证的那个无形东西,以前没有人给它取名,相对于通常事物之名来说,可以称为无名。无形无名,是恍惚杳冥之际,乃天地万物生发之始。我给它取个名,称之为大道(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于是它有了名。有名之道,能演生出万物,是天地万物之母。所以说大道即有虚无的一面(惟恍惟惚),也有能够生发的一面(其中有精)。只要我们常常保持无欲无作的冲虚寂静(致虚守静),就能体会到它的微妙;经常自然而然的起心作为(道法自然),便能观览到它的无边功用(观见万物之生、观见万物之富、观见万物之复)。不管有名也好,无名也好,妙也好,徼也好,都来源于同一个东西(道),是同一个东西不同功用的称谓。妙徼境界非常深幽精微,故称之为玄。其境深幽难晓,乃至不可知不可识(深不可识),如是,宇宙间一切的玄妙都由此而通达。

如上平铺直叙的语译,不作思辨性论说,我们同样解读了这一章,不敢说比宋代以后许多人强调有、无而将文句点断在有、无之后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解读更有思辨深意,但至少也能自圆其说。

虽然现今流传的《老子》文本经过了后人不少的增益变改,但我们还是可以看清其主旨,老子所说,以道德为本,“言有宗,事有君”,而不是战国名家的同异坚白之辩,也不是“开口即错”的佛教式表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中的恒字,解释为通常比解释为恒久不变更能让人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更能符合《老子》比、赋的文风,更能接近老子的本意。



[①]

[]本文所引郭店楚简《老子》之文,综合了以下几种资料。原简图像及隶定部分:1. 荆门市博物馆编著:《郭店楚墓竹简 老子甲》,及《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丙》,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2. 《郭店楚简》编辑委员会:《郭店楚简》卷上,深圳:深圳市高凡印刷有限公司,2008年。释文部分:1. 谢㑉霓:《郭店楚简〈老子〉训诂疑难辨析》(增订本),《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四编第2册,新北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2. 彭裕商编:《郭店楚简老子集释》,成都:巴蜀书社,2011年。

[]《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62465页。

[][宋]戴侗:《六书故》,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年,第226册,第26页。

[]裘锡圭:《是“恒先”还是“极先”?》。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806。张峰总结“亘”用作“亟”的形近讹书情况,仍然“倾向于将‘亘先’读为‘恒先’”。张峰:《楚文字讹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1月版,第317页。不过,从本文分析,亟(极)、亘(恒)在多数时候是义同通用,而不是形近讹书。谢㑉霓说“无论从训诂、声韵、字形关系任一角度来看‘亘’‘亟’关系,均不是如整理小组所认为误写关系这般简单”(《郭店楚简〈老子〉训诂疑难辨析》,第138页),其说在楚系简帛书中也普遍适用。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第1447页。

[][战国]鹖冠子撰,[北宋]陆佃解:《鹖冠子》,《道藏》第27册,第216页。

[][汉]戴德:《大戴礼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年,第128册,第459页。

[][唐]李筌:《黄帝阴符经疏》,《道藏》第2册,第741页。

[]参考:谢㑉霓:《郭店楚简〈老子〉训诂疑难辨析》(增订本),新北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136-138页。

[11][战国]韩非:《韩非子》,《道藏》第27册,第340页。

[12]在笔者做此解读之前,早有前贤将“常道”之“常”解读为平常、泛常之意了。如李荣说:“非常道者,非是人间常俗之道也。”司马光说:“道亦可言道耳,然非常人之所谓道也。”汪光绪说:“可道非常道,谓道虽可言,而非习闻习见寻常之道。”参考李若晖:《老子集注汇考》第1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第147页。只是,做此解读者甚少。

[13]裘锡圭主编,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4册,第40页。


當下書房
为振兴强盛国家而读书,为救度利益一切众生而读书;我读,你也读。努力读本科书、努力读课外书,无论任何年龄也不停读书,这是容易取得成功及无负此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自己而读书是小乘,为国家而读书是中乘,为众生而读书是大乘。#常观世音微语录# ​
 最新文章